教育技术学导论课件.ppt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导论课件.ppt(1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讲:王心怡,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Email: wangxinyicnzx.info2004.12,教育技术学导论,美国自然博物馆内设有一个“未来教室”,这个由70万美元装备起来的超级教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设备,然而,在它的正墙上,却端端正正地贴着两张反映传统教室的大幅黑白照片,旁白上写着: 18941994,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4,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术参与教育过程,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5,视觉教育,17-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奇等人倡导的直观教学主要采用图片、实物、
2、模型的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它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于是产生了所谓经验的视觉教育的概念。,.,6,视听教育,20世纪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育分会。,.,7,戴尔与1946年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成为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8,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位于塔中间
3、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语言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9,从总体上看,视听教育的概念和视觉教育没有很大的差异,没有质的飞跃,主要是把原先的视觉辅助扩充成了视听辅助工具。到20世纪50年代初,传播理论和早期的系统观念开始渗入视听教育领域,逐渐引发了教育技术领域的一次质的飞跃。,.,10,视听教学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贡献,a、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与抽象,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的直观向抽象的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提出了教学中应用视听教材的理论依据。b、提出了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即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确具体或抽象程度作为分类
4、依据,这对后来进行的教学媒体的分类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奠定了基础。c、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中得致函发展与深化。,.,11,视听传播,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学校中视听设备和资料剧增,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风靡一时,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始了实验研究。这些新的媒体手段的开发和推广使用给视听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由拉斯韦尔等人创立的传播学开始向相关领域渗透,有人将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加以研究。,.,12,教育技术,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季奥域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时间和研究范畴,因此,在当时美国视听
5、教育协会主席芬恩的建议下,由伊利领导成立了“定义和术语委员会”,致力于领域范畴、名称和定义的界定。,.,13,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经过大会表决,根据多数代表的意见,决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14,AECT 94 教育技术定义,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全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1
6、5,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研究任务,研究形态,理论,实践,研究对象,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媒体,.,16,电化教育的由来,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我国教育界人士在讨论为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的定名问题时,提出并确定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同年,南京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这个名词。以后,“电化教育”这个名词便逐渐被引用开来,一直到现在。,.,17,电化教育,1985年出版的电化教育学(南国农)对电化教育定义表述为: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
7、18,电化教育,这个定义说明了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教育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应用,并强调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目标是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19,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教育技术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与教的理论为指导,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确定所要解决的教学的需求,然后针对问题设计、开发教/学过程的模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最后通过评价其效果再推广应用,从而获得有效(或优化)的教学效果。,.,20,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实践操作流程,操作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即鉴定、设计、选择、评价和修改与推广。亦可概括为两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
8、和解决问题,即首先确定要解决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或需求,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1,系统科学的“三论”的引入对教育技术学的意义,信息论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主要是其基本观点与方法,它启发我们以信息方法来分析教育教学系统。根据信息论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信息的传递应该是双向的,即有教师向学生传输的信息,也有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并给予学生反馈评价,只有这们,师生配合默契,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上述分析可知,如何对教学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如何分析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信息传播特点与规律,这都是教育技术关注的问题。信息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22,控制论在教育
9、领域中应用所形成的理论,称为教育控制论,它是研究教育系统中,运用信息反馈来控制和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递教育信息,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教育最优化。而优化的关键就在于“信息反馈”:有了反馈,才能进行有效的调节,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不断完善,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通过计算机获得的反馈及时对教育信息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实现学习过程的最优化。 把系统论和教育理论相结合,用以指导教育实践,就产生了教育系统论。 教育系统论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
10、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不仅需要各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个部分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育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根本途径。系统论促使我们以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考察教育教学过程与现象,运用系统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24,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它们交叉渗透,形成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着本学科的持续发展。,.,25,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教
11、育技术的信息论基础; 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教育技术的认识论基础;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教育技术的哲学理念;人体主义与技术主义,.,26,教育技术的信息论基础-教育传播学,用传播学理论来研究媒体与教学过程,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途径,并由此诞生了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27,教育传播系统,环境 过程 目标 效果,教师,学习者,媒体,教学信息,.,28,拉斯威尔传播理论在教
12、学中的应用,.,29,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传播研究提供了简明的五分类法,初步揭示了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受众为何使用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了什么去传播。即便如此,5w模式仍不失为经典的传播模式。这一模式对传播研究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我们宏观地把握教育传播过程,进行教育传播过程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30,教育技术的学
13、习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学习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个性品质的形成,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的中心问题。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各种学说、原理,旨在揭示人类学习过程的心理、生理机制和规律。,.,3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学习理论/心理学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前半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关于学习的概念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所形成的。因此,在行为主者看来,环境的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
14、果。,.,32,普莱西(S.Pressey)的自动教学机器经典的条件作用学说, 刺激反应(SR)联结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作 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应激性反应”“操作性反应”“刺激反应强化”理论,.,33,当一个刺激被重复呈现,且都能引起适当的反应时,则称该反应是受刺激控制的。建立刺激控制取决于二个条件:(1)积极练习,多次练习作正确反应;(2)跟随强化,练习后紧接着给反应以强化。刺激控制可以在四个技能习得水平上建立:辨别:学习从若干并列刺激中确定特定刺激;泛化:学习对属于同一类的任何刺激作反应;联结:学习使一个适当的反应与一个或一类刺激相联系;链接:学习将多个SR联结组合
15、成一个完整的链,形成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3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957年,乔姆斯基(Chomsky)对斯金纳的言语学习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之后,学习心理学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变革。学习理论从运用行为主义原则,转移到运用认识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模型。认知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脑的作用,而且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及其过程。根据认知理论,大脑是学习的代理,因此,应该从内部思想的角度来研究学习。,.,35,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真正形成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isser)1976年发表的认知心理学为标志。人的认知过程是认知主义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目标是要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认知活动时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包
16、括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和转换等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借助计算机及计算机语言来描述人类信息加工的过程。,.,36,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或许是从计算机工作原理中得到启发,大多数认知理论采取大脑信息加工的理论假设,由此形成一系列基本概念。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知识表征编码与提取认知负担元认知知识状态,.,37,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的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
17、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的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去提示人的学习心理发展的某些内在机制和具体过程。分析把握人的认知行为,提示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理解和说明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成为现代认知主义的主要思路。认知主义理论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从而找到了一条研究人的高级学习活动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行为主义的不足,而且抓住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但同时也正面临着一些困境,它脱离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把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这是其片面的一面。,.,38,教育技术的认识论基
18、础-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存在着二种比较对立的观点: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结构是可被认识的,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人们思维的目的乃是去反映客观实体及其结构,由此过程产生的意义取决于现实世界的结构。由于客体的结构是相对不变的,因此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存在着判别知识真伪的客观标准。,.,39,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灌输,比利时罗汶大学校园雕塑,.,40,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4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情境中,.,42,建构主义下的教学
19、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
20、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43,四、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 人本主义与技术主义,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技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范式,由于教育技术一开始就受严密的逻辑科学及行为的影响,使得教育技术自身打上了“机械性、逻辑性、定量化”的烙印,在教学主体基本上丢失了自主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网络教学阶段,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造了条件,这就要求在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组织管理的
21、程序化时,汲取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设科学的、人本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44,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原则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以及特殊的人类需要,人本主义理论的根本设想是:人性本善;个体是自由的、自治的,这样他们有能力作出自己的个人选择;人类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自我观念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有着自我实现的欲望;现实是由每个个体定义 的;个体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他人负有责任。,.,45,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网络教学阶段,为融入人体主义教学思想创造了条件,这就要求在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组织管理的程序化时,汲取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为学生的创造学习创设科学的、人
22、本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人本主义倾向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家提倡采用自我导向的学习策略,包括在教学、学习中吸收自我导向学习的原则。其基本前提是(a)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非常重要的能力,(b)教学活动应该以学习者认识到的需要为基础。,.,46,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观点是关于社会变革的技术引导理论,将技术看作是历史的推动者。在经济学上,这被称为技术推动理论。根据技术决定论,某些特定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或媒体技术或更广泛的技术,通常是社会变革的唯一的或主要的前因,并且技术被看作是社会组织模式的基本条件。,.,47,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像书写、印刷、电视、计算机等
23、技术“改变了社会”,最极端形式下,整个社会的形成被看作是由技术决定的:新的技术在每个层面上改变着社会,包括制度、社会交互和社会个体。至少,大量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被看作是第二位的。传播技术领域普遍存在着决定论观点,认为传播技术的改变具有重要文化影响的理论家,要么认为这种改变对实践的影响是有限的,要么认为这些改变具有深远的心理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类意识的本质。,.,48,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协调,教学技术的运用并不排斥充满人本主义色彩的教与学的环境。恰恰相反,教学媒体能够有助于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如果教学媒体在课堂中运用那么随心所欲打开或关上的是机器,而不是学
24、生。,.,49,海涅克: 技术和人文主义的四种组合,高 人本水平 低,A,C,D,B,低 技术水平 高,第三章 媒体与教学,.,51,第一节媒体与教学媒体,一、媒体的概念和本质特性二、教学媒体的分类三、电教媒体的教育作用,.,52,媒体的概念与本质特性,“媒体”一词取源于拉丁语“Medium”,意为“二者之间”。现在人们用它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更加广义的解释,可将媒体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技术手段。,.,53,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时,我们则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54,第二节 视觉媒体及其教学应用,一、视觉媒体的特性二、非投影视觉媒
25、体三、投影型视觉媒体,.,55,视觉媒体的特性,可是媒体是形象的,可与其表征的事或物相似或相像。当然,这种表征可能还与受信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地域、年龄差别有关。视觉媒体越形象化、图片化,就越贴近于它所代表的概念,从而也就越能克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56,非投影视觉媒体,粉笔、黑板 印刷材料 图示材料 模型与实物教具,.,57,投影型视觉媒体,幻灯机 投影仪,.,58,投影、幻灯这两种媒体的特点,幻灯可用于不同层次、不同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在认知目标的教学中提供对有关视觉刺激物的认识与鉴别。有时也用于动作技能和情感领域的教学中,但作用不如活动图像。优点: 高质量的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技术 导论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