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课件.ppt
《第四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2,概述,1,4.1 概述,发展概况,2,临床应用的主要-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生物活性,3,-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性和作用机制,1,4.1.1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性和作用机制,1.结构特性,4.1.1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性和作用机制,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结构这类抗生素都含有一个四元内酰胺环,并通过氮原子和相邻的碳原子与另一个杂环相稠合,这两个杂环可以是五元环也可以是六元环。它们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与内酰胺环中氮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有一氨基;与内酰胺环中氮原子相对的碳原子上有一氨基。按一种简化的方法可将未取代的两个稠环系统,分别称为青核(penam)与头核(cepha
2、m),于是青霉素可称为6-酰胺-2-二甲基青核-3-羧酸。头孢菌素可称为3-乙酰氧甲基-7-酰胺头核-4-羧酸。,4.1.1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性和作用机制,2.物理性质,4.1.1-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性和作用机制,4.作用机制-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肽聚糖转肽酶及D-丙氨酸羧肽酶的活性抑制肽聚糖合成,从而干扰细胞壁合成。这种干扰是不可逆的,且杀菌浓度和抑菌浓度很接近。由于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更不含肽聚糖结构,因而对动物细胞的合成没有影响。这种优良的选择性毒性,使-内酰胺类抗生素成为一类高效、安全的抗细菌感染药物。,4.1.1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性和作用机制,3.化学性质-内酰
3、胺类抗生素通常很活泼,它们的化学性质大都和-内酰胺环有关,由于为稠环系统,故环的应力增加,因而反应性能更强。在很多情况下,内酰胺环中羰基的反应性能和羧酸酐相似,很易被亲核试剂和亲电试剂作用,使内酰胺环打开而失去活性。与青霉素相比头孢菌素较不易发生开环反应,故可以把甲醇作为重结晶的溶剂。头孢菌素对酸也较稳定。,4.1.2 发展概况,4.1.2 发展概况,4.1.3 临床应用的主要-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生物活性,临床应用的-内酰胺抗生素分为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新型-内酰胺三类,它们绝大多数都是由天然-内酰胺抗生素半合成得到的。苄青霉素(青霉素G)和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是仅有的直接用于临床的天然-
4、内酰胺抗生素。它们对革兰阳性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而对革兰阴性细菌无活性,容易受-内酰胺酶作用而失活,因而对耐药菌株无效。通过侧链的化学改造,可获得一系列广谱甚至对绿脓杆菌有效或耐-内酰胺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有氨苄西林(广谱)、替卡西林(抗绿脓杆菌)、甲氧西林(耐青霉素酶)、氯唑西林(耐青霉素酶)等。,4.1.3 临床应用的主要-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生物活性,典型的天然头孢菌素为头孢菌素C和7-甲氧头孢菌素C(头霉素C)。它们都具有广谱抗细菌作用,且对青霉素酶稳定;后者还能耐受头孢菌素酶。由于天然物的抗菌活性不高,或抗菌谱不够理想,故临床上应用的都是它们的半合成衍生物,如头孢
5、力行(口服)、头孢克洛(口服)、头孢唑啉(注射)、头孢西丁(注射,耐-内酰胺酶)、头孢他啶(注射,耐-内酰胺酶,抗绿脓杆菌)等。,4.1.3 临床应用的主要-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生物活性,许多天然存在的碳青霉烯对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有广谱抗菌活性,并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但和其他-内酰胺不同,它们易被哺乳动物肾脏中的二肽酶水解失活。硫霉素是这类抗生素的最优秀代表,它具有极强及极广泛的抗菌活性。它的亚氨基衍生物亚氨青霉烯(imipenem)与二肽酶抑制剂(cilastatin)的复合制剂已广泛用于重症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4.1.3临床应用的主要-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生物活性,克拉维酸是链霉菌的代谢
6、产物,它本身的抗菌活性很弱,但有很强的-内酰胺酶抑制活性,与对-内酰胺酶敏感的-内酰胺抗生素合用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或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的复合制剂已被广泛用于临床。,4.1.3 临床应用的主要-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生物活性,单菌胺(monobactam)是由细菌产生的单环-内酰胺抗生素的总称。所有天然存在的单菌胺都是3-氨基2-氧1-氮杂环丁烷磺酸的N酰基衍生物,一般抗菌活性不强,通过侧链改造可以使活性显著增强。第一个临床应用的单菌胺衍生物是注射用氨曲南(aztreonam),它对革兰阴性细菌有很强的活性,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但对革兰阳性细菌和厌氧菌的活性
7、较弱。单菌胺一般由氨基酸合成得到。,4.2 青霉素,青霉素的理化性质,2,青霉素的发酵生产,3,青霉素的生物合成与理论产量,4,青霉素的提取和精制,5,质量检定,6,天然存在的青霉素,1,4.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1.稳定性,4.2.1 天然存在的青霉素,青霉素是一族抗生素的总称,当发酵培养基中不加侧链前时,会产生多种N酰基取代的青霉素混合物,它们合称为青霉素族抗生素。,4.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2.溶解度,4.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3.降解反应,4.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青霉噻唑酸或其酯在醇溶液中或有HgCl2存在时,会异构化成为青霉胺缩醛酸()或其相应的酯。,4.2.2 青
8、霉素的理化性质,青霉素的碱性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酸能和4分子碘起作用。,4.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青霉烯酸在室温下,在95%乙醇溶液中会转变成青霉酸。,4.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根据上述反应,显然如果6-酰基位上有吸电子基团则会阻碍降解反应,因而青霉素V和氨苄西林对酸较稳定,宜于口服。,4.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在激烈的水解条件下,例如在稀酸溶液中,加热至100,则青霉素最终分解为青霉胺(,penicillamine)和青霉醛酸(,penaldic acid),后者失去CO2变成青霉醛(,penilloaldehyde)。,4.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青霉素水溶液在贮存过程中会形成青
9、霉烯酸。,4.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4.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4.紫外吸收光谱,4.2.2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5.过敏反应 引起青霉素过敏的物质现在还不十分明了,可能是由于青霉素的降解产物(如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等)或它们与蛋白质结合的产物(即毒霉噻唑蛋白),也可能是青霉素分子本身的聚合物。曾用葡萄糖凝胶从青霉素钾盐成品中分离出青霉噻唑蛋白等聚合物。对于青霉素致敏原因目前正大力开展研究,以期采取措施,消除过敏。,4.2.3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1.青霉素生产菌种最早发现产生青霉素的原始菌种是Fleming分离的点青霉(Penicillium notatum)。后来找到另一种适合深层培养的
10、产黄青霉菌(P.chrysogenum)MinnR-B(生产能力120U/mL)及NRRL1951(生产能力100U/mL),后者经X射线、紫外线诱变处理得到生产能力较高的变种,如NRR1951变异系谱的Q-176菌株。目前青霉素生产菌种有形成绿色孢子和黄色孢子两种产黄青霉菌株。,4.2.3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2.菌种保存 青霉素生产菌种一般在真空冷冻干燥状态下,保存其分生孢子。也可以用甘油或乳糖溶液作悬浮剂,在-70冰箱或液氮中保存孢子悬浮液或营养菌丝体。对冷冻营养菌丝体进行保存可避免分生孢子传代时可能造成的变异,一般来说,分生孢子传代比菌丝传代更容易发生变异。,4.2.3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课件 第四 内酰胺 抗生素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4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