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复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文复习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考古诗文复习,浦江县仙华外国语学校 韩劼勤,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实词的意义 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2、理解重要语句、段的含义。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4、恰当地评析人物及思想内容。 5、初步鉴赏浅显的诗歌。 考试范围:诗词:新课标推荐的必背诗词34首。 课内:新课标推荐的必背16篇。 课外: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人物故事,2007年中考古诗文考试要求,【2007年市调研卷】,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第二联中的 、 两个字凸显了泰山奇绝秀美和巍峨高大的特点。(2分)(2)“会当凌绝顶,一览
2、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8.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9.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2分) 答:,【2006年 金华学业考试卷】,析字、赏句、分析表现手法、主题、情感,题型: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换用另外字好不好?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某字、词所指代的意象或深刻含义是什么?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 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 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理解该字在
3、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题型: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对某句作出赏析。 诗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赏析 (3)把握主旨,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2006年省卷】,请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7-24题。(一)(12分)(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弗之怠 (2)走送之 (3)未尝稍降辞色 (4)俟其欣悦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
4、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0、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分),【2006年 金华学业考试卷】,选文出自鱼我所欲也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2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答: 22、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3、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
5、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4分) 答:,【2007年市调研卷】,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便扶向路 阡陌交通处处志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20. 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省略部分用括号标示出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21.“先世”为什么“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2.文章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社会生活图景?,中考题型,1、解释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找出加点词解释错误或不同的一项3、翻译文中重要句子。4、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分析。5、联系实际谈主观感受。,一、文言实词辨析,1通假字辨析 【例题】解释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甚矣,汝之不惠乡为身死而不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学
6、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惠”通“慧” 聪明,“乡”通“向” 从前,“畔”通“叛” 背叛,“说”通“悦”,一、文言实词辨析,1通假字辨析 2古今异义辨析【例题】下面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 今: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古:案件 今:监禁犯人的地方,D,古今: 繁多交杂的样子,一、文言实词辨析,1通假字辨析 2古今异义辨析3一词多义辨析【例题】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既克,公问其故 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A,B,C,D,巩固 顽固,D,所以缘故,说 仁政,背背,字不离句,联系语境,一、文言实词辨析,1通假字辨析 2古今异义辨析 3一词多义辨析 4词类活用辨析 【例题】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亲贤臣,远小人 。 吾妻之美我者。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二、文言虚词辨析,【例题】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多助之至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而止之曰 呼尔而与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A,B,C,
8、D,代词 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它(们)”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之 助词 不译 汝心之固 音节助词,无实义 怅恨久之 动词 相当于“到”、“往” 辍耕之垄上,“拿”.“用”.“把” 必以分人 “凭”.“根据”.“按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 “因为”.“由于” 先帝不以臣卑鄙以 连词 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表结果,相当于“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 动词 与为结合,相当于“认为” 愚以为营中之事,二、文言虚词辨析,表顺承,相当于“就”、“然后”、也可不译 表并列,相当于“并且”,也可不译而
9、表修饰,相当于“着”、“地”,也可不译 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但是” 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 “在”、“到”。于:介词 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 “对”、“对于”、“给”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 “比”、“胜过”,二、文言虚词辨析,【例题】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策之不以其道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而止之曰 夫环而攻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A,B,C,D,修饰关系 修饰关系,C,凭借 因为,给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指千里马,理解或翻译文言句子是每年中考语
10、文必考的题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有:,(1)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陋室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2)结构上有判断、被动、省略、倒装等特殊性的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桃花源记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3)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等现象的句子。如:,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1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者,也、者,、,
11、也,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莲,花之君子者也。甚矣,汝之不惠! 孔子云:“何陋之有?” ( )见渔人,( )乃大惊,( )问( )所从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例题】下列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缘溪/行,忘/路之远近,1文言句式,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2、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C,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1文言句式理解,3文言语句翻译,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步骤:,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留、,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
12、楼记),补、,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删、,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换 、,例: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调、,例: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选、,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表承接 就 、便 、 那么 则 表转折 却 、可是 表假设 如果表判断语气,是、就是,译、,例: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做巴陵郡太守。,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译文:打仗,靠的是勇气。,译文:我和你们全力铲平
13、这座险峻的大山。,译文:愁什么挖不平呢?,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译文:学习了知识按时复习它,不也是愉快的事情吗?,直译: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意译: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2. 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应对策略,、翻译以直译为主。、翻译要字字句句落实,注意文言文中的 特殊字词的意义。、翻译要译出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还要补充省略成分。,句子翻译,四、内容理解和欣赏评价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主题、语言、写作特色、背景材料、人物、事物等的赏析。,【例题】 曹刿是怎样的
14、人?请结合课文加以评价。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有人却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简述理由。,“读懂”是理解的基础 “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初中课外文言文复习,以“内”养“外”,1)、“迁移法”如是者六七始已。 日沃汤数次。2)一词多义,联系语境选其一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3)揣摩法联系上下文右手握管处,第一步,粗读古文,捕捉大意,以求了解。这一步只是统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品质。,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达理解
15、。 所谓“死”字,即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边一一标出。分析“关系”以达加深理解。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主次,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可重温课文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可借助狭义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可借助题目答案(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可借助“注释”(有的文段后边附有),解决相关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甚至还可以大胆猜测推断。,小犬复仇 龟生村民赵五家,犬生子方两月,后随母行。忽为虎噬,五呼邻里数壮夫持矛逐之。虎捷驰不可及,稚犬奔衔
16、虎尾,虎带之以走。稚犬为棘刺挂罥,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由此系累稍迟,追及,毙刃下。注释:(1.)龟生村:村庄名。 (2).噬:咬 (3). 棘:有刺草木的通称,1、解释加点的词:(1)虎带之以走 ( 2)持矛逐之(3)忽为虎噬 ( 4)稚犬为棘刺挂罥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虎由此系累稍迟,追及,毙刃下。3、这则故事歌颂了小犬的什么精神?,联想推断:当试卷上给出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语境推断:就是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实词的意思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位置,推断其词性和意义,推断的方法,( 一 ) 主仆对 主人待仆甚薄
17、,衣食常不周。仆闻秋蝉鸣,问主人曰:“此鸣者何物?”主人曰:“蝉也。”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饮露耳。”仆曰:“蝉着衣否?”主人曰:“不用。”仆曰:“此蝉正好跟我主人。”,1、捕捉大意,2、排除死字-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3、筛选答题,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0分)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逃暑:避暑,乘凉。孤林:独立的一棵树。衽(rn):卧席。 濡(r):沾湿。逾:同“愈”,更加。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事物 遇事要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谢谢,敬请指导!,祝同学们中考成功!,文意分析和欣赏评价,文言文复习要点,文言实词辨析,通假字辨析 古今异义辨析 一词多义辨析 词类活用辨析,文言虚词辨析,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句式理解文言语句朗读停顿文言语句翻译,五:反思与小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