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三联征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课件.ppt
《致死三联征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死三联征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致 命 三 联 征,严重创伤合并大出血患者,往往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和创伤性凝血病,这三者可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故被称为“致命三联征”若不能及时发现,患者很可能在24h内死亡,3,背 景,严重创伤,活动性大出血,组损伤,大量输液,血液稀释凝血障碍,酸中毒,低体温,致死三联征,4,损 伤 控 制 外 科,行复苏抢救及简化手术,快速控制出血、控制污染,手术时间控制在30一90 min为患者手术后入ICU行纠正酸中毒、凝血障碍、复温等治疗择期行确定性手术治疗,5,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恶性循环,6,创 伤 性 凝 血 病,亦称为“非外科性出血”或“微血管出血”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组
2、织损伤,引起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性疾病,7,创 伤 性 凝 血 病,概念大量出血、组织损伤后激活凝血、纤溶、抗凝系统,在创伤早期出现的急性凝血功能紊乱,病生机制复杂,现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8,创伤性凝血病的过程,大量血液丢失 组织间液进入血管大量输液 血液稀释大量库血 凝血紊乱低体温(临床小于364小时或中心体温34)酸中毒(pH 7.2),9,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基础创伤的直接暴力、休克、炎症反应、自由基等都可以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的型胶原和TF暴露,通过与vWF、血小板及因子结合,激活凝血进程受损的内
3、皮细胞释放t-PA增加,而PAI-1减少,纤溶酶激活,使机体的纤溶活性增强在凝血因子减少或功能受损时,纤溶活性增强进一步导致了血凝块形成减少或不稳定,从而增加出血量和加重凝血病,10,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创伤患者发病率较高,有研究表明:约1/43/1的患者在入院时即已存在,与预后密切相关,死亡率比无创伤性凝血病高约4-6倍,11,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休克是创伤早期发生凝血病的重要原因一组208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伤员入院时的凝血功能障碍和休克严重程度有着明显的量效关系在组织低灌注时,内皮细胞释放血栓调节蛋白增多,通过与凝血酶结合而抑制其功能,同时还激活蛋白C和抑制、因子的功能,导致机体
4、抗凝活性增强,12,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血液稀释创伤失血可以直接丢失凝血因子,体液从细胞内和组织间隙向血管内转移、后续的大量液体复苏都导致凝血因子稀释低体温低体温主要是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这是通过影响vWF、血小板表面GP Ib/IX复合体的结合而起作用,13,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在创伤患者中很常见,它可以抑制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也促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研究发现,当pH从7.4降到7.0时,Fa的活性降低90,Fa/TF复合体活性降低55,Fa/a触发的凝血酶原激活率降低70。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缓冲剂纠正酸中毒,但并不能单纯地治疗凝血病,提示酸中毒与凝血病之间还
5、有着更复杂的联系,14,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炎症反应凝血过程和炎症反应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交联关系创伤是诱发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后者同样影响凝血的过程单核细胞可以表达组织因子并黏附到损伤部位的血小板上,炎症反应引发内皮细胞损伤,通过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途径激活抗凝系统,从而影响凝血病的发生,15,早期识别和进行有效的监测,早期重视高危因素的识别,特别是对损伤严重、重型颅脑损伤、休克、活动性大出血、预期会接受大量输血的伤员行凝血、纤溶等相关指标的常规监测,包括血PT、PTT、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PDP等等,根据病情必要时每24 h重复检查同时应注意体温和酸中毒的监测,16,
6、凝血、纤溶相关监测指标的评价,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正常参考值:12-16S2、临床应用: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 过筛试验,1、正常参考值:0.8-1.52、既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同时还 要报告正常对照组和国际性标准值即INR,INR,17,凝血、纤溶相关监测指标的评价,1、正常参考值:24-36S 2、临床应用: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 筛试验3、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1、正常值:2-4 g/L2、临床意义: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8,凝血、纤溶相关监测指标的评价,1、主要监测血浆中
7、纤维蛋白原的反应性2、直接反应病人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抗 凝物质水平,1、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中分子量最小的 阶段 2、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3、直接反应凝血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 理想指标,D-2聚体,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TT),19,凝血、纤溶相关监测指标的评价,劣势实验室检查通常需要2060 min,不能及时反映活动性出血患者的真实状况通常的凝血指标只反映凝血初始阶段的功能,并不能提供血小板功能、血栓强度、纤溶活性等信息。且这些体外试验的温度、pH值、血小板水平与体内环境不同,也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的凝血功能,20,凝血、纤溶相关监测指标的评价,劣势INR与APTT以及FI
8、B传统的监测指标只是对凝血反应中基本部分的检测,均不能描记凝血这一完整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故2010年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推荐不应单独以INR和APTT来指导止血治疗(1C级 ),21,凝血监测-TEG系统,血块形成速率 血块强度 血块稳定性,止血状态,监测完整血块程序,检测: 血块强度 / 时间 (分钟),22,TEG 描记和血块进展,TEG 系统反应整个的凝血过程血块发展的连续监测产生与每个阶段相关的参数,时间 (分钟),时间,最大血块形成(血小板),血块消融(纤溶),血 块 形 成,血 块 消 失,开始(凝血因子),血小板填充纤维蛋白织网(FIB),R,MA,EPL,Angle,23,
9、参数r,凝血状况,凝血成分,低凝,高凝,功能紊乱,-3.0 3.0,24,创伤性凝血病临床诊断,六大关键启动因素,25,创伤性凝血病临床诊断,创面浆膜表面皮肤切缘血管穿刺处,初步诊断广泛渗血,26,创伤性凝血病临床诊断,当ISS25+收缩压70mmHg+T35+pH7.1,上述皆有共风险示达98%,仅有单一危险因素的病人危险为10-40%,发生凝血病的高危因素,严重创伤本身所致引发,创伤后即刻发生,在输液复苏之前约25%病人入院当即已发生凝血病,而ISS45,60%的病人在1H内即将发生,创伤性凝血病高位病人的早期甄别,27,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快速可靠止血技术,损伤控制性手术,进行完全复苏,
10、后续处理遗留问题,条件:小容量复苏允许低血压,可靠止血后,危重患者,原则:,28,是创伤性凝血病的主要救治策略 是一种延迟、低压、限制性复苏 主要理念:简化治疗 目的:采取尽量少的措施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29,损伤控制性复苏,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30,损伤控制性复苏(DCR),31,损伤控制性复苏具体措施,控制和减少出血是关键,输注液体或血液制品加温,32,损伤控制性复苏具体措施,宜使用氯离子浓度接近生理水平的乳酸林格液避免使用高氯性的生理盐水,防止高氯性酸中毒,33,损伤控制性复苏具体措施
11、,碳酸氢钠可以降低Ca2+的浓度,不利于凝血以及心脏的收缩,输入碳酸氢钠后可以生产出CO2,增加呼吸负荷,34,损伤控制性复苏具体措施,是一种延迟的限制性的液体复苏,应持续到出血控制,并在此期间内保证终末器官灌注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收缩压维持在8090 mmHg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老年患者以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控制性复苏,35,损伤控制性复苏具体措施,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因子,恰当使用止血药物新鲜冷冻血浆与浓缩红细胞按1:1提高血小板与红细胞的比例,达到1:1时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到1.0g/L时可以给予冷沉淀或浓缩纤维蛋白原进行治疗,36,创 伤 病 人 低 体 温,
12、低体温是一种创伤后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能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创伤患者低温持续 4 h 以上, 死亡率可达40%, 体温降至 32以下, 死亡率为 100%,37,创 伤 病 人 低 体 温,优:体温每降低l,机体代谢即可降低8%;减少氧需;使四肢和肌肉的血流减少,而心脏和脑的血流增加等劣:低温(特别当体温降至32以下时)所带来的危害也十分清楚,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增加,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功能障碍,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功能障碍及DIC等,38,低体温的危害,低体温是创伤后凝血机制障碍的确切病因对于创伤病人来说,低体温的存在使他们的死亡率比单纯由于暴露于寒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致死 三联 临床意义 治疗 策略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