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毒品危害课件.ppt
《关于新型毒品危害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型毒品危害课件.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型毒品(合成毒品)的特征及危害,1,主 要 内 容,新类型毒品的简介滥用新型毒品所致的相关障碍及机理 (冰毒,摇头丸,K粉)我省收治此类患者的有关资料毒品所致精神障碍及人格障碍复吸者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建议,2,概念,毒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毒品既包括一切能够夺取人的生命的砒霜、乌头等剧毒品,还包括凡是能够使人吸食成瘾的物质。狭义上的毒品是指国家依法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国外关于毒品的范围理解似乎更广,一般把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等列为非法毒品,而把香烟、酒精以及挥发性有机溶剂等物质称为合法毒品。我国毒品的概念包含了以下含义 一、毒品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一
2、部分。就是说毒品也是药品,但这种药品不是帮助人们解除痛苦,保护健康,而是毒害人们的身心,摧残人们的健康二、毒品的本质特征是能够使人形成瘾癖,产生对毒品的依赖,包括生理依赖和精神依赖两种,这种依赖是强烈而全面的三、毒品是国家管制的药品,它具有确定的法律属性。从事国家规定的管制药品的一系列活动,如种植原植物、制作、贩卖、吸食毒品等,都是违法行为,都要依法受到查处和制裁四、毒品的种类很多,有的是明确不能用于医疗的毒品,如海洛因。有的是可以用于医疗的,如杜冷丁用于晚期癌症疼痛患者,但滥用了就会成为毒品。,3,毒品的分类,国际禁毒公约把具有依赖性的药物分为三个大类:一、麻醉药品: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
3、。二、精神药品:镇静催眠药与抗焦虑药;中枢兴奋药;致幻剂。三、其它:烟草;酒精;挥发性有机溶剂。 “ 新型毒品”主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大麻等传统成瘾物质,如K粉、摇头丸、麻果、冰毒。于近几十年发生滥用的一大类以化学合成来源为主的“毒品”,所以又称“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因其主要在夜总会、酒吧、迪厅中被滥用,西方社会称之为“舞会药”(party drugs)或“俱乐部药”(club drugs)。,4,资料统计及趋势分析,根据国家禁毒局的报告,截止2011年,新型毒品使用者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占的比例是32.7%,达到58.7万人,而这一比例在2007年是16.1%,74.9%的使用
4、者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有专家预计,苯丙胺(冰毒等),氯胺酮(K粉)为代表的合成毒品可能将代替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为21世纪中国的主流毒品。,5,近三年湖北省毒情基本情况,6,新型毒品的特点,有并不亚于海洛因的成瘾潜力成瘾者容易伴发精神病性症状有资料显示,约有40%的滥用者会出现短暂或持续的以幻觉,妄想为主的精神病性症状,他们中的部分可以自行缓解,但是约有10%的滥用者需要专科治疗。,7,“新型毒品”的分类,第一类: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物质包括甲基苯丙胺 ( 我国俗称“ 冰毒”)和可卡因; 第二类:致幻剂,包括植物来源和化学合成的,代表物质有色胺类( 如裸盖菇素)、麦色酰二乙胺(LSD)、苯
5、烷胺类( 如麦司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 苯环已哌啶和氯胺酮);第三类: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质是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 我国俗称“ 摇头丸”);第四类:是一些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包括氟硝西泮和- 羟基丁丙酯( GHB)。,8,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冰毒)于1919 年由一位日本药理学家合成的。在二战期间,甲基苯丙胺作为抗疲劳剂在士兵中广为使用,日本在战后曾经历了全国范围的流行性滥用。据估计全国滥用人数达55 万,其中约1/10(5.5万人)患苯丙胺中毒性精神病。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甲基苯丙胺已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快、滥用最为广泛的中枢兴奋剂。根据国际禁毒署的统计,全球滥用人数达3
6、000 万人。,9,冰 毒,10,麻 古,11,运动员服兴奋剂后会提高运动成绩,12,增强爆发力 诱导快感,13,14,毒品其他分类方法,(一)根据毒品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毒品、半合成毒品、合成毒品1、天然毒品是指直接从植物中提取的如阿片类、可卡因、大麻等2、半合成毒品是指由天然毒品与化学物质反应后合成的一类新毒品,如二乙酰吗啡(海洛因)、二氢吗啡酮等3、合成毒品是指用化学方法合成所制得的毒品,如甲基苯丙胺(冰毒)、氯胺酮(K粉)等(二)根据毒品的成瘾性强、弱,习惯上将其分为硬性毒品与软性毒品1、硬性毒品即烈性麻醉品,如阿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2、软性毒品即温和成瘾药品,如大麻、甲丙胺酯、咖
7、啡因等(三)根据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特点,可将毒品分为麻醉剂(如海洛因、吗啡、哌替啶)、兴奋剂(如可卡因、冰毒)、镇静剂(如地西泮、利眠宁)、致幻剂(如麦角酰二乙胺、苯环利啶)等(四)根据毒品是否为各国法律所管制分为合法毒品与非法毒品1、非法毒品是指海洛因、大麻、冰毒、摇头丸、可卡因等为世界各国严格管制、禁止的成瘾性物质2、合法毒品是指烟草、酒精、咖啡因,三者都具有一定的精神依赖与躯体依赖潜力,但危害相对较轻,已经成为世界各种文化的构成部分。,15,甲基苯丙胺(冰毒),一、甲基苯丙胺的药理作用 甲基苯丙胺类是一组单胺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相似。大多数苯丙胺及其衍生物是通过改
8、变中枢和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而间接产生药理和毒理学作用的,故又称之为间接儿茶酚胺激动剂。,16,甲基苯丙胺(冰毒)的药理作用,苯丙胺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脑干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苯丙胺可使外周和中枢单胺能神经递质水平升高,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升高、支气管扩张以及呼吸系统变化等拟交感效应。,17,甲基苯丙胺的药理作用,18,甲基苯丙胺(冰毒)的药理作用,甲基苯丙胺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是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刺激单胺类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2)阻断单胺类的再摄取; (3)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使单
9、胺类分解 代谢受到抑制;,19,甲基苯丙胺的药理作用,20,甲基苯丙胺(冰毒)的药理作用,甲基苯丙胺使得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边缘系统)突触间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增加,增强了单胺能神经功能活动,一些超生理的情感、行为变化便出现在滥用者身上,这被认为是导致奖赏作用的药理学基础,也是造成欣快效应和药物滥用的主要原因。,21,甲基苯丙胺(冰毒)的药理作用,最近的动物实验表明,甲基苯丙胺不仅损害含多巴胺的脑细胞的神经末梢,而且当停止使用甲基苯丙胺18月后,多巴胺功能基本恢复,但是人的脑成像研究发现,长期滥用甲基苯丙胺者,在停药后至少3年时间里,含有多巴胺的脑细胞的神经末梢仍持续受到损害,其损害程
10、度显著。,22,甲基苯丙胺(冰毒)的药理作用,美国药物滥用研究所 Dr. Cadet领导的研究组首次将这种大范围的脑细胞丧失与细胞凋亡机制联系在一起。在细胞培养研究中,已证实甲基苯丙胺处理的大鼠脑细胞,可引起细胞凋亡方式的细胞死亡, 如DNA裂成碎片和细胞体崩解。,23,甲基苯丙胺(冰毒)滥用方式及临床表现,一、甲基苯丙胺滥用方式及特点:常见的滥用方式为烫吸,其它方式还有:鼻吸、注射、搀入饮料一起饮用或在熏燃后以烟雾的形式抽吸。许多人是从偶尔滥用过度到规律性滥用,然后再到成瘾,形成依赖的时间长短不等,有的只需数日或数周。,24,甲基苯丙胺(冰毒)滥用方式及临床表现,为不断获得用药后的欣快感受,
11、用药间隔时间会越来越短,滥用剂量也会很快增加,静脉滥用者使用剂量增加更快,甚至每隔2-3小时注射一次,如此24小时不间断。其间进食很少并始终保持不睡状态。这种滥用周期通常会因为药品用尽或出现恐惧等不良体验后而停止。停药后即进入12-18小时的深睡状态,醒后会有极度的饥饿感、困倦和抑郁情绪,并伴有强烈的继续用药的渴求。,25,毒品滥用,多药滥用问题,甲基苯丙胺(冰毒)滥用者中的多药滥用现象很常见,为避免用药后的不适,一些滥用者常常合并滥用镇静类药物(如巴比妥类),或同时酗酒或滥用海洛因。 药物成瘾三部曲偶尔尝试性使用-规律性使用-强制性使用,26,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临床效应,甲基苯丙胺成瘾
12、 (1)个体不能自制地和持续性地使用; (2)逐渐形成耐受,其用量逐渐增加; (3)停药或骤减用量后出现戒断症状; (4)由于使用此类兴奋剂对个体或社会造成危害; (5)个体虽然认识到滥用药物的危害,但仍继续使用,27,苯丙胺类兴奋剂急性中毒的表现,(1)躯体症状 明显的中毒症状包括瞳孔扩大、大汗、口渴、厌食、血压增高、脉搏增快等 。 由于外周血管收缩使得皮肤冰冷,同时可出现心房和心室的异位节律增多,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一些人可出现血糖升高,血液凝集速度加快。还会出现因口干而引起的固体食物吞咽困难。 骨骼肌张力增加,肌腱反射亢进,出现不自主的磨牙动作,并可见手部静止时的细微震颤或手足舞蹈
13、样动作。还可出现尿潴留和便秘。重者可导致惊厥、昏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28,(2)精神症状,初次使用甲基苯丙胺后可体验到欣快感或焦虑不安,同时表现为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增强、警觉性增高、精力旺盛、饥饿感及疲劳感减轻等,并可出现判断力受损。行为上表现活动增多,话多,易激惹,坐立不安。 药量继续增加时,可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情感表现愚蠢且不协调。思维联想松散,逻辑性差,并出现幻觉、偏执观念或妄想。语速增快,言语含混不清或持续言语。行为上表现为刻板动作和自发动作,少数人可出现冲动、伤人或自伤。静脉注射方式滥用者上述症状来得更快、更严重。,29,甲基苯丙胺慢性中毒,(1)躯体异常:由于滥用期间厌食和长期
14、消耗,滥用者体重明显下降。 此外,由于在滥用时可有磨牙动作,长期滥用者常会出现口腔粘膜的磨伤和溃疡。(2) 神经系统异常:长期滥用者常会出现肌腱反射增高、运动困难和步态不稳等表现。(3) 精神活动异常:在长期滥用者,最初用药后的欣快感往往代之以突发的情绪变化,表现情绪不稳、易激惹,后者表现为因小事而大发脾气。慢性中毒症状可有注意力和记忆力损害。,30,甲基苯丙胺性相关精神障碍,甲基苯丙胺性相关精神障碍是由滥用甲基苯丙胺引起的中毒性精神障碍,可在长期用药中逐渐出现,也可在一次使用后发生。其症状表现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颇为相似。,31,甲基苯丙胺性相关精神障碍,(1) 感知觉障碍:患者在意识清晰的状
15、态下出现丰富的错觉或幻觉。错觉及幻觉使滥用者感到恐怖,幻听内容常常是侮辱性言语,说话的人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熟悉或生疏的声音。,32,甲基苯丙胺性相关精神障碍,(2)思维障碍:最初表现为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援引观念,偏执观念,被害妄想或夸大妄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在妄想支配下可采取冲动甚至自伤或伤人等暴力行为。(3)上述症状在停止滥用后的数周内可以自行恢复,使用抗精神病药可缩短病程,改善症状。,33,甲基苯丙胺(冰毒)相关障碍的治疗,治疗目标 理想治疗结果应是彻底戒除对甲基苯丙胺的依赖;但如能减少使用剂量和频度以及将高危的使用方式(如静脉使用)改为低危(如口服)也会减少滥用所带来的危害;另外
16、,防止复吸(发),促进使用者社会功能恢复仍是治疗的重要目标。,34,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多为对症处理,需同时进行行为矫正及心理社会干预,达到预防复吸的目的。,35,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摇头丸,即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又称“ 迷魂药”,具有苯丙胺样中枢兴奋和麦角酸二乙酰胺样致幻作用,于1912 年由德国Merck 药厂合成,但一直未用于临床。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MDMA 作为一种“ 舞会药”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娱乐场所被广为滥用.,36,各种摇头丸,37,摇头丸的特性,与冰毒一样,摇头丸能增加多巴胺的释放,另外,MDMA可作用于5-HT、5-HT2、2-肾上
17、腺素能和M1受体;对5-HT2受体的弱激动作用可能是MDMA致幻的主要原因动物实验表明,摇头丸仅使用一次单剂量即可导致脑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害。,38,摇头丸实验对比,反复给予实验动物(包括灵长类动物)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可使皮质和前额叶的5-HT神经纤维末梢退化这种效应同样也可发生在人体。脑影像研究显示,血清素转运体标记结果与5-HT神经性损害一致。但这种变化是否与长期的神经心理性或精神病性后遗症有关尚不清楚。,39,摇头丸的危害,滥用摇头丸可导致神经精神系统的严重损伤,造成认知障碍和精神病症状,如躁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和记忆障碍等;其他躯体障碍包括:肌肉活动增加、磨牙、震颤、出汗、高热、
18、惊厥、心血管功能障碍( 如血压变化和心律失常)等严重致命损害。,40,摇头丸致人死亡的原因,美国的一项急诊室调查显示,因滥用摇头丸中毒死亡案例由1994 年的280 例上升至1999年的2850 例。常见的死亡原因是: 诱发心脏病发作死亡( 如室颤、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高热综合征,包括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肾 功能衰竭;中毒性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药效作用下发生意外导致的死亡;多药合并滥用(包括与酒精同时滥用)过量中毒。,41,摇头丸所致精神障碍,“摇头丸” 慢性中毒导致的精神障碍包括:分裂型精神病、自杀倾向、自我感消失和环境失真感、幻觉、惊恐发作、认知障碍( 如记忆
19、缺失) 和回闪现象 等。但是与其他药物所致的精神病状态一样,这种障碍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个体易感素质的特异性反应尚不明确。,42,氯胺酮(“K”粉),氯胺酮1962年合成,为一种分离性麻醉药,常用作手术麻醉剂或者麻醉诱导剂。固体氯胺酮,因为其物理形状呈白色粉末,且英文名前面有一个大写的K,故俗称“K”粉,又称“开他敏”,“凯他敏”,我国香港地区称为“K仔”或“笳”。是我国香港地区滥用的主要物质之一。,43,K粉,44,K粉的药物效应,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PCP)的衍生物,属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作为一种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剂,氯胺酮可抑制丘脑新皮层系统,选择性地阻断痛觉。静注后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新型 毒品 危害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4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