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35 内酰胺类抗生素课件.ppt
《药理学35 内酰胺类抗生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35 内酰胺类抗生素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十九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分 类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 头孢菌素类: 一、二、三、四代:头孢拉定,头孢克洛非典型的-内酰胺类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 -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舒巴坦,第一节抗菌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抗菌机制,作用靶点: 黏肽合成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PBPs分类: PBP-1,PBP-2,PBP-3,与细菌形态和功能相关,维持细菌生命必需,抗菌机制,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PBPs活性,阻碍细胞壁合成,使细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菌体膨胀裂解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
2、解溶化 与PBP3结合,阻碍细菌分裂繁殖,菌体出现形态、功能异常,作用特点,对繁殖活动期细菌杀菌作用强大,故对急性、严重感染疗效好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对宿主毒性小,而选择性杀菌因G+菌富含细胞壁,故青霉素对G+菌效果好,对G-几乎无效窄谱,耐药机制,产生水解酶 窄谱酶:仅能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青霉素酶 广谱酶: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G-菌产生的-内酰胺酶 超广谱酶: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内酰胺类 克雷伯肺炎杆菌和肠杆菌属产生,耐药机制,牵制机制大量-内酰胺酶与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迅速牢固结合后,使药物停留于G-菌胞膜外间隙,不能到达靶点发挥抗菌作用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时,其
3、中一种耐药菌有“牵制机制”,同时也使另一种细菌(可能是敏感菌)受到保护另一种表现形式的“牵制”,耐药机制,PBPs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耐药菌株降低PBPs与-内酰胺类亲和力耐药菌株增加PBPs合成 耐药菌株产生新的PBPs,耐药机制,胞壁外膜通透性改变大肠杆菌突变,使胞膜通道蛋白丢失,通透性减小铜绿假单胞菌胞壁外膜缺少非特异性孔道蛋白对-内酰胺类天然耐药,耐药机制,自溶酶减少 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受性 青霉素类抗生素对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正常抑菌作用,而杀菌作用较差 原因:细菌缺少自溶酶,6.增强药物外排特点: (1)主动泵出:需能量 (2)非特异性 (3)产生多重耐药性 (4)泵出系统由
4、跨膜蛋白,外膜蛋白和辅助蛋 白组成 (5)主要对-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 类、氯霉素类及氟喹诺酮类耐药,第二节青霉素类抗生素,分类,天然青霉素: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V 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异噁唑类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类:阿莫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 主要作用于G-杆菌青霉素类:美西林,替莫西林,青霉素(penicillin),又称苄青霉素、青霉素G【理化特性】结晶性白色粉末,室温稳定水溶液不稳定,易分解失效,生成抗原性产物 临用前配制易被酸、碱、醇和金属离子破坏 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 严禁与碱性药液如NaHCO3、氨茶碱配伍,青霉
5、素体内过程,不宜作口服,肌内注射t1/2:0.5 h 延长作用时间:普鲁卡因青霉素(水溶性差) 苄星青霉素(长效)广泛分布于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胎盘 、肝、肾、肺、横纹肌、中耳液原形经尿排泄,肾功能不良者t 1/2延长与丙磺舒竞争肾小管分泌,合用提高青霉素血浆浓度,延长t1/2,青霉素抗菌作用,1. G+菌 高度敏感: 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 厌氧杆菌产气夹膜杆菌,破伤风杆菌,难辨杆 菌,丙酸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 敏感但易耐药: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青霉素酶,青霉素抗菌作用,2. G-菌 高度敏感: 球菌脑膜炎球菌,韦容球菌 杆
6、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 敏感但耐药:淋球菌(产生-内酰胺酶)3. 其他 螺旋体(梅毒,回归热,鼠咬热,钩端) 牛放线菌,青霉素临床应用,首选用药:溶血性链球菌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败血症草绿色链球菌治疗和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中耳炎放线菌病,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与抗毒素合用治疗:破伤风,白喉敏感但耐药:流行性脑膜炎,淋病,青霉素不良反应,变态反应 常见 常见: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药疹,药热 罕见: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颅内压增高 机制:青霉素降解产物等致敏原所致 预防:询问过敏史,皮肤过敏试验 无过敏史,成人7日内,小儿3日内未用过者,进行皮试。有过敏史或皮试强
7、阳性者,10年内不宜再做皮试,10年后也应谨慎 急救: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青霉素不良反应,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 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一般发生于开始治疗68 h,1224 h内消失 机制:形成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 对晚期心血管或神经梅毒患者危及生命,青霉素不良反应,毒性反应高血钾、高血钠症(监测血清离子浓度)局部肌肉疼痛,局部周围神经炎青霉素脑病:鞘内注射或大剂量静滴引起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反应,多见于老年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学35 内酰胺类抗生素课件 药理学 35 内酰胺 抗生素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1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