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症状识别及院前急救课件.ppt
《脑卒中的症状识别及院前急救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卒中的症状识别及院前急救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报告人:李超,早期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及静脉溶栓治疗,脑卒中人数(1000),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数字,脑卒中:不断增加的人群,我国是全球卒中的第一大国,中国3个城市的卒中发病率,年龄校正的发病率(10万/年),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 ,卒中死亡人数165万人,每年因卒中死亡的人数(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tlas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roke,2010,37:63- 68.,3个国家每年卒中死亡人数,135,76.1,150,0,20,40,60,80,100,120,140,160,北京,上海,长沙,0,
2、165,77,51,20,40,60,80,100,120,140,160,180,中国,印度,俄罗斯,卒中的分类,卒中,缺血性卒中,原发性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穿支动脉病(腔隙性),心源性栓塞心房纤颤瓣膜病心室血栓其他,隐匿性卒中,其他不常见原因血栓前状态夹层动脉炎偏头痛/血管痉挛药物滥用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低灌注,动脉源性栓塞,15%,85%,20%,25%,20%,30%,5%,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超急性期(6h) 细胞毒性水肿 急性期(6-72h) 血管源性水肿 亚急性期(310d) 早期慢性期(1130天) 晚期慢性期(30天),缺血半暗带(治疗时间窗),缺血半暗带
3、(IP)是1981年Astrup等提出,代表可逆性脑组织损伤。它的存在受侧支循环、血压和缺血组织耐受性的影响,具有可逆和可变性。随时间推移IP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可转化为正常灌注区(时限可逆性)或转化为梗死区(不可逆性)。,梗死核心区,半暗带,血流减少区,梗死核心区,弥散异常区,灌注异常区,良性血供减少区,缺血的三种模式,缺血的四种模式,缺血,时间6小时,半暗带(可挽救组织),坏死区,超早期,时间3小时,时间1小时,MRI半暗带,左:急性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显示(箭头)。中:红色区域代表灌注降低。右:由灌注降低(红色)减去坏死-病变(蓝色)是磁共振成像的半暗带。,超早期脑梗死的 CT 征象
4、,(1)早期低密度:是脑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可发生在血流阻断后细胞毒性脑水肿期,临床伴有病变同侧 Horner 征,双眼凝视麻痹和早期意识状态的改变。(2)皮质、白质分界不清:由于皮层海马和纹状体对缺血最敏感,缺血早期出现低密度改变。使皮层与白质界面呈现模糊的低密度影。(3)岛带征:CT 早期表现为豆状核境界、岛叶结构界面不清。(4)脑沟回、脑室和脑池的改变:压迫脑沟、蛛网膜下腔池、甚至脑室变形和中线移位,出现相对较晚,出现率比上述 CT 改变低,主要与脑组织水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有关。(5)大血管闭塞后,血管的密度增加 (大脑中动脉 MCA 高密度征,或大脑中动脉点征 ) 。,大脑中动脉致密征,
5、三天后复查,HMCAS的五项标准:(1)MCA水平段非增强显影(2)MCA密度高于周围脑组织(3)骨窗位时消失(4)一侧性改变(5)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正常MCA密度为小于53Hu,HMCAS密度为60-80Hu,动脉硬化伴钙化CT值大于120Hu,大脑中动脉致密征,容易漏诊的是远端 MCA 闭塞,因 M2 段可能仅出现轻微高密度影,并且隐藏在外侧裂脑池中(图 1)。因此,在检测 HMCAS 时,需要观察整段 MCA,有时甚至需要进行薄层扫描。,出现MCA高密度征原因,1、由血栓或栓塞引起,一般认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代表血管内的凝血块,当血液粘稠、血流缓慢,或粥样硬化性斑块内出血、坏死引起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卒中 症状 识别 急救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