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课件.ppt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课件.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不能没有马克恩,没有马克思,没有对村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名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种”。 德里达,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观,要想对这一思潮有一个宏观的、总体的把握,就需要对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流派和基本思想特征等等,作出扼要的叙述。(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征,历史背景 1、 “十月革命”胜利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
2、意大利等国依然按照俄国革命的做法发动了革命。但是,这些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来看本应取得胜利的革命却接二连三地遭到了失败。这一问题,触使当时的革命领导和理论家展开深入思考。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作在1932年正式出版,进一步激发人们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展开深入研究,也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他的人道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至此,“两个马克思”和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差异开始为西马所坚持。,3、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的分
3、析 : 4、对20世纪50至60年代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 5、对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欧、北美“造反运动”的指导 6、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效应的研究的批判,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同时问世,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正式诞生。稍后,意大利共产党人葛兰西在法西斯的监狱里写作了狱中札记。这些著作都对革命的失败做了深刻的反思,并从理论上批判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庸俗唯物主义。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革命形势尚不成熟,或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织工作的不完善,是上述各个国家的革命最终失败的根
4、源。但是,卢卡奇和葛兰西等人却分别阐发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卢卡奇的主要观点,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物化现象,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的关系。这种物化现象无所不在,不断加深,使得物化结构内化到了人的意识之中,形成了认同资本主义现状的物化意识。这种物化现实和物化意识,最终使社会现实和社会进程支离破碎,丧失了历史总体性,这是影响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因素。他的结论是: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历史总体性的生成,而历史总体性的生成又依赖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就把意识革命提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地位,对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做了很大的修正。,葛兰西的主要观点,葛兰西则认为东西方社会
5、结构的主要差异体现于市民社会地位的不同:东方社会未形成独立的市民社会,整个上层建筑由政治领域构成,国家就是一切,其本质是暴力加强权;而西方社会的上层建筑由国家政治社会和作为意识形态文化活动领域的市民社会两部分所构成。这样,在西方社会,资产阶级不仅拥有政治上的领导权,而且取得了文化霸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所经历的命运不同。在俄国等东方社会,由于没有独立的市民社会,因此,当经济和政治危机出现时,只要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革命就会成功。但在西方社会,当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时,无产阶级只用暴力夺取政权并不能保证革命成功,因为市民社会还强有力地支撑着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因此,在西
6、方社会,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政治革命,而是同资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或文化霸权的文化革命。,柯尔施的主要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为基本原则的总体性特征。,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总体特征,总的来说,反对以第二国际为代表的过于强调经济决定论的传统解读模式,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总体理论中的特殊地位,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性质和意义,并且把理论和实践、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核心内容,高扬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能动性和革命性,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的思想观点,这些观点与
7、列宁尤其是前苏联领导人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异,也使得他们的著作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如卢卡奇也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方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归结为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辩证法,即革命的辩证法,并且同样肯定了总体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葛兰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实践哲学,突出了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实践能动性,对机械唯物主义和宿命论作出了严厉批判。,在上述三部著作问世之后,围绕这些著作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出版之后不久,被列宁逝世之后的前苏联某些领导人(推行“布尔什维克化”)训斥为“理论上的修正主义”,受到严厉批判,并且被撤消国际杂志编辑职务,直至被开
8、除出党。1930年,他写出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文,同“以考茨基的旧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和新的俄国列宁主义正统派之间的联盟”展开争论,较多地明确论及自己同列宁在某些理论问题上的分歧。当然,他同列宁的思想并不完全对立,而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观点有所分歧而已。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术语最早就出现在柯尔施这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30年再版时的一份增补的材料中,而且是在“马克思主义内部”同俄国“布尔什维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家”进行“哲学讨论”的意义上使用的。柯尔施把他自己、卢卡奇和德国匈牙利共产党内其他一些理论家都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第二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正是在青年马
9、克思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强调自己的宗旨是通过讨论来认识真正的、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主张“不是在政党政治的意义上,而是在严格的科学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创立了一种自称是“新型的唯物主义”或“批判的唯物主义”的批判理论。其中的一部分还吸收了主要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一些新的思想,试图将之“综合”进马克思主义之中,并得出新的结论,由此引发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盛行于美国和西德。1962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启蒙辩证法发表,阿多诺于1966年发表否定的辩证法,使“社会批判理论”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1964年,
10、马尔库塞出版单向度的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做了深刻分析,产生广泛影响。1968年,西方主要国家爆发声势浩大的学潮和工潮,该学派的影响达到鼎盛时期。马尔库塞被视为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导人相继去世,但他们影响尚在。它的第二代成员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人,以及第三代成员A韦尔默尔(1933)、C奥菲(1940)等人迅速崛起。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派别。,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后,还出现了所谓“存在主义(生存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一个
11、重要分支。马克思早期著作对人的重视,同存在主义关注人的生存境况具有相同的思想旨趣,这促使一些左派进步学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结合。于是产生了以萨特和梅洛-庞蒂为代表人物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萨特在一段时间里主动靠近马克思主义,发表了大量肯定、甚至赞扬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梅洛-庞蒂第一次明确地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历史与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并首先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对立起来,极力否定列宁的哲学思想。对此,卢卡奇本人曾提出过强烈抗议。,在20世纪6070年代,“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在西方盛行。该派是在东西方冷战和国际共运内部大论战
12、的复杂形势下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等一系列论著中,他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试图把作为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与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并提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认识论的断裂”。,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英美一些学者(JE罗默、GA柯亨、J埃尔斯特等)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从而出现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另一些学者(法国的安高兹、加拿大的本阿格尔和威廉莱易斯,英国的大卫佩珀等)则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态问题,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要求,于是形成了“
1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此外,法国学者乔治拉比卡、E巴里巴尔、J比德等人,在继承、批判、改进和发展“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美国学者保罗皮科内和法国学者利斯桑塔玛莉亚等人则主张对现象学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同时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纠正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抽象的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和批判的性质,从而形成了“现象学马克思主义”流派。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涌现,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后现代思潮中的马克思主义”,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
14、人物和流派众多,外延极其宽泛。除了上述流派外,人们还常常把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包括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捷克斯洛伐克的新马克思主义等)也置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范围。面对如此之多的人物和流派,国内外学者曾试图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外延作出规定。,衣俊卿、丁立群、李晓娟和王哓东合著的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4月版)一书中,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虽然被专门作为一卷来论述,但却并未明确地被归入西方马克思主义名目之下。该书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归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二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三是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20世纪的新
15、马克思主义还把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也归入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E布洛赫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与卢卡奇同龄,并且同过学。1918年发表的乌托邦精神是其成名作。1954、1955、1959年分三卷出版的希望原理则是其希望哲学的代表作。,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属于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又被归结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理论等不同分支(最后一个分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关)。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则包括萨特的思想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16、(该理论被理解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弱化形态)。另外,也可以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等流派都放在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范畴中来加以理解。,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按照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一书,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两种理论,即德拉-沃尔佩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但是实际上,拉比卡、巴里巴尔、比德等人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英美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等,也都属于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阵营。,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经历了一个从缘起到繁荣再到转向的过程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世纪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公众的怒火演变为个人的牢骚、 从大街上的战
17、斗演变成书房里的打赌的过程 。 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缘起阶段:1923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表被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被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都力图直接或间接回归到马克思的文本,重新发现和理解马克思。,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党内发展到党外,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一种非正统马克思主义逐步演化为一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社会思潮。进入3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一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首次以德文公开发表,二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不但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反而出现了法西斯主义,一些学者开始转向心理分析。 20世纪50年代后,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这时由于西欧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日益淡漠,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试图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来深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寻找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道路。他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批判,他们关心的问题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以“补充者”的姿态出现,试图填补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道主义“空场”。,第
19、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转向阶段。 1968年在法国的“五月风暴”中,“新左派”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奉为指导思想,但 “五月风暴”最终沉寂,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一起走向了低潮。随之开始了后马克思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科技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出现了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科技革命的社会效应、生态等现实问题当作自己研究主题的倾向。如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第三代,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分析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后现
20、代马克思主义。它们不仅背离马克思主义,而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也有了一定距离,由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过渡到非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个或更多主要特征的习惯性拒斥,这些特征包括唯物史观,作为社会动力和方法的辩证法,作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组织特征的阶级与生产方式。他们不再试图修正、补充马克思主义,因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无法修正和补充,他们真正要做的是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修正”、“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逐渐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与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特征,“西马”非“马
21、”是个筐, 萝卜、白菜一块装; “思潮”凝聚左、中、右, 真、非、反“马”大合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思想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纷呈,人物众多,思想差异很大,但是,这些不同流派不容人物的思想还是具有一致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共同的思想倾向和理论特征是: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批评前苏联社会主义僵化模式的严重缺陷;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与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的积极成果或有价值的思想成分相结合,探索现实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进行某些非正统观念的探索和解释等等。另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问题特别关注,对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试图高扬人的主体性和意识
22、的能动性,突出了实践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特别重视;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学院化,脱离社会运动,淡化阶级、淡化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思想特征,1.多样性、复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体系庞杂、观点各异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混杂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社会思潮。 2、非传统性、现代化 :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都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非正统地解释、重构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 3、开放性、多元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向其他社会思潮开放,利用有关学派的思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挥”、“补充”、“
23、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 4、多变性、片面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观点、侧重点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形成观点一致的思想体系。 5、超然性、学院化 :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没能在工人运动中发展自己的理论。他们主要是在研究院或大学里从事学术活动,所论述的问题大都与无产阶级实际斗争关系不大,所使用的语言大都是学究气十足的、难懂的语言。 6、批判性、哲学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功能应该是社会批判: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教条主义与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批判。,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思想选介,格奥尔格卢卡奇,卢卡奇 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cs,18851971)
24、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卢卡奇一生经历坎坷,他的理论创作始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这期间,他的理论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培育了一代新马克思主义者,由此给他带来很高的国际性声誉,但他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受到过严厉的批判,他的理论也引起了无穷无尽的争论;在这期间,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卡奇回到了匈牙利,热情投身于匈牙利的社会改革运动和民主运动,并由此受到各种批评这一时期的理
25、论著述集中表现为两部巨著,即1963年的审美特征和1971年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一)物化理论,1、物化概念界定 物化就是指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物化是人的本性与其存在相冲突,人由主体变成了对象,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创造物变成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统治人、支配人的力量,人成为了物的奴仆,人与人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第一,客观方面的物化。即人之外的整个物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及其规律,不是作为属人的存在,而是成了与人相对立的非人的存在,它处处制约着人的活动,制约着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人至多能利用和掌握这个世界的规律为自己服务,但不能通过自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马克思主义 思潮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47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