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ppt
《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电压技术(全套ppt课件).ppt(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电压技术,绪 论,一内容与范畴高电压技术主要研究高电压(强电场)下的各种电气物理问题。它起源于20世纪初期,由于大功率、远距离输电而发展、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属于现代物理学中电学的一个分支。 学习目的:正确处理电力系统中过电压与绝缘的问题。,二高电压技术的研究对象,1.电气设备的绝缘: 绝缘试验(固、液、气体) 在电场作用下的电气物理性能和击穿的理论、规律。高压试验判断、监视绝缘质量的主要试验方法。2.电力系统的过电压:过电压及其防护过电压的成因与限制措施。,三中国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划分与分类,交流系统,高压(HV):1KV220KV, 包括:10KV,35KV,110KV,220KV 超高
2、压(EHV):330KV1000KV, 包括:330KV,500KV,750KV 特高压(UHV):1000KV及以上,直流系统,超高压(EHV): 500KV 特高压(UHV): 800KV,四高电压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1医学:利用高压脉冲体外碎石、治疗癌症;2农业:高压静电喷药,高电场诱发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3环保:高压脉冲放电处理污水,电除尘技术;4军事:大功率脉冲技术,电磁干扰、电子对抗;5其它工业:静电喷涂,高压设备制造等。,五课程相关信息,参考书: 高电压绝缘技术,中国电力,严璋,朱德恒 电网过电压教程,中国电力,陈维贤 高电压试验技术,清华,张仁豫 高电压技术,中国电力,赵智大
3、 考试: 20%(作业10% +实验10% )+80%(闭卷笔试) 答疑安排: 时间:周四下午3:00-5:00 地点:教三楼一楼110室(办公电话:752-2357),第一篇 高电压绝缘及实验,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第二章 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第三章 气隙的电气强度第四章 固体液体和组合绝缘的电气强度,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第二节 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第三节 电介质的电导第四节 电介质中的能量损耗,1.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电介质有气体、固体、液体三种形态,电介质在电气设备中是作为绝缘材料使用的。一切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都会出现极化、电导和损耗等电气
4、物理现象。 电介质的电气特性分别用以下几个参数来表示:即介电常数r,电导率(或其倒数电阻率),介质损耗角正切tg,击穿场强 E,它们分别反映了电介质的极化、电导、损耗、抗电性能。,绝缘的作用: 绝缘的作用是将电位不等的导体分隔开,使其没有电气的联系并能保持不同的电位。分类: 气体绝缘材料:空气,SF6气体等 固体绝缘材料:陶瓷,橡胶,玻璃,绝缘纸等 液体绝缘材料:变压器油 混合绝缘:电缆,变压器等设备,1.0 电力系统的绝缘材料,定义: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束缚电荷的弹 性位移和偶极子的转向位移现象,称为电 介质的极化。 效果:消弱外电场,使电介质的等值电容增大。 物理量:介电常数 类型:电
5、子位移极化; 离子位移极化; 转向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1.1 电介质的极化,一、 电子位移极化,一切电介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每个原子都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围绕核带负电荷的电子云构成。 当不存在外电场时,电子云的中心与原子核重合,此时电矩为零当外加一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电子位移极化当外电场消失时,原子核对电子云的引力又使二者重合,感应电矩也随之消失。 电场中的所有电介质内都存在电子位移极化。,图1-1 电子位移极化,二、离子位移极化,在由离子结合成的电介质内,外电场的作用除促使各个离子内部产生电子位移极化外还产生正、负离子相对位移而形成的极化,称为离子位移极化。图l
6、-2表示氯化钠晶体的离子位移极化。,三、转向极化,在极性电介质中,即使没有外加电场,由于分子中正、负电荷的作用中心不重合。就单个分子而言,就已具有偶极矩,称为固有偶极矩。但由于分子不规则的热运动,使各分子偶极矩方向的排列没有秩序,因此,从宏观而言,对外并不呈现合成电矩。 当有外电场时,由于电场力的作用,每个分子的固有偶极矩就有转向与外电场平行的趋势,其排列呈现一定的秩序。但是受分子热运动的干扰,这种转向有秩序的排列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不能完全。对外呈现出宏观电矩。,图l-3 偶极子的转向极化,四、空间电荷极化,图1-4 双层电介质的极化模型,G1,G2,C1,C2,U,上述的三种极化是带电质点
7、的弹性位移或转向形成的,而空间电荷极化的机理则与上述三种完全不同,它是由带电质点(电子或正、负离子)的移动形成的。 最明显的空间电荷极化是夹层极化。在实际的电气设备中,如电缆、电容器、旋转电机、变压器、互感器、电抗器等的绝缘体,都是由多层电介质组成的。,如图l-4所示,各层介质的电容分别为C1和C2;各层介质的电导分别为G1和G2;直流电源电压为U。 为了说明的简便,全部参数均只标数值,略去单位。 设C1=1,C22,G1=2,G2=1, U3。,当U作用在AB两端极板上时,其瞬时电容上的电荷和电位分布,如图1-5(a)所示整个介质的等值电容为 。 到达稳态时,电容上的电荷和电位分布如图l-5
8、(b)所示。整个介质的等值电容为 。 分界面上堆积的电荷量为+4-1+3。,图1-5 双层电介质的电荷与电位分布(a)暂态分布 (b)稳态分布,特 点,夹层的存在将会造成电荷在夹层界面上的堆积和等值电容的增大,这就是夹层极化效应。夹层界面上电荷的堆积是通过介质电导G1完成的。高压绝缘介质的电导通常都是很小的,所以这种极化过程将是很缓慢的。它的形成时间从几十分之一秒到几分钟甚至有长达几小时的。因此,这种性质的极化只有在直流和低频交流电压下才能表现出来。该极化伴随着能量损耗。大电容设备进行高压实验后应对设备绝缘进行较长时间放电。,电介质极化种类及比较,1.2 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一. 介电常数的物理
9、意义,1. 在真空中,有关系式 式子中 E场强矢量 ; D电位移矢量,即电通量密度矢量 , D与E同向,比例常数 为真空的介电常数,在介质中, D与E同向, 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它是没有量纲和单位的纯数。3.介质的介电常数 通常, , 的量纲和单位与 相同。,二、气体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一切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 都接近于1。 任何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影响都很小。,三、液体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1中性液体电介质 :石油、苯、四氯化碳、硅油等均为 中性或弱极性液体介质。其介电常数不大,其值在1.82.8范围内。 2极性液体介质: (1) 这类介质通常介电常数
10、都较大。但这类介质的缺点是在交变电场中的介质损较大,在高压绝缘中很少应用。 (2) 影响极性液体介质介电常数的主要因素: a. 介电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图1-2-1); b. 介电常数与电场频率 f 的关系(图1-2-2)。,四、固体电介质的介电常数1. 中性或弱极性固体电介质:只具有电子式极化和离子式极化,其介电常数较小。介电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也与介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很接近。2. 极性固体电介质:介电常数都较大,一般为36,甚至更大。该类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类似极性液体所呈现的规律(图1-2-3)。,1.3 电介质的电导,电介质的电导与金属的电导有本质上的区别。,一. 表征电介质导电
11、性能的物理量电导率 (or:电阻率 ),二、影响介质电导的因素(1) 温度 式中 A、B常数; T绝对温度 ; 电导率。 温度升高时,液体介质的黏度降低,离子受电场力作用而移动时所受的阻力减小,离子的迁移率增大,使电导增大;另一方面,温度升高时,液体介质分子热离解度增加,这也使电导增大。 在测量电介质的电导或绝缘电阻时,必须注意记录温度。(2)电场强度E,(3) 杂质:(考虑对固体介质的影响)固体介质除了体积电导以外,还存在着表面电导。表面电导是由于介质表面吸附一些水分、尘埃、或导电性的化学沉淀物而形成的,其中水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般中性介质的表面电导最小,极性介质次之,离子性介质最大。
12、采取使介质表面洗净、光洁、烘干、或表面涂以石蜡、绝缘漆、有机硅等措施,可以降低介质表面电导。,1.4 电介质中的能量损耗,一.电介质损耗的基本概念在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由于电导引起的损耗和有损极化(如偶极子极化、夹层极化等)引起的损耗,总称为电介质的损耗。等值电路(1) 细化等效电路(从物理概念出发) 泄漏电阻,代表电导损耗。 介质真空和无损耗极化所形成的电容,代表介质的无损耗极化。 有损耗极化形成的等效电阻. 代表各种 有损耗极化形成的等效电容. 有损耗极化,(2)计算用等效电路(或简化等效电路)(从工程实际测量出发),(3) 相量图,介质损耗角 功率因数角,介质损耗角 为功率因数角 的余角
13、,其正切 tg 又可称为介质损耗因数,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90,(4)损耗功率的表达式,二. 吸收电流与吸收曲线,在等值电路上加上直流电压时,电介质中流过的将是电容电流 i1、吸收电流 i2 和传导电流 i3 。三者随时间的变化如上右图。这三个电流分量加在一起,即得出总电流上右图中的总电流 i,它表示在直流电压作用下,流过绝缘的总电流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称为吸收曲线。,第二章 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第一节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第二节 气体放电机理第三节 电晕放电第四节 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第五节 雷电放电第六节 气隙的沿面放电,2.1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一.带电质点在气体中
14、的运动,1.自由行程长度 当气体中存在电场时,其中的带电粒子将具有复杂的运动轨迹,它们一方面与中性的气体粒子(原子或分子)一样,进行着混乱热运动,另一方面又将沿着电场作定向漂移。 各种粒子在空气中运动时都会不断碰撞。,单位行程中的碰撞次数Z的倒数即为该粒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实际的自由行程长度是随机量,并有很大的分散性,粒子的平均自由形成长度等于或大于某一距离x的概率为:,所以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式中 r气体分子的半径; N气体分子的密度;由于 代入上式即得:,2.带电粒子的迁移率,带电离子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与气体分子不断地发生碰撞,但在电场力的驱动下,仍将沿着电场方向漂移,其速度u与场强
15、E其比例系数k=u/E,称为迁移率,它表示该带电粒子单位场强(1V/m)下沿电场方向的漂移速度。 由于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比离子大得多,而电子的质量比离子小得多。更易加速,所以电子的迁移率远大于离子。,3.扩散,气体中带电粒子和中性粒子的运动还与粒子的浓度有关。在热运动的过程中,粒子会从浓度较大的区域运动到浓度较小的区域,从而使每种粒子的浓度分布均匀化,这种物理过程叫扩散。气压越低或温度越高,则扩散进行的越快。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大、自由行程长度大,所以其扩散速度也要比离子快得多。,二.带电质点的产生,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来源有二:一是气体分子本身发生电离(包括撞击电离,光电离、热电离等多种形式);
16、另一是气体中的固体或液体金属发生表面电离。,1.电离是气体放电的首要前提 电离产生带电离子的物理过程称为电离。 激励在常态下,电子受外界因素影响由低能量级轨道上跃迁到高能量级轨道的现象称为激励。 产生激励所需的能量(激励能)等于该轨道和常态轨道的能级差 。,2.电离的几种形式(1)光电离频率为的光子能量为 W=h 式中 h普郎克常数=发生空间光电离的条件为 或者 式中 光的波长,m; c光速 Wi 气体的电离能,eV。,(2)撞击电离,主要是电子碰撞电离。原因:1.电子小,自由程长,可以加速到很大的速度。2.电子的质量小,可以加速到很大。,产生条件 :,所以提高场强可以使碰撞电离加剧.,(3)
17、热电离在常温下,气体分子发生热电离的概率极小。是气体在热状态下光电离和撞击电离的综合。,(4)表面电离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需要一定的能量,称为逸出功。主要发生在阴极,原因:阳极自由电子不会向气体中释放。主要有4种形式: 1. 热电子发射: 金属中的电子在高温下也能获得足够的动能而从金属表面逸出,称为热电子发射。在许多电子器件中常利用加热阴极来实现电子发射。2.强场发射(冷发射):当阴极表面附近空间存在很强的电场时(106V/cm数量级),也能时阴极发射电子。常态下作用气隙击穿完全不受影响;在高气压、压缩的高强度气体的击穿过程中会起一定的作用;真空中更起着决定性作用。3. 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通常
18、正离子动能不大,可忽略,只有在它的势能等于或大于阴极材料逸出功两倍时,才能引起阴极表面电离,这个条件可满足。4.光电子发射: 高能辐射先照射阴极时,会引起光电子发射,其条件是光子的能量应大于金属的逸出功。,当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可能会发生电子与中性分子相结合而形成负离子的情况,这种过程称为附着。易于产生负离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 这个过程有时需要放出能量,有时需吸收能量。 负离子的形成不会改变带电质点的数量,但却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因此对气体放电的发展起抑制作用。(或有助于提高气体的耐电强度)。如SF6气体对电子有很强的亲和性,因此具有高电气强度。,(5)负离子的形成,三、带电质点的消失,气
19、体中带电粒子的消失有可有下述几种情况:(1)带电粒子在电场的驱动下作定向运动,在到达电极时,消失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2)带电粒子因扩散现象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3)带电粒子的复合。气体中带异号电荷的粒子相遇时,可能发生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这种现象称为复合,是与电离相反的一种过程。,2.2 气体放电机理,自持放电与非自持放电放电发展过程与电场的关系电子崩汤森德放电理论帕邢定律流注放电理论,一. 自持放电、非自持放电,当场强小于某个临界值 时候,电子崩有赖于外界电离因素的原始电离才能持续和发展,如果外界电离因素消失,则这种电子崩也随之逐渐衰减以至消失,称这种放电为非自持放电。 当场强大于
20、某个临界值 时,电子崩可以仅由电场的作用而自行维持和发展,不再依赖外界电离的因素,这种性质的放电称为自持放电。,(二) 在很不均匀的电场中(以棒电极为例)(1) 在电压比较低时,棒极附近场强可能已超过临界值,即发生自持放电,离棒端稍远处有电晕出现.(2)电压再升高时,若电极间距不大,则有可能从电晕放电直接转为整个间隙的火花击穿,若电极间隙较大,则从电晕到击穿之间还有刷状放电的过渡阶段.(3)电压再提高,刷状放电中的个别光束突发的前伸,形成明亮的火花通道到达对面电极,气隙被就击穿了.当电源功率足够时,火花击穿迅速的转变成电弧。,(一) 在大体均匀的电场中,各处场强的差异不大,任意一处一旦形成自持
21、放电,就会很快发展到整个间隙,气隙即被直接击穿.,二. 放电发展过程与电场的关系,(三)电场不均匀系数,式中, Emax 最大电场强度; Eav 平均电场强度。,式中, U 电极间的电压; d 极间距离。,f 4 以上时明显地属于极不均匀电场,可分为棒-棒间隙和棒-板间隙,例如架空线的导线-导线,导线-大地。,均匀电场 f =1 不均匀电场 f 1,三. 电 子 崩,外界电离因子在阴极附近产生一个初始电子如果空间的电场强度足够大,该电子在向阳极运动时就会引起碰撞电离,产生出一个新电子,初始电子和新电子,继续向阳极运动,又会引起新的碰撞电离,产生出更多的电子。依次类推,电子数将按几何级数不断增多
22、,象雪崩似的发展,这种急剧增大的空间电流被称为电子崩。,第二节电子崩,1. 适用条件 低气压、 短间隙的电场中。,2. 理论要点 电子碰撞电离和正离子撞击阴极产生的金属表面电离是使带电质点激增,并导致击穿的主要因素。击穿电压大体上是 的函数.,四. 汤森德气体放电理论,(1)系数 ,表示一个电子由阴极到阳极每1cm路程中与气体质点相碰撞所产生的自由电子数(平均值)。(2)系数 ,表示一个正离子由阳极到阴极每1cm路程中与气体质点相碰撞所产生的自由电子数(平均值)。(3)系数 ,表示一个正离子撞击到阴极表面时使阴极逸出的自由电子数(平均值)。系数 和 与气体的性质、密度及该处的电场强度等因素有关
23、。,3. 引用三个系数来定量地反映所考虑的三种因素的作用,4. 电子碰撞电离系数,根据碰撞电离系数的定义,可得,分离变数并积分 ,可得,均匀电场,不随x 变化,抵达阳极的电子数,5. 自持放电条件与表面电离系数,如果电压( 电场强度 )足够大,初始电子崩中的正离子能在阴极上产生出来的新电子数等于或大于n0,那么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的作用放电也不会停止,即放电仅仅依靠已经产生出来的电子和正离子(它们的数目取决于电场强度)就能维持下去,这就变成了自持放电。,在整个路程撞击出的正离子数为:,令 表示一个正离子撞击到阴极表面时产生出来的二次电子数,则从金属表面电离出的电子数为:,若该电子数大于等于起始
24、电子数n0,那么放电可以自持,即自持放电条件为:,式(1-14)包含的物理意义为:一个电子从阴极到阳极途中因电子崩而造成的正电子数为 ead-1 ,这批在阴极上造成的二次自由电子数应为(ead-1) ,如果它等于1,就意味着那个初试电子有了一个后继电子,从而使放电得以自持。,物理,物理意义,在不均匀电场中,各点的电场强度E不同,所以各处的 值也不同,在这种条件下,上面的自持条件应改写成:,实验表明正离子在返回阴极途中造成的碰撞电离作用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上述过程可以用图 2-1 中的图解加以概括,当自持放电条件得到满足时,就会形成图解闭环部分循环不息的状态,放电就能自己维持下去,而不再依赖外
25、界电离因子的作用了。,第三节 自持放电放电条件,放电过程,五. 帕邢定律,帕邢定律:在均匀的电场中,击穿电压 与气体的相对密度 、极间距离S的积有函数关系,只要 的乘积不变, 也就不变。,物理解释:假设S保持不变,当气体密度 增大时,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缩短了,相邻两次碰撞之间,电子积聚到足够动能的几率减小了,故 必然增大。反之;当 减到过小时,电子在碰撞前积聚到足够动能的几率虽然增大了,但气体很稀薄,电子在走完全程中与气体分子相撞的总次数却减到很小 ,所以 也会增大。在这两者之间,总有一个 值对造成撞击游离最有利,此时 最小,同样,可假设 保持不变。 S值增大时,欲得一定的场强,电压必须增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压 技术 全套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4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