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课件.ppt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课件.ppt(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丁文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形式,ST抬高的心肌梗死 (STEMI)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 (NSTEMI)不稳定心绞痛 (UA)猝死 (Suden Daid),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急性冠脉综合征(UAP)的早期危险分层 用于急诊室、监护室和心脏病房的胸痛患者 非创伤性危险分层 用于病情已稳定或早期危险分层中的低危患者,行UCG、核同位素动态心肌灌注显像或药物激发实验,踏车实验进行危险分层,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危险分层,高危的ACS患者特征中危的ACS患者特征 低危ACS患者的特征,高危的
2、ACS患者特征,病史:缺血性胸痛症状加重48小时胸痛特点:进行性胸痛并且持续大于20分钟体检所见:肺水肿;S3或新出现肺内啰音;新出现二尖瓣反流性杂音;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年龄75岁心电图:休息胸痛伴一过性ST段压低0.05mv;新出现束支阻滞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标志物:增高(TnT或TnI0.1ng/ml),中危的ACS患者特征,病史:有心机梗死、外周血管或脑血管病史或冠脉搭桥史,服用阿斯匹林胸痛特点:(1)静息胸痛持续20分钟,就诊时已缓解,伴有中度或高度冠心病的可能;(2)静息胸痛持续70岁,无阳性体征心电图:T波倒置0.2mv,病理性Q波心脏标志物:轻度增高(TnT0.01
3、但0.1ng/ml),低危ACS患者的特征,病史:无胸痛特点:2周内新发生或恶化心绞痛,达III/IV级(加拿大分级),无持续20分钟的静息胸痛但有中或高度冠心病可能体检所见:无阳性体征心电图:正常或胸痛发作时无变化心脏标志物:不增高,非创伤性危险分层,用于病情已稳定或早期危险分层中的低危患者,行UCG、核同位素动态心肌灌注显像或药物激发实验,踏车实验进行危险分层 高危特征(年死亡率3%) 中危特征(年死亡率1-3%) 低危特征(年死亡率1%),高危特征,严重的左心功能不全(静息或运动LVEF3%),中危特征,轻或中度的左室功能不全(静息LVEF35%-49%)踏车评分大于-11分小于5分激发
4、实验诱发中度心肌灌注缺损伴左室扩大或肺摄取增加超声仅在高剂量多巴酚丁胺时室壁节段运动不良2个节段(年死亡率1-3%),低危特征,踏车评分5分静息或激发心肌灌注正常或小范围心肌灌注缺损超声时室壁运动正常或静息时室壁运动无变化而 在激发期间室壁运动异常(年死亡率1%),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对于ST抬高的AMI需要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开通血管,使缺血的心肌获得再灌注;对于UA和non-STEAMI治疗的目标是使其活动的血栓在数小时或数天内稳定或不活动。在稳定的几个月至几年内的治疗目标是治愈病变,措施包括降脂降压治疗糖尿病戒烟,从而防止斑块破裂。,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抬高的AMI的治疗,抗血小板
5、治疗 抗凝治疗 抗缺血药物的应用 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斑块破裂/血管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血小板粘附、聚集,噻氯吡啶氯吡格雷,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 TXA2,ADP受体拮抗剂,ASP,环氧化酶抑制剂,血小板活化,(GPb/a受体处于与纤维蛋白原结合状态),整合素替洛非班阿昔单抗,GPb/a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治疗ASP,ASP通过抑制TXA2合成而抑制TXA2诱导血小板聚集,尽管起作用有限。已证明可降低动脉血栓危险,MI、SA、UA脑卒中、TIA周围血管疾病,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相对危险下降35%39%),4个UA临床试验(n=2500),ASP751200mg/d,MI和死亡
6、(6个月较安慰剂)下降50%(p0.01),抗血小板治疗ASP,关于Asp的剂量:75mg/d数天才达到最合适的环氧化酶抑制作用150300mg/d(负荷量、嚼服),快速起效75100mg/d推荐剂量ASP抑制血小板功能相对较弱,引起呕血和黑便较安慰剂多1.52倍。,抗血小板治疗 ADP受体拮抗剂,塞氯吡啶氯吡格雷,抑制ADP受体诱导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b/a受体的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大于ASP,4872小时起效,停药一周作用消失。,塞氯吡啶用量为250mg, bid,维持量: 250mg QdGATS、TASS等临床试验共6000余例的结果证明于安慰剂相比,塞氯吡啶显著降低心脑血管血
7、栓危险较ASP有微弱优势。一组652例UA和nonQMI临床试验,入院48小时随即入塞氯吡啶(250mg, bid)及对照组治疗15天,结果:6个月塞氯吡啶使心血管死亡和非致命性MI从13.6%下降至7.3%(p0.01),ADP受体拮抗剂塞氯吡啶,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20%)连续使用2周以上可出现可逆性中心性粒细胞减少症(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指紫癜(TPP),未经治疗的TPP病人有50%死亡,经积极治疗者也有25%死亡一般不常规用于ACS的病人。,ADP受体拮抗剂塞氯吡啶,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为一种新型的ADP受体拮抗剂,起效快,口服后2小时即开始起作效,一次口服负荷量
8、300mg后3小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70%,口服吸收迅速,不受食物和致酸剂的影响。,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CAPRIE试验在19185例有症状外周血管病变、新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MI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mg/日较阿司匹林325mg/日,每日多减少终点事件26%,减少心肌梗死相对危险19.2%,减少心血管死亡相对危险7.6%,且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与阿斯匹林无差别,胃肠出血付作用较阿司匹林少,胃肠耐受性好。,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CURE研究是对不稳定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实验的方法,比较了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此后75mg/日加标准剂量的阿斯匹林75325m
9、g/日与标准剂量的阿斯匹林75325mg/日对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或顽固性缺血主要终点的影响。结果12个月时主要终点的相对危险在氯吡格雷加阿斯匹林较阿斯匹林组降低20%,并且获益在用药后数小时即可出现,12月内持续增加,重要出血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别。,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在CURE研究中接受PCI患者,在包括阿斯匹林在内的标准治疗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12个月可使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联合终点相对危险降低31%。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对于ACS患者无论是否行PCI可在阿司匹林等的标准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并长期服用12个月,对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或阿司匹林过敏而禁忌患者,氯吡格雷优选于噻氯
10、匹定。,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氯吡格雷耐受性好,较塞氯吡啶安全。总胃肠不良反应(腹痛、消化不良、胃炎和便秘)明显低于ASP,但腹泻较多见。血液系统:严重粒细胞减少,在障性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均少见。严重出血发生率1.4%。氯吡格雷总的耐受性与ASP相当。,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GPb/a受体拮抗剂,GPb/a拮抗剂与纤维蛋白原竞争性结合GPb/a受体干扰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的结合,具有更强抗血小板作用,减少MI、卒中、心血管死亡更有效。,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GPb/a受体拮抗剂,目前主要有三种制剂:阿昔单抗(Abctximab又称ReoPro)是单克隆抗体,与受体有高度亲和力,血浆半衰期1分钟
11、,生物半衰期可达数天,应用时需输注1224小时,停药后血小板抑制的递减作用慢。整合素(eptifibatide,Integrelin)为肽类化合物,血浆半衰期和生半物衰期均短为1.5小时。需输注2072小时;替罗非班(tirobiban)为非肽类化合物,血浆半衰期和生半物衰期亦短为1.5小时,需输注3696小时。,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GPb/a受体拮抗剂,在ACS接受PCI的患者应用GPb/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实验结果均显示,减少了30天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仅有两个实验(PRISM-PLUS, PURSUIT)表明,GPb/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整合素与阿斯匹林肝素合用,对内科治疗和接受PCI
12、的ACS患者均可降低30天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其它临床实验则为能显示出有益作用。临床研究已证明口服GPb/a受体拮抗对ACS患者无益。,ACS应用GPb/a受体拮抗剂的适应症为:常规药物治疗无效者及接受PCI者;发病24小时内行PCI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GPb/a受体拮抗剂,抗凝治疗,抗凝剂抑制凝血酶生成和/或活性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如纤维蛋白原)抗血栓作用。最常用的抗凝血药物: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血酶依赖性): 肝素、低分子肝素Vitamin K依赖性抗凝剂: 双香豆素类,如华法令。去纤维蛋白原制剂: 去纤酶,抗凝治疗肝素,灭活血浆中凝血因子a,抗凝治疗肝素,肝素在ACS中的作用:
13、 1353例ACS荟萃分析显示:静脉肝素+ASP与单用ASP比较,治疗期间死亡或MI24%(7.9% vs 10.4%)静脉普通肝素用法及用量: 一般为首次5000u iv, 继以约7001000IU/hr ivgtt,6hr 测定一次APTT,据APTT调整剂量,维持APTT为正常的1.52倍或6080秒。,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优点:分子量小(40006000),糖单位数目小;抑制因子a(凝血酶)的作用弱,抑制因子a作用强,抗a:抗a活性比例高(2:14:1),生物利用度高;生物半衰期长,抗凝效果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小,减少出血;每日皮下注射12次,不须实验室监测,可由患者在
14、家里使用,低分子肝素在ACS中的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安慰剂的比较:FRISC和FRISC比较低分子肝素与安慰剂证明:急性冠脉病变,ASP+低分子肝素明显减少心脏事件发生。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的比较:ESSENCE(克塞)和TIMI-B(克塞)试验均显示:皮下注射enoxaparin与普通肝素比较明显减少主要心脏事件发生。FRIC(法安明)和FRAXS(速碧凝)两试验中性结果。,低分子肝素在ACS中的应用,以上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至少与静脉普通肝素相当或优于普通肝素;延长用药时间无益,出血增加。ESSENCE试验显示1周即可,对于顽固性UA不能及时或无条件干预治疗可超过一周;高危
15、ACS患者低分子肝素获益最大。 鉴于低分子肝素应用不需要设备检测,出血并发症下降,心脏事件发生下降,因此不一定增加费用。,抗凝治疗华法令,双香豆素类抗凝剂通过肝脏的环氧化还原酶干扰Vitamin 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转化,使其无法活化而达到抗凝血目的。起效较慢,可作为对抗血小板制剂禁忌的替代治疗 OASIS-2试验显示中强度华法令抗凝(INR22.5),抗凝效果优于ASP,抗缺血药物的应用,抗缺血药物包括硝酸酯类-受体阻滞剂CCB,抗缺血药物硝酸酯类,作用机制:扩张冠脉改善心内膜下血流外源性提供NO扩张冠状动脉 扩张静脉降低心肌耗氧量,抗缺血药物硝酸酯类,用法: 对于ACS患者为尽快控制AP症
16、状,应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或二硝酸异山梨醇酯。初始剂量应由10mug/min开始,每510分钟增加10mug/min直至AP症状缓解;应避免血压下降(SBP降至90mmhg以下), 急性期可24小时持续静点,抗缺血药物硝酸酯类,用法: 当AP症状消失24小时候可改用口服制剂,包括: 硝酸异山梨醇酯10mg tidqid (消心痛) 半衰期45分钟,持续24小时 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20mg bid, (长效新痛治、丽珠欣乐)半衰期45小时,持续8小时 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控释剂40mgQd , (长效异乐定50mg,德脉宁 )持续18小时为避免硝酸酯耐药,需每天有68小时的洗脱期,抗缺血药物硝酸酯类,
17、目前尚无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资料证明硝酸酯类可降低UA的心脏事件和死亡率。,抗缺血药物 -受体阻滞剂,作用机制降低血压、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肌耗氧量降低室颤阈减少室性心律失常降低斑块机械应力防止斑块破裂,抗缺血药物 -受体阻滞剂,用法:阿替洛尔从6.25mg,bid 开始逐渐加量。(氨酰心安) 常用剂量25100mg/d美托洛尔 从2550mg,tid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美多心安,Betaloc)常用剂量150300mg/d 比索洛尔从2.5mg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康可、博苏)常用剂量510mg/d,抗缺血药物 -受体阻滞剂,应当注意: -受体阻滞剂个体差异较大,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
18、心率在休息状态下不低于56次/分,并达到AP症状控制满意为止。 不应用于病窦、A-VB、低血压、心功能不良者。许多临床试验表明:-受体阻滞剂降低了ACS的心脏事件和死亡率。,抗缺血药物 CCB,作用机制: 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降低心肌耗氧量 扩张冠脉增加心内膜下血流 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缺血药物 CCB,CCB包括: 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尼卡地平),较强血管选择性,外周血管扩张和反射性交感兴奋非二氢吡啶类(地尔硫卓、维拉帕米)更多负性肌力、负性变时作用和减慢房室传导作用。,抗缺血药物 CCB,HINT试验由于单独用硝苯地平使UA患者发生非致命性MI增多而提前终止。硝苯地平与-
19、受体阻滞剂合用时与安慰剂比较,MI和死亡率下降。以上临床试验表明:CCB治疗UA并不减少MI发生和死亡率,但能改善AP症状,抗缺血药物 CCB,适应症:用-受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后仍有AP发作;合并高血压;冠脉痉挛;不能耐受-受体阻滞剂时可用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抗缺血药物 CCB,用法:硝苯地平(心痛定) 1020mg,tidqid, 常用量3040mg/d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 30mg,qd 维持24小时恒定血浓度氨氯地平(络活喜) 510mg,qd, 半衰期2536小时(PREVENT试验氨氯地平使严重AP患者住院和血管重建的危险分别降低35%;46%)地尔硫卓(硫氮卓酮) 3060mg
20、,tidqid,常用剂量120320mg/d。维拉帕米(异博定) 4080mg,tidqid, 常用量120320mg/d。,抗缺血药物 CCB,注意:硝苯地平需与-受体阻滞剂合用当地尔硫卓需与-受体阻滞剂合用时,要注意各自的剂量和心率反应;-受体阻滞剂不宜与维拉帕米合用在应用第尔硫卓与维拉帕米应注意病窦、AVB和心功能不全等禁忌症。,介入治疗,治疗原则:(UA/NSTEMI) (1)首选药物强化治疗病情稳定后(推荐稳定期23天或稍长)的高危患者包括心电图、心脏标志物增高、左心功能不全(包括LVEF40%)、持续性室速或有高危血管病变(左主干、三支病变)行血管重建术。(2)早期有创策略(4-4
21、8h)适用于替罗非班治疗的高危患者(TACTICS-TIMI 18 和保守组比6个月死亡、非致命性MI、因ACS再住院的复合事件明显降低),介入治疗,治疗原则: (3) 经药物强化治疗,缺血仍不能控制,则需紧急行血管重建术。 (4)对于药物保守治疗仍有缺血或再发缺血者,采用有创策略,PTCA或CABG。首选那种仍有争议,一般:1) PTCA用于单支或双支血管病变2) CABG用于左主干或严重三支血管病变 (5) 临床表现为低危者行负荷试验有严重缺血应 选血管重建术。,小结:,对确诊的ACS(UA和NSTEMI)患者应积极给予抗血小板、抗凝和抗缺血治疗,包括: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一般应用5-7天
22、或普通肝素静脉注射,阿斯匹林,有条件时加用氯砒格雷;硝酸脂类的药物能改善病人的缺血症状,如无禁忌症应使用-受体阻滞剂;,小结,对有持续缺血或有高危特征的患者应考虑PCI,如有条件应在PCI前输注GPb/a受体拮抗剂,PCI后继续输注1224小时。如有条件,无论是否进行了PCI氯砒格雷应持续应用9-12个月。怀疑ACS的患者应给与阿司匹林口服,,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如前所述AMI主要是由于急性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导闭塞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肌持续性缺血,严重缺血30钟 可逆,6-12小时坏死(AMI)。,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是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是治疗 STEAMI的主要手段
23、, 再灌注治疗越早、越快、获益越大。,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再灌注方法包括:溶栓;急诊PCI;急诊 CABG,溶栓治疗,溶栓方法的分类:(1) 冠脉内溶栓治疗优点:溶栓药用量小,出血并发症少缺点:方法复杂,要求条件较高,临床已少用(2) 静脉溶栓治疗优点:只需开放一条静脉通路,可以很早开始治疗,可在很多场所(家里、急救车、直升飞机、急诊室)进行,价格相对低廉临床观察表明:静脉溶栓可取得与冠脉内溶栓同样的疗效。静脉溶栓的方便性以及显著的益处使之成为AMI再灌注的标准治疗方法,溶栓治疗,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激活纤溶酶原使单链纤溶酶原分子转化为双链纤溶酶是达到迅速溶栓的有效方法。
24、所有现在和正在研究的溶栓剂都是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溶栓药物的分类:第一代:链激酶(SK)、尿激酶(UK)、葡激酶( SAK)第二代:对甲氧苯基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单链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原)( SCU-PA)第三代:rPA ( reteplase)、nPA(lanoteplase)、TNK-tPA (tenecteplase),溶栓治疗,溶栓药物按其作用方式分为两大类:非纤维蛋白特异性激活剂:包括SK、UK和APSAC;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使循环中和血栓部位无活性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对血栓部位或循环中纤溶系统均有激活作
25、用),在溶解血栓的同时,导致全身纤溶激活状态,并破坏了相关的血凝系统纤维蛋白特异性(fibrin specific)激活剂:包括tPA、SCU-PA、rPA、nPA、TNK-tPA,SAK;选择性地作用于血栓部位,使血栓部位结合的纤溶酶原激活,起到溶栓作用,而不产生明显的全身纤溶状态。,溶栓治疗,常用溶栓药物的药理特性、用法及疗效这些溶栓剂在剂量、循环半衰期、相对纤维蛋白特异性、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危险性、费用诸方面有许多不同。国际上由于UK和APSAC的价格高、溶栓效果较差,临床上多选择SK、tPA、rPA、和TNK-tPA。我国常采用UK、rSK、tPA。SAK、rPA、nPA正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急性 综合征 诊断 治疗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