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课件.ppt
《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due to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概述(outline) 病因和发病机制(etiology and pathogenesy) 卒中后精神障碍的临床类型 ( clinical types of post-stroke mental disorder),概述,卒中后精神障碍是指通常在多次卒中后迅速发生的精神障碍,个别病例其精神症状可由一次大量脑出血所致(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分类与诊断标准工作委员会, 1989)。,病因和发病机制,卒中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 卒中后产生的心理反应,卒中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1、边缘系统
2、(limbic system) 2 、额叶(frontal lobe) 3 、颞叶(temporal lobe) 4 、顶叶(parietal lobe) 5 、多病灶(multifocus ),卒中后产生的心理反应,1 、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影响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 2 、社会支持和家庭关系等,对卒中后精神障碍的发生起着催化剂作用。,卒中后精神障碍的临床类型,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器质性人格障碍(orga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卒中后抑郁
3、(post-stroke depression) 卒中后精神病(post-stroke psychiatric),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高 Schmidt等报道急性缺血性幕上卒中后1月时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61,6个月时仍有37患者遗留认知缺损。Tatemichi等的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263%。而在他随后的研究中,应用较详细的神经心理学测试,有35.2%患者存在较明显的认知障碍。,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障碍是卒中的不利预后因素 (1)除了运动、感觉等生理功能外,认知功能也是预测卒中治疗与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 (2) 认知障碍具有重要的
4、功能后果。即影响功能恢复,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的评估在脑卒中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期认知检查的目的:(1)确定有无认知功能障碍;(2)确定认知综合征的特点;(3)协助病变的定位;(4)指导认知训练及疗效观察;(5)预测功能的预后;,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很多危险因素 人口统计学 老年、种族(亚裔)、性别(男性)、教育程 度低、农村地区 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 高血压、吸烟、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杂音、绝经且未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 非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 遗传、凝血功能改变、酗酒、应用阿司匹林、精神紧张、职业病(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液体塑料或橡胶)、社会经济因素(蓝
5、领) 卒中相关因素 脑组织损伤体积、梗塞部位和数量,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在VaD之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过渡阶段,理由如下:由于脑血管疾病在产生痴呆之前已经存在数年,而卒中可能只是脑血管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终点事件,并非导致痴呆的唯一因素;发生在脑血管的细小变化会引起脑部血液循环的改变,从而可能在达到痴呆诊断标准之前数年就已经对认知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在阿尔茨海默病(AD)和VaD早期阶段,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极为相似,而AD存在一个临床前过渡阶段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卒中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概念:即由血管性脑组织损伤引起的各种认知功能障碍,既包括
6、VaD患者,也包括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这些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进展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常用的认知评定量表经典的认知评估工具: 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Luria-Nehraska(LNB)神经心理成套测试Halstead-Reitan(HR)神经心理成套测试,,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常用的认知评定量表(2)临床上目前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定量表:智能状态问卷(MSQ):(2) 简易精神状态速检表(MMSE):(3)智力状态简短测试(STMS):(4)长谷川式简易智能量表(HDS)及其修订版(HDSR)、老年能力筛选量表(CCSE)、老年认知评价问卷
7、(ECAQ)等,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常用的认知评定量表(3)第2代认知筛选量表(1)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表(NCSB):(2)卒中患者智能状态检查(SUMSE):,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常用的认知评定量表(4) 目前,己有一些康复机构建立了计算机参与的认知功能检测系统,检测成绩较少受外界环境的形晌,使评估更为方便可靠。利用微机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是神经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器质性人格障碍,脑血管病患者常常会出现与发病前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 部分人表现:个性和人格改变,多数表现为自私、主观,或急躁易怒、不理智,或焦虑、多疑、急躁、妄想、抑郁、强哭强笑等。 另部分人表现:为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对
8、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与发病前相比判若两人。亦可出现性格、行为的改变,使家人难以理解。,脑血管性痴呆,脑血管性痴呆(Cerebral-Vascuar Dementia VaD是引起老年期痴呆的第二病因,在痴呆中占10%50%。根据Babra等的研究,卒中后3个月大约有30%的患者发生痴呆。 一次卒中发作会使痴呆发生的危险性增加4-12倍。,脑血管性痴呆有关的病理生理机制,局灶性缺血性损害: 白质病变: 其它与缺血有关的因子:不完全性缺血性坏死及梗死灶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功能因素:梗死产生的局部和远处的功能损害,脑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病理研究,灌流分界区梗死腔隙性梗死颗粒状萎缩皮质下白质脑病不完
9、全性梗死性坏死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血管损害的类型,脑血管性痴呆的分类,按神经病理分类为: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关键性梗死性痴呆小血管性痴呆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出血性痴呆按研究目的进行的分类: 皮质性脑血管性痴呆皮质下脑血管性痴呆丘脑痴呆。,血管性痴呆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症状。 情感脆弱也是早期常见症状。 随后出现近记忆障碍,尤以人名及数字的记忆缺 损为著。晚期出现强制性哭笑,情感淡漠及痴呆等。 在卒中发作后或疾病晚期、痴呆严重时可出现人格改变,患者变得自私、挥霍、幼稚、懒散、性欲亢进,甚至出现违纪行为等。 病程常呈现跳跃性加剧和不完全缓慢的波动性特点。,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脑
10、血管性痴呆诊断的最基本要素:痴呆症状;病史,临床检查和脑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脑血管疾病;两者必须有相关性。 突然的或阶梯状的认知损害同时伴脑影像学检查可证实的脑血管病应看作患者发生过卒中。,脑影像学检查在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应用,虽然对脑血管性痴呆来说,还没有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的脑CT或MRI检查结果,但如CT或MRI检查无脑血管病发现,则基本上否定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成为AD和脑血管性痴呆鉴别的有力依据。作为考虑诊断脑血管性痴呆的依据,脑影像学检查显示的局部解剖结构的损害及严重度至少达到一定的标准。,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NINDS-AIREN对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分为3个等级:可考虑(po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血管病 精神障碍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