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课件.ppt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课件.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专题17,1,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指标 。2人口分布与迁移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三种趋势:一是向 集中,二是 集中,三是 集中。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是 、 、 、 。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 。,人口密度(人/千米2),平原,沿海,城市,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部,南亚,2,一、各大洲人口分布情况,找出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洲,增长最快和最慢的大洲,原因是什么?,阅读表格“世界各洲人口密度”:,从上表可看出世界人口分布明显不均匀。,3,世界的夜景,世界的夜景,二、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四大稠密区的土地面积合计占陆地总面积的1/7,而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3。-分布极不平
2、衡,4,四大人口稠密区的自然特征:,目前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共有11个:,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适宜的温带、亚热带地区沿河、沿海,1、中国 2、印度 3、美国 4、印度尼西亚 5、巴西 6、巴基斯坦7、俄国 8、孟加拉国9、尼日利亚 10、日本 11、墨西哥,5,西伯利亚,加拿大,亚马孙河,大自流盆地,热带雨林,寒带,沙漠,沙漠草原,高原高山,三、世界人口稀少地区,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6,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密集;山区稀少。气侯-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人口密集;过冷过热过干过湿人口稀少。水资源-沿河沿湖沿海及绿洲密集;干旱地区稀少。,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城市,沿海)人口密
3、集。历史因素:人口增长有惯性,开发早的地区,长期的繁衍,人口密集。如渭河平原、四川盆地。,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7,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地形地势,水资源、海陆位置,气候,生产力水平,开发历史,交通,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基本因素,影响最显著,8,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 不是看人口分布得是否均匀, 而是应该看该地区人口资源和自然资源在一定的 生产力条件下,是否得到了最佳的结合,最佳,两种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系统保持了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衡量人口分布合理的标准:,9,思考:1、人口地理分界线2、分布特点3、原因,东南部:人
4、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藏北高原为无人区),五、我国人口分布,10,1、人口地理分界线,2、分布特点极不平衡,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东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1、地势低平,多平原,土壤肥沃;2、沿海,季风气候区,暖湿3、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1、多高山、高原,地势高;2、内陆,气候干旱或高寒。3、经济落后,交通条件差;,11,3、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状况,看P18“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人口排序”图,找出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级行政区。,看P20“我国人口分省分布”图,找出每平方千米人口在500人以上的省和每平方千米人口在10
5、人以下的省。,12,2005,思考:分析河南省人口总量大的原因?,13,问题: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单位?,密度大于700的有:澳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密度在500700的有:江苏、台湾、山东、河南,密度最小的省区: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14,东密西疏的状况将更加明显将进一步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4、我国人口分布的趋势,15,( l )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_部,这里是我国地势的第_、_ 两级阶梯。按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人口主要集中在_区;按内外流区域划分,人口主要集中在_区域。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中、西三个地区来分,主要分布于经济较发达的_、_地区。,练习:读“中国人口
6、分布”图,完成以下作业:,东南,二,季风,外流区,中部,东部,三,16,( 2 )图中四川盆地,虽地处内陆,但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其原因是:,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资源较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云贵高原人口较稀疏的主要原因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人口密度_盆地内部(填写“大于”或者“小于”)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地形崎岖,沟通不便,经济较落后,大于,盆地边缘有塔里木河,利用水源可发展生产,集聚人口,17,1、概念,必须改变居住地,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一般具备三个条件:,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
7、外迁移,六、人口的迁移,18,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凡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 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 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反馈练习,C,19,2、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A、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B、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D、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3、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 ) 哪些是国内迁移( )A 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B 19世纪末,俄国
8、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C 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D 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BCD,AB,CD,20,(1)劳务迁移,2、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2)难民迁移,(3)智力迁移,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移民,21,劳务迁移:劳动力的空间移动。,表现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菲佣基本大学毕业,英语流利,进城务工,22,探讨: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特点?农民进城务工对流入地、流出地的影响?,23,成因: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24,20世纪80年代我国务工
9、、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25,特点: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青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26,积极影响(1)激发和提高移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能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满足沿海地区和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消费市场。(3)改善迁入地的人口年龄结构,缓解老龄化问题。(4)提高素质,带回资金,办厂开店,促进迁出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负面影响(1)使迁出
10、地人口和劳动力过疏化、高龄化以及文化素质弱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不利于西部开发和贫困地区迅速脱贫。(3)不利于实行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4)对流入地的交通、环境以及社会治安造成压力, 加重“城市病”。,27,难民迁移: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等迫使 人口向安全地域的迁移。,阿富汗难民,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1983年,埃塞俄比亚,饥荒中的难民缺衣少食,28,智力迁移,(“头脑外流”,“人才迁移”),2000年7月31日,获得第一张电脑专家绿卡的印度尼西亚人维伊亚。,讨论智力迁移给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正负影响。,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迁移;欠发达
11、地区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地区的迁移。,29,发达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流入,增加了国家的科技实力,节约了基础教育费用。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大;增强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讨论智力迁移给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正负影响。,30,【探究1】,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沙漠地区因缺水引起的人口外迁。 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 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20世纪非洲干旱造成的环境难民。,气候; 淡水; 土壤; 矿产资源;自然灾害,自然生态环境因素,31,美国老人迁往阳光地带,在美国的迁移
12、人口中,老年人占了很大比例。其中不少老年人在退休后会选择迁往阳光地带,如: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32,荒漠化与移民(生态移民),33,【思考5】生态移民是不是人类逃避困难、向大自然低头的懦弱表现?为什么?不是。首先,人类战胜、改造自然的这种人定胜天的认识是错误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达到可持续发展。其次,实施生态移民,绝对不是人类向大自然低头懦弱的表现,而是充分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保护自然,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34,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人口迁入。三峡工程大移民。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人口迁移,在很大
13、程度上得益于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探究2】,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大型工程建设;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经济因素,35,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36,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美国的反恐怖战争,引起大量阿富汗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中国历史上迁都引起的人口迁移。,【探究3】,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政治因素,37,巴西新都的诞生,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始建于1956年。当时总统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力图带动内陆地区发展及加强对各州的控制,遂耗费巨资,仅用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现
14、代化的新城市。1960年4月21日新都落成时只有十几万居民,而今已变成一座2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38,科技人员出国留学。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引起的人口迁移。李老师把年迈的父母带到嘉兴定居。 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探究4】,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社会文化因素,39,印巴分治,1947年,印巴分治。在随后的3年内,1000万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从巴基斯坦迁居印度。75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40,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如:战争、迁都、政策,如:宗教、教育、婚姻家庭,如
15、:气候、水、环境、土壤,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41,4.人口迁移的影响,总体:调整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有利于加强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增加经济收入。,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使教育投入回报减少。,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推动城市化发展。,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带来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居住困难等问题。,42,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岗位多,43,边境贸易发展、石油资源开发、农业种植创造大量就
16、业岗位,战争 灾难 经济水平差异,劳务 难民 智力,44,为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加强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缩小了地区差异。,45,5、我国移民状况,流动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组织国内移民,支援内地和边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1、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2、从农村流向城市;3、内陆地区流向沿海地区,46,移出最多的国家:中国、墨西哥、印度、和菲律宾,移入最多的国家和地区:美国、德国、加拿大和西欧,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美洲,大洋洲,(新大陆的发现和产业革命),6、世界移民状况,欧洲,目前:,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规模最大,持续时
17、间最长,47,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 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劳务输出。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 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48,走西口: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一般指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张家口等则为东口)。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走西口”流民潮持续了300年。,中国近代史
18、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移,49,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辽、黑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移,50,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都是一段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
19、口迁移,5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其中“闯关东”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据史料记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有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这种历史鲜见的移民现象被称为“闯关东”,是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活动。,52,2008年春节前后,电视剧闯关东在各省、地电视台滚动热播,讲述的是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至东北。据统计,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近一半。闯关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改革开放后山东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分布 人口 迁移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