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5第4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课件.ppt
《粤教版语文必修5第4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必修5第4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诗海探珠,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亡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赏析】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伊尹原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即姜子牙,偶遇周文王出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作者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遇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这首词不同于一般古代
2、诗人词客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思考】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什么感情?【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课堂互动探究,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写作素材积累,第17课,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父”通“甫”,读f,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动词用作名词,收获。,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弄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用作动词,指名,识其本名。,形容词用作动词,
3、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卒”:古义为终于,死;,“十一”:古义为十分之一;,“非常”:古义为不平常;,“所以”:古义为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学者”:古义为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于是”:古义为对这件事。“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六、特殊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此余之所得也。(_)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
4、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_)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倒装句,应理解为:盖予所至,与好游者比尚不能十一,省略介词“于”,应理解为: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省略“出”字,应理解为:而予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七、名句默写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_;_,_,而_,_,_,_。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
5、在己为有悔;_,_,_,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八、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2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
6、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对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对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3第3段着重写什么?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什么道理?【提示】(1)第3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2)共有五层意思: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7、;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3)在本段中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4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5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名师点拨】(1)
8、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予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有很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前文的记叙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6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名师点拨】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褒禅山记 粤教版 语文 必修 单元 17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4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