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课件.ppt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课件.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神卫生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of Mental Health,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不同于别的医药方法,它是治疗神经错乱的一种方法,主要靠谈话。,开场白: 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而言,精神健康就象躯体健康一样重要。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的进展表明,就象躯体的许多疾病一样,精神和行为障碍也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消除偏见,勇于关爱。 我们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每一个人包括精神病患者。用科学和感性解决精神卫生保健和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 防治精神病刻不容缓:重性抑郁症现在是全世界致残的主要原因,占全球疾病负担的第四位,全球每四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其生命的某一阶段受到精神性
2、疾病的侵袭。 精神卫生:新的了解,新的希望,第一节,精神卫生流行病学(mental health epidemiology)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流行病学新分支,由传统的流行病学和精神病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而成,概 述,研究精神疾病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探讨保障和促进人群心理健康,以预防和减少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制定预防、控制精神疾病及促进精神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第一节,概述,全世界有4.5亿精神病患者,亚洲遭受的精神病威胁,第一节,一 精神卫生有关的几个概念,精神疾病,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精神卫生,精神疾病(menta
3、l disease) 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酒依赖、老年期痴呆等。,概述,第一节,一 精神卫生有关的几个概念,精神疾病,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精神卫生,精神病学(psychiatry)源于希腊语,是治疗灵魂疾病的意思。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病相、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概述,第一节,一 精神卫生有关的几个概念,精神疾病,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精神卫生,社会精神病学(social psychiatry) 研究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的产生
4、、治疗、预防中的作用和利用社会因素促进精神健康,概述,第一节,一 有关的几个概念,精神疾病,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精神卫生,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广泛应用,它是社会精神病学的一个领域 广义精神卫生学不仅研究各类精神病的防治,同时还探讨保障人群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概述,第一节,二 发展史,【国外发展概况 】,1909年 迈耶(Meyer)、詹姆斯(James)、韦尔奇(Welch)等建立全国精神卫生协会创办精神卫生刊物,概述,1918年 加拿大 成立精神卫生协会 1923年 法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建立该类组织,第一节,概述,第一节
5、,【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简史 】,概述,第一节,【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简史 】,概述,第一节,三 精神卫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精神疾病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增加社会负担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概述,一精神病母亲将儿子烫伤,一女精神病患者用铁链锁住自己,颓废的白领,压力下的疯狂,精神卫生工作的任务预防与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降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提高治疗和康复水平减少和预防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增进人民的身心健康,第一节 概述,让我们了解精神卫生知识,第二节,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指人或动物为适应环境生存所作出的反应或活动,它是脑功能或内在心理需要的外部表现,概念,1.行为(behavior)或行动,2.
6、行为流行病学(behavioral epidemiology),是流行病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行为因素和与行为相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改变行为因素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同时进行措施效果评价,主要内容,第二节,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行为分类,行为,个人行为:,社会行为:,行为主体孤立进行,不与他人发生关系,行为主体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的行为发生联系,主要内容,第二节,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行为分类,行为,狭义行为:,广义行为:,形之于外的,可以被人直接观察或可记录、测量的行为,不仅限于外显的种种行为,也包括不能被人直接观察到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动机等潜在行为,主
7、要内容,3行为过程:人类的任一行为发生过程都可以用公式“S P R”来表示。库克.卢因(Kurt. Lewin)提出人类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可用公式“B=f (P ,E)”来表示。,个体行为的分类,生物性 摄食、性行为、防御(攻击)社会性 受道德标准和法律调控,摄食行为,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所进行的寻食、进食、消化、吸收等各种有关活动称为摄食行为(feeding behavior)。科学的摄食行为有利于人类的健康,但不科学的摄食行为会危害人类的健康。,性行为,人类性行为是保存种族延续的本能活动、是组成婚姻和家庭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类痛苦和许多社会问题的罪
8、魁祸首。,防御行为,人类对可能的威胁通过应对、心理防御机制以摆脱心理紧张并取得心理平衡和心身安全感,此类行动均称为防御行为(defense behavior)。,探讨和追求刺激的行为,人类有追求刺激的本能,如果我们不对其进行适当的约束,将会危害人类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如赌博、高危体育活动、冒险等追求刺激的行为。英国人类学家D.Morris(1970)指出人们追求刺激的方式有五种:通过制造一些非必要的、但能够解决的“问题”来增大刺激量;通过对寻常刺激做出超常反应来增大刺激量;通过发明新的活动来增加刺激量;通过对低于正常的刺激做出正常的反应来增加刺激量。(手淫)通过人为地强化所选择的刺激来增加刺激量
9、。,睡眠,睡眠是人的生命过程中的一种有规律、重复、可逆的生理状况,是人的大脑和身体处于休息状态的生理现象,也是人类基本行为的组成部分。人类个体约有1/3的时间以睡眠方式度过。每人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因年龄而异,同时也受性别、性格、情绪状态、神经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心健康。,人类行为的社会性,人具有生物性,更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人的本能行为受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漫长的人类发展中,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逐渐形成一定的文化、艺术、科学、哲学、宗教、道德、风俗、法律等意识形态,以及各种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家庭关系
10、和人际关系。这些社会环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人出生到人世间,就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着周围人群的行为方式,并学习社会中存在的语言、思想、风俗、道德等,逐渐形成有一定社会行为的“社会人”。社会化是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社会文化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是个体行为受制约和改造的过程,是个体被社会同化或归化而适应社会的过程。人的社会属性全部是通过社会化过程而获得的,其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政治观点、社会生活目的与世界观的形成
11、等。,第二节,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行为分类,与健康或疾病有关的行为,健康相关行为,健康行为,日常健康行为规避环境危险行为戒除不良嗜好行为预警行为合理利用卫生服务,日常危害健康 不良生活习惯 致病性行为 不良疾病行为 违规行为,不健康行为,主要内容,促进健康行为(health-promoted behavior),即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是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该概念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该行为在客观上对健康要有利。 其次,作为促进健康的行为要表现得相对明显,即有一定的强度。 第三,作为促进健康的行为一般要求表现较稳定,即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12、。,促进健康行为具有五大基本特征: 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抽烟。规律性:行为表现规律有恒,不是偶然行为,如定时定定量进餐。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有自己的个性,如选择运动项目,但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使之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一致性:个体外显行为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无矛盾。适宜性:行为的强度有理性控制。在判断某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为促进健康行为时,该行为至少具备两个以上的基本特征,且第一基本特征必须具备。,促进健康行为的分类,1日常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的睡眠、积极休息、适量运动、饭前便后洗手等。2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指避免
13、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如离开污染的环境、不接触疫水、积极调适应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等。3 戒除不良嗜好 在这里不良嗜好是指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为戒除不良嗜好行为。4 预警行为 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给予警示,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火灾、溺水、车祸等的预防以及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与他救行为。 5.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积极配合医疗护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积极康复等。,促
14、进健康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 对健康有利的行为的形成、巩固或维持。(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危害健康的行为的放弃或减少。 (如戒烟或减少吸烟。),危害健康行为(health-risky behavior),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主要特点有: 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 对健康的危害有相对的明显性和稳定性,即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后天获得,是“自我创造”而非他人所迫,故又称“自我制造的危险因素”。,危害健康行为的分类,1不良生活方式 :是指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饮食过度、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
15、食、偏食、挑食、好吃零食、嗜好长时间高温加热和烟熏火烤食品、进食过快、过热、过硬、过酸等)、缺乏体育锻炼等。 2致病性行为模式 :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 3不良疾病行为 :疑病、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求神拜佛、自暴自弃等。 4违规行为 :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的危害健康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等。,第二节,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研究内容,行为作为疾病与健康的因子的研究,探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干预行为来控制疾病的效果,研究作为病因的行为在人群中的分布,主要内容,第二节,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研究特点,行为是研究的主要
16、变量,行为的反复性,作为自变量受研究对象控制,作为病因的行为可逆,有时周期很短,主要内容,第二节,二 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概述,1971年Le Riche “社会心理流行病学主要是指采用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诸如精神分裂症、抑郁、自杀、吸毒、药物依赖等研究”,1985年Kasl “社会心理流行病学主要是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人群健康状态和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第二节,主要内容,目前认为社会心理流行病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干预手段及评价其效果的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第二节,研究内容,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社会
17、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的作用规律,研究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群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利用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对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干预方法、措施和效果评价,二 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主要内容,第二节,研究特点,观察性研究,二 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连续性,重复性,隐蔽性,主要内容,第二节,研究特点,实验性研究,二 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实验室研究,现场实验,模拟实验,主要内容,第二节,概念,三 社区精神卫生,应用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技术,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为保障和促进人群心理健康、提高个体承受应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为社区内病人提供医疗、康复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神 卫生 流行病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49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