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养身课件.ppt
《茶道与养身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道与养身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茶道与养身,主讲:菩提山人茶 壶中 里日 乾月 坤精 润,目 录,1. 什么是茶道,2.五行与茶道,3. 茶的五行分类,4. 茶性的保健功用,5.水的五行与茶的合理搭配,【茶道历史】,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道名词起源于日本,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
2、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陆羽 茶圣 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
3、垢和彼此的芥蒂,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朝鲜茶道】,朝鲜与中国自古关系密切, 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创建者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 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应成为人效中的生活准则 ,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茶礼精神 。,吴觉农先生认为:
4、,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
5、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茶道的误区,当今研究茶道之风盛行,但很少有人得其真谛,大多弃本求末,在意其形式与外表,却与茶之最基本的功用相去甚远,喝茶本是为了解渴补充水分。泡茶看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
6、水。但是在所谓“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讲究,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而真正应该讲究的茶对身体的药用价值和毒副作用,却知之不多,这样的“茶道”文化泛滥,对社会大众的健康是有危害的。,发展新的茶道概念,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要寻找真正意义上的茶道还得从道说起。,什么是道,道学是中华民族国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道 养身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