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第一、二章教案课件.ppt
《国际法第一、二章教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法第一、二章教案课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任课教师,王卿,2005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获得国际法学硕士学位,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师生互相尊重,教学相长。作一个理性的人。,国 际 法,(国 际 公 法)36学时,案例引入:,1864年普鲁士政府派遣李斯福为驻华公使,4月间,李斯福乘坐兵舰“羚羊号”抵达中国天津大沽口海域,遭遇三艘丹麦商船。当时普丹正在欧洲因领土问题交战,于是,普鲁士兵舰将三艘丹麦商船拿捕。清政府根据惠顿万国公法第2卷第4章第6节:“各国所管海面及澳港长矶所抱之海,此外更有沿海各处,离岸十里之遥,依常例归其辖也。盖炮弹所及之处国权亦及焉,凡此全属其管辖他国不与也”,认为普舰在中
2、国洋面拿捕丹麦商船,“显系夺中国之权”。并与普鲁士公使进行了严正交涉,最终迫使普舰释放二艘丹麦商船,并对第三艘予以折款抵偿。,#惠顿万国公法,惠顿,美国国际法学者,1836年出版了国际法原理一书。美国驻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威廉.马丁)于1864年将该书译成中文,称为万国公法。这是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部国际法著作。,国际法主要是以 国家 为主体的一系列法律、规则、制度。国际法学亦主要研究与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则、制度以及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尽管国际法还有其他的主体,但国家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主体。其中主权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宏观梳理,国际法上的居民(第5、10章) 定居的居民 国际人权法(
3、第14章) 领陆(第6章) 确定的领土 领水(第11章)国家 领空(第12章)(第4章) 底土(第11章) 主 权 (全部) 外交与领事关系法(第10章) 政 府 条约法国际法的主要法律形式 (第8章),其他内容,第1章: 导论第9章: 国际组织法第13章:国际环境法第15章:武装冲突法与国际人道法第16章:国际刑法第17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第一章 导 论,教学目的 了解国际法的概念、特征和历史发展;掌握国际法的主体范围;了解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与不同学派的基本观点;掌握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教学方法 历史梳理方法,结合分析比较法。,第一章 导 论一、国际法的概念、性质 二、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三、
4、国际法的主体四、国际法的体系五、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 述,一、国际法的概念(一) 国际法的名称 万民法(jus gentium) 格老秀斯 (jus gentium) (law of nations)万国公法 边沁(international law国际法) international public law国际公法,知识点,1、 格老秀斯: (1589-1645) 荷兰人,代表著作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开创了国际公法学,具有划时代之意义。被誉为“国际法之父”。2、边沁,18世纪后期,英国人,首次建议采用“international law”即国际法这一名称。,(二)
5、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它是满足以国家为主要成员的国际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调整以国家为主的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确立其间权利和义务的有法律拘束力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二、国际法的性质和本质 国际法是不是法?,(参考文献:沃尔夫刚:国际法,法律出版社,第29-37页),三、国际法的特征,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2、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关系。3、国际法的制定者是国际法主体,主要是由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以协议的方式制定的。4、国际法的强制力依靠国家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措施来保证。,四、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 学派林立,观点各异。 中国学界盛行的观点是:,国际法的
6、效力根据在于各国统治阶级意志的协调,或者说国际法是各国统治阶级的协调意志。,第二节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一、国际法的萌芽时期 二、近代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和中世纪-同盟条约,涉及外交使节 制 度、战争法规的比较多。古罗马的万民法,被认为是国际法的前身。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一) 发源地欧洲(二)理论法国的博丹首先提出国家主权 概念,(三)近代国际法的里程碑 (1)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公会签订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2)1625年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发表的战争与和平法。 (3)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革命提出的原则都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三、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一)国际法主体
7、的类型和数量增加。(二) 国际法的调整的对象和范围的扩大。,(三) 国际法的领域和内容的新变化。 废旧:殖民地制度,租界,领事裁判权等; 立新: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制度的完善,以及新的分支 (四) 确立了一系列指导现代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五)国际法的全面系统编纂。,四、中国与国际法,1、万国公法,介绍到中国的第一部国际法著作。2、参加国际联盟、巴黎非战公约、联合国宪章的制定,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民间外交等方面均有创新。,第三节 国际法的主体,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亦称国际法律人格者,是指能独立从事国际
8、交往和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直接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承受国际法上的义务,且能进行国际求偿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实体。,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件,二、国际法主体的范围(类型),(一)国家的主体地位: 国家是国际法最基本或最主要的主体。 原因:,(二)国际组织的主体地位,1、主体资格由创立它的条约决定的。2、国际组织的行为能力也是依照决定其国际人格的原则决定的。3、次要的、派生的主体。4、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有限的。,(三)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的主体地位,1、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是指为摆脱殖民国家或其他国家的统治或奴役争取建立民族独立国家而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 2、它是国际法的部分主体或次要主体。它
9、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也是有限的。,(四)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个人在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国际经济法的领域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已成客观事实。但是,个人并非国际法的普遍的、主要的主体。,第四节 国际法的体系,国际法的体系化大国际法 V. 小国际法国际法体系的扩张渊源体系,第五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的理论 一元论 二元论 国际法优先说 国际法和国内法平行说 国内法优先说,(三) 较为科学的观点: 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联系国内法应执行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许多原则、规则和制度是借用国内法的概念国内法也受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影响
10、国际法促进国内法的发展,二、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一) 各国通过采纳或转化的方式把国际法的规定纳入国内法,使其在国内得以适用,并对它的地位作出规定。 赋予国际法宪法的效力 赋予与国内法同等效力 赋予国际法优先的效力,(二)我国的实践、总原则是严格履行国际义务,保护中国的合法权益。、我国宪法中对条约在我国如何适用并未规定。、条约优于国内法是指优于宪法以外的国内法。、在实践中,对于内容十分具体完善的条约,我国倾向“采纳”方式适用;反之,则需要经过国内立法“转化”。、在声明保留的范围内,条约不予适用。,第七节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一、概念: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国际法体系中那些得到各国公认的
11、、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二、特征:(一)各国公认(二)具有普遍意义(三)构成国际法的基础(四)具有强行法的性质,第四节 国际法的渊源,一、国际法渊源的含义: 观点一:国际法的渊源即国际法的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历史来源角度) 观点二:国际法作为有效法律规范所由此形成的方式。(表现形式角度),二、国际法的各种渊源:,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规定了国际法院裁判案件所应适用的法律。根据该条规定及国际实践,国际法的渊源有:(一)国际条约 (主要渊源) (二)国际习惯 (主要渊源) 直接渊源(三)一般法律原则(四) 确立国际法原则的辅助资
12、料 1、司法判例 2、权威公法学家学说 间接渊源 3、国际组织的决议(五)公允善良原则(当事国同意),一、国际条约,(一)国际条约的概念 国际条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根据国际法签订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之一。(二)国际条约的类型 1、根据缔约国的数目 双边条约 多边条约,2、根据条约的性质和内容 契约性条约指两个或几个国家就某些特定事项规定缔 约国间具体权利和义务的条约。如边界条约、贸易协定、司法互助协定等。 造法性条约指有关确立或更改一般国际法的 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多边条约或国际公约。例 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二、国际习惯
13、,(一)国际习惯的概念 国际习惯是指各国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不成文的一般实践或行为规则。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之一,也是国际法最古老和最原始的渊源。(二)国际习惯的形成要件 物质要素一般实践之存在:各国长期反复的类似行为或不行为。 心理要素法律确信:各国承认该实践具有法律拘束力。,三、一般法律原则,(一)什么是一般法律原则? 争议较大。国内主流的观点是:一般法律原则是指各国国内法律体系和国际法律体系所共有的原则。(二)地位 在裁判中通常被作为补充渊源适用,居于次要地位,并非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四、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资料,(一)司法判例国际司法机关、国际仲裁法庭所作的判决。
14、(二)权威公法学家学说 (三)国际组织的决议,第五节 国际法的编纂,一、概念: 国际法的编纂是指对国际法的法典化、系统化,条文化的过程即把国际习惯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整理为系统的条文,并把正在形成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法典化以促进国际法的发展。,二、编纂的形式 (一)全面编纂(二)个别法编纂 三、国际法编纂的发展: (一)非官方编纂(个人或民间学术团体) (二)官方编纂 (1)19世纪初开始; (2)国际会议的编纂; (3)联合国的编纂国际法委员会,三、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强行法,(一)国际强行法的概念国际强行法,又称一般国家法强制规律,是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有待以后具
15、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始得更改之规律。(引自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二)国际强行法的特征、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公认为不许损抑、属于一般国际法规范、只有新的强行法规范方能进行修改。,(三)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强行法的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国际法基本原则完全符合国际强行法的特征,因此国际法基本原则属于国际强行法。、并非所有的国际强行法都能成为国际法基本原则。只适用于某一特别领域的强行法则不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四、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主权是指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对内最高的和对外独立的权力。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国家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地位完全平等,相互无
16、管辖和支配的地位。因此,国家处理国际关系中应尊重别国的主权、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得破坏别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二)不侵犯原则、禁止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首先使用威胁或武力,特别是禁止侵略战争。因为发动侵略战争是对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最严重的侵害。、国际法将侵略定为国际罪行,国家要承担责任。、国家还有义务禁止对侵略战争的宣传。,(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这项原则的基本要求就是国家间无论发生什么争端均应用和平方法解决,包括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由国家自愿选择。采用一种方法没解决,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但不得使用武力。,(四)不干涉内政原则 内政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但以不违反国际法义务
17、为准。干涉是指一国出于私利而对别国内政的横加干预行为。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基本点就是禁止一国对别国内部事务的任何干涉,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干涉均为违法的。,(五)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这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各国在国际交往中诚实地严格地履行国际法律义务,不论是条约义务还是其他法律义务。只有如此,才能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维护各国的权益。,本章重点,国际法的特征、效力根据;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强行法的关系本章难点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强行法的关系,本章作业,、为什么说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国际法的渊源有哪些?、国际习惯的形成
18、要素是什么?、国际法在国内如何适用?,第二章 国 家,教学目的 了解国家的概念、类型;掌握国家的基本权利义务;掌握“国家承认”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新国家产生的情势、承认的条件;掌握国家承认、政府承认的方式、范围和效果;掌握国家继承的内容及规则;了解我国与国家继承的有关问题。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比较,案例分析法,第一节国家概述第二节国家和政府的承认第三节国家和政府的继承第四节国家责任,第一节 概述一、国家的概念和要素(一)国家是指隶属于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之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是指定居在确定的领土之上并在一定的独立自主的政权组织领导下的居民组成的主权的社会。,(二)国家的要素:,1、固定的居民2、确定的
19、领土 3、政府(政权组织)4、主权,二、国家的类型,(一)单一国: 又叫单一制国家,即在国内只有一个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在对外关系上作为一个单一整体参加国际法律关系,享受国际权利和国际义务,只拥有一个主体资格的国家。中国属于单一制国家。香港、澳门、台湾在国际法上都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二)复合国: 又叫复合制国家或国家联合。即在国际法上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国家联合体。它的类型较为复杂有政合国、君合国、联邦、邦联。目前只有联邦是典型的复合国。其他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复合国。,1、联邦联邦制国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单位根据联邦宪法组成的国家。 联邦本身是统一的国际法主体,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法 第一 教案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