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件.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讲:郑进 教 授,-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第七章,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辨别疾病的纲领,运用八纲作为证候归类的纲领,对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病位浅深、病性寒热、邪正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八纲辨证,八纲,八纲辨证源流,散见于内经应用于伤寒论阐发于景岳全书倡扬于医学心悟确立于伤寒质难中医诊断学(2版)正式列专章讨论,内经中无八纲名词,但其具体内容已有散在性论述,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张景岳提出“二纲六变”,近人祝味菊正式提出“八纲”名称,八纲基本证候,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辨证思维的特点。八纲
2、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八纲基本证候包括:,一、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及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起病较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因素存在。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特点,概念,对外感六淫之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1. 表 证,表现、分析,2. 里 证,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证候特点,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非表即里,起病可缓可急,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以脏腑气血失调症状为主。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内伤病中。,3. 半表半里证,
3、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证候特点,指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所表现的证候,邪犯少阳,起病急,病程长,既非表证,亦非里证,4.表证、里证的鉴别,二、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热证可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概念,注意,寒证与寒象、热证与热象不同,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寒热征象有真假之别,而寒证、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1. 寒 证,概念,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特点,冷、白、稀、润、静,2. 热 证,概念,特点,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热、黄
4、、赤、稠、燥、动,3.寒证热证鉴别,1. 虚 证,概念,指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以不足、松弛、无力、衰退为特点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度,房事不节,产育过多,久病失治,误治等。),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动则 加甚。(脏腑功能衰退)阳虚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乏力少气,舌淡苔 白滑,脉沉迟无力。(气虚证+虚寒)血虚证-面唇舌甲色淡,心悸肢麻,脉细无力。 (机体失去濡养)阴虚证-两颧潮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 少苔,脉细数。(机体失润+虚热),气、血、阴、阳的不足及脏腑虚损;临床有不足、亏虚、虚弱、虚衰、
5、亡脱等程度之分。,起病慢、久病、病势缓、体质虚弱,2. 实 证,概念,人体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停聚,以邪气盛,正气不虚,邪正斗争剧烈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感受外邪-六淫、疫疠、脓毒、虫积内脏功能失调-气滞、痰饮、水湿、瘀血、食积,邪实阻滞-疼痛剧烈拒按,大便闭结,小便不利,舌质 苍老,舌苔厚腻,痰涎壅盛,喉中痰鸣。,功能亢进-壮热面赤,烦躁谵语,声高气粗,咳喘有 力,脉实或弦滑有力,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正邪剧争,以有余、强烈、停聚为特点。新起、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3.虚证实证鉴别,阴阳是八纲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阴证-抑郁、沉静、功能衰退、清冷
6、、晦暗、在内、在下、不易发现等临床表现,多属里证、虚证、寒证。 阳证-亢奋、躁动、功能亢进、红赤、明亮、在外、在上、容易发现等临床表现,多属表证、实证、热证。 阴阳是对各种病情最高程度的概括,阴阳两纲可概括其余六纲,故八纲又称为“二纲六变”,所以,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的纲领,即类证的纲领。,四、阴阳辨证,在疾病过程中,不存在对立关系的两纲或两纲以上证候同时出现。,相互对立的两纲证候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八纲中性质相反而又相互对立的两纲证候同时出现,其中一方为疾病的本质,属病变之本,为真象,另一方与疾病本质属性相反,属病变之标,为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八纲中相互对立的两纲证候向对方转变,
7、使变化后的证候性质与原有证候性质相反。,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1,证候真假2,寒热真假的鉴别: 1.假象多在四肢、皮表或面色等方面,脏腑气血津液的变化乃为本质属实,故以里证、舌、脉为主。 2.假象与本质不同: 内-小便之清黄,胸腹之灼热否; 外四肢之冷热,面之红或白等。虚实真假的鉴别: 1. 脉象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沉如何; 2. 舌质胖嫩或苍老; 3. 语声高低; 4. 病人体质强弱,发病新久及原因,治疗经过。,证候转化1,证候转化2,证候转化3,一、名词解释: 八纲、八纲辨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二、问答题 1.为什么八纲是中医辨证的纲领? 2.
8、如何鉴别表证和里证? 3.试列表说明寒证与热证的区别。,三、病案分析(附答案) 1.某男,42岁,1998年9月2日 患者四天前出差回来,即感身热恶风,微咳。昨日咳嗽加剧,咳痰量少,不易咯出,痰中偶带血丝,鼻咽干燥,咳甚则胸痛,舌质红,脉细略数。要求:(1)用八纲辨证作出结论 (2)作出病机诊断结论 2.某女,39岁,干部 患者半年来经常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加重。前日午餐后饮冰镇酸乳两瓶,腹泻加剧,两天来日见7-8次,便稀溏,并见脘腹胀痛而满,于食后加重,便后胀痛略轻,恶心呕吐,纳差,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形瘦,白带增多,舌胖苔厚腻,脉虚无力。要求(1)八纲辨结论 (2)证候分析,三、病案分析1
9、.(1)辨证:里热证。 (2)分析:时值秋季,感受燥邪,侵犯肺卫-热身恶风,微咳;燥伤肺津,肺失滋润,清肃失职-咳嗽加剧,咳痰量少,不易咳出;燥伤肺络-痰中带血、胸痛;燥邪伤津,津伤阳亢-舌质红,脉细略数。2.(1)分析:患者腹泻便溏反复发作已半年,每因饮食不当而加重,此次食寒凉加重,说明病体脾胃功能减退。现更见食纳不佳,疲倦无力,气短懒言,身体消瘦,舌胖脉虚-正气不足,脾气亏虚;脾虚水湿运化失职,湿从内生,内外湿邪相合,加重脾气亏虚,水湿中阻,气机不畅-脘腹胀痛,食后加重,恶心呕吐,白带增多,舌胖苔白厚腻。 (2)结论:虚实夹杂证(脾气亏虚,寒湿中阻),(1)分析:患者腹泻便溏反复发作已半年
10、,每因饮食不当而加重,此次食寒凉加重,说明病体脾胃功能减退。现更见食纳不佳,疲倦无力,气短懒言,身体消瘦,舌胖脉虚-正气不足,脾气亏虚;脾虚水湿运化失职,湿从内生,内外湿邪相合,加重脾气亏虚,水湿中阻,气机不畅-脘腹胀痛,食后加重,恶心呕吐,白带增多,舌胖苔白厚腻。 (2)结论:虚实夹杂证(脾气亏虚,寒湿中阻),中医诊断学第八章 病性辨证,主讲:郑 进 教授 鲁法庭 助教,病性辨证概念 病因学中病因与辩证学中的病因之关系,概述,病性辨证,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确定疾病当前证候性质的辨证方法。,病因与病性概念区别,1、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始因
11、素,如外 感六淫、七情刺激、外伤、劳倦等; -属于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2、病性,是指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或称为 “病机”。也就是当前证候的性质,如气虚、 血瘀、湿热、痰饮等, -属于诊断学、辨证学的范畴,只是由于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而推求原因,因而病因学研究的病因与辨证学探求的病性往往又是一致的。 病因学是由因析果,辨证学是由果析因。,病性辨证分为: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 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六淫病邪的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 中是否
12、存在着六淫证候。,六气: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因素。六淫:淫,有太过、浸淫之意,泛指反常。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当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超过了正常限度的时候,如六气的太过和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越了人体的抵抗能力,导致机体发病,这时的六气就成为六淫。当人体的正气不足,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低,轻微的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机体发病,这时的六气也叫做“六淫”。可见,六气变为六淫的关键是能否导致机体发病。,相关知识回顾,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 一是指病邪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自外而来,易形成外感病。二是指
13、感受六淫之邪,初期多见表证,若表证不解,病邪多由表入里。2.季节性 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但非绝对,高温作业易感热、中暑。3.地域性 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而干燥,多发生寒病和燥病;东南沿海地区气候炎热而潮湿,多发生湿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多易患火热燥病等。,4.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犯人体而发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寒邪侵犯人体形成寒病;风、热邪同时侵犯人体形成风热感冒;风、寒、湿三气同时侵犯人体形成风寒湿痹等。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多以风邪为主导,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或同类性质的邪气相兼,如寒湿困脾
14、等。5.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表寒证可入里化热形成里热证。引起转化的原因有两点:体质不同治疗不当,一、风淫证二、寒淫证三、暑淫证 四、湿淫证五、燥淫证六、火热证,辨六淫证候,一、风淫证概 念临床表现与常见证型外风(风淫证)内风证的鉴别辨证要点,【概念】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的特点,外风证与内风证的区别,风淫证:主要是感受外界风邪所致,证候表现如上。内风证:是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热盛、阳亢、阴虚、血虚等所致,以出现类似风性“动摇”
15、特点:眩、麻、抽、颤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为“动风”。 证候表现外风与内风有所不同,临床时应加以鉴别。,风淫证的辨证依据,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或肌肤麻木,或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面睑浮肿等症。,二、寒淫证概 念临床表现及常见证型伤寒与中寒的鉴别辨证要点,【概念】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而主痛寒性收引 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寒邪致病的特点:,寒淫证临
16、床表现 寒淫证常分为“伤寒”(即“伤寒证”)和“中寒”(即“中寒证”)以及“寒痹” 。三者在病因、病位、证候表现、病机等方面有异有同。,伤寒证中寒证寒痹概念伤寒证中寒证寒痹鉴别,【概念】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于肌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又称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等。“中寒证”: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寒 痹”:寒邪侵袭肢体经脉,气血凝塞而致的四肢关节疼痛、拘急、屈伸不利、遇寒加剧,寒淫证的辨证依据,寒淫证的辨证依据是,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
17、主要表现。 本证属实寒证,与由于机体阳气亏虚所形成的虚寒证有所不同,主要根据是否感受寒邪、发病及病势的新久缓急、病体的强弱等方面进行鉴别。,三、暑淫证概 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概念】指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神疲气短、心烦头晕、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暑多挟湿,暑邪致病的特点:,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暑性炎热升散,耗气伤津 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暑闭心神,引动肝风
18、,暑淫证的辨证依据,暑淫证的辨证依据是,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四、湿淫证概 念临床表现外湿与内湿鉴别辨证要点,【概念】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湿浊,阻遏气机与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的特点:,湿淫证临床表现,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 大便稀溏,小便浑浊。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调 皮肤湿疹、瘙痒,或局部渗漏湿液 湿郁于肤表,阻滞经气 头昏沉如裹,
19、嗜睡,身体困重,肢体关节、肌肉酸痛 湿阻气机,清阳不展,但湿淫证常是内外合邪而为病,故其证候亦常涉及内外。,湿淫证的辨证依据,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酸楚、痞闷、腻浊、脉濡缓或细等为证候特点。,五、燥淫证 概 念临床表现以及分类燥淫证(凉燥、温燥)、内燥鉴别辨证要点,【 概念】指外界气候干燥,耗伤津液,以皮肤、口鼻、咽喉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燥邪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燥邪侵袭,易伤津液, 易损伤肺 根据感受燥邪的寒温不同又各有不同,
20、分为:凉燥、温燥,临床表现不尽相同。详见下表:凉燥温燥,燥淫证与内燥亦可相互为因,内外合病。,燥淫证的辨证依据:(季节、环境、干燥征) 常见于秋季或处气候干燥的环境,具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六、火热证概 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概念】指外感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或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火热性炎上火热邪易生风、动血热邪易扰心神火邪易致疮痈,火邪致病的特点:,火热证临床表现,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热盛伤津耗液 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阳热炽盛, 气血沸涌发热恶热
21、,烦躁,甚者或见神昏、谵语 火热燔灼急迫,扰动心神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 阳热炽盛, 生风,迫血妄行灼 血腐肉,火热证的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等为主要表现。 阴虚证虽与火热证同属热证范畴,但本质上有虚实的不同,火热证以阳热之邪有余为主,发热较甚,病势较剧,脉洪滑数有力。阴虚发热的热势底,本质是阴液的亏虚。,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辨阴阳虚损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阴津、阳气的生理、病理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阴、阳虚损的证候。,一、阳虚证辨阴阳虚损证候 二、阴虚证 三、亡阳证 四、亡
22、阴证,一、阳虚证 (一)概 念 (二)临床表现 (三)辨证要点,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养,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以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形成阳虚证的原因,主要有:久病损伤,阳气亏虚,或气虚进一步发展;久居寒凉之处,或过服寒凉清苦之品,阳气逐渐耗伤;年高而命门之火渐衰。,阳虚证临床表现 畏冷,肢凉,面色晄白,神疲,乏力,气短,脉沉迟无力-阳气亏虚,温养,推动无力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舌淡胖,苔白滑-阳气亏虚,蒸 腾、气化无力 自 汗-阳气亏虚,肌表不固,阳虚证的辨证依据 病久体弱,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晄白、舌淡胖等为主要表现。,二、阴虚证
23、(一)概 念 (二)临床表现 (三)辨证要点,【 概念】指体内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以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导致阴虚证的原因主要有:热病之后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情志过极,火邪内生,久而伤及阴精房事不节,耗伤阴精过服温燥之品,使阴液暗耗。,阴虚证临床表现,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阴液亏少,阴不制阳,虚阳内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 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阴液亏少,失其滋润、濡养,阴虚证的辨证依据 病久体弱,以五心烦热、尿黄便结、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三、亡阳证 (一)概念(二)临床表现(三)辨证要点,【概念】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形成原因】阳气虚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阴寒极盛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阳随阴脱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亡阳证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 肌肤不温,手足厥冷-阳气衰微,失却温煦、固摄 神情淡漠,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阳气衰微,失却推动之能,亡阳证的辨证依据,有长期阳虚病史,或有导致阳气暴亡的因素,以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