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地球简史课件.ppt
《行星地球简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星地球简史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球科学前沿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地球科学精英班,2014年2月,主讲教师:薛翊国,第三章 行星地球简史,一 太阳系的起源 二 地球的形成 三 地质年代,主要内容,太阳系内的天体在物质组成、结构、起源和演化历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类比性,地球的形成和发展与太阳系、银河系甚至宇宙星体都有密切的联系。 地球的起源涉及到宇宙与太阳系的形成演化。,一 太阳系的起源,1.1、宇宙起源 20世纪,有两种“宇宙模型”比较有影响。一是稳态理论,二是大爆炸理论。20世纪20年代后期,爱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发现了“红移现象”,说明宇宙正在膨胀;
2、60年代中期,阿尔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两个发现给大爆炸理论以有力的支持。现在,大爆炸理论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1.1 宇宙起源,1.1.1 稳态理论 若干世纪以来,很多科学家认为宇宙除去一些细微部分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Thomas Gold,Herman Bondi及Fred Hoyle于40年代后期提出,物质正以恰当的速度不断创生着,这一创生速度刚好与因膨胀而使物质变稀的效果相平衡,从而使宇宙中的物质密度维持不变。宇宙在任何时候,平均来说始终保持相同的状态。,1.1 宇宙起源,1.1.2 宇宙大爆炸
3、宇宙始于大爆炸的证据:20世纪初天文学家斯里非尔(V. M. Slipher)在观察银河系外的大星云(仙女座)时,据光谱资料分析研究,推断河外星云(系)具有高速退行的运动规律,即离地球行星越来越远。继而,哈勃在1929年据观测的资料也提出了河外星系运行的速度和它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即“红移现象”。这些事实支持了周围的星系正以高速四散离开,即宇宙正在膨胀。宇宙膨胀是发生在星际团之间的无垠空间。膨胀的原因大爆炸(Big Bang)。,1.1 宇宙起源,“红移现象”:发光星体接近观察者时,见到的星光谱线向频率高的蓝光谱线移动,称为蓝移;当星体远离观察者时,见到的星光谱线向频率低的红光谱线移动,称为红
4、移。大爆炸: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G.E.Lemwtre)和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1927年)。最初宇宙的全部物质是集中“原始原子”里,它异常紧密、温度极高(1032 K)。 由于温度极高,基本离子间不能保持永久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发生大爆炸,原始原子迅速膨胀,在逐渐降温的过程中渐次演变成今天的宇宙(15Ga(10亿年)(星云、星系等)。在高温下为基本粒子的物质,随着温度的降低,聚合成各类原子。首先电子和质子合成氢原子,再合成氦(He)其它元素从轻到重依次合成。太阳系是大爆炸10Ga后才产生的。,1.1 宇宙起源,宇宙大爆炸,陨石坑的形成过程图解,1. 2 陨击作用,1. 2 陨击作用,月球
5、表面的陨石坑在大的陨石坑中发育小的陨石坑,说明受到多次陨石撞击,美国亚利桑那州的Winslow陨石坑,1. 2 陨击作用,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1)太阳恒星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质量的33.3万倍,密度却只有地球密度的1/4。太阳表面温度6000,呈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太阳能来源于太阳中心的热核反应。,3、太阳系的起源,(2)行星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其特点: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 度大,自转慢,卫星少。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 星。其特点: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 大,密度小,自转快,
6、卫星多,多具星 环。冥王星具类地行星的某些特征。,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太阳系主要天体的特征,类地行星的表层物质大多由火山岩组成,化学成分为硅酸盐为主。 有的行星表面有碎屑物覆盖。水星表面覆盖有一层与月球表土层相似的浮土。金星表面有一层厚度不到1m的覆盖物。 木星的表层物质较为特殊,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火星表面的峡谷,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延伸长约 5000km,火星表面的“运河网”被认为是过去某个时期流水(或液体)作用的结果,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火星上最大的火
7、山也可能是太阳系最大的火山,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类木行星和类地行星的内部构造示意图,木星和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类地行星,类 木 行 星,(3)卫星卫星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迄今为止,已发现火星有卫星2个,木星有6个,土星有23个,天王星有5个,海王星有2个,冥王星有1个。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的直径大致是地球的3/11,质量约为地球的1/80。月球上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大气,基本处于真空状态。,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月球表面景观,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
8、质概况,地球与月球内部构造比较月球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类似,具有月壳、月幔和月核,但月核无内核与外核之分。,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4)小天体太阳系的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陨星等。,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数以千计的石质天体,最大直径1003km。彗星:一种质量较小、形态特异的天体,彗核、彗发和彗尾组成,成分主要是碳、氢 、氧组成的挥发分,含有镁、铁、硅酸盐岩石碎片和尘埃。流星:原来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受地球引力影响改变了轨道,穿过地球大气时因燃烧而发光的天体。流星没有烧完剩余的部分掉到地面就成为陨石。,3、太阳系
9、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彗星的结构 为了显示彗核的细节,彗核被放大了数千倍,3、太阳系的起源,3. 1 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太阳系及地球起源的基本问题关于太阳系和地球起源的理论都应该对太阳系的下述特征给予合理的解释。(1)所有行星公转的运行轨道都接近圆形,并且几乎位于同一轨道平面上(共面性),各轨道平面与太阳赤道面交角均小于7,只有冥王星轨道面交角大些(179)。(2)几乎全部行星都以同一方向绕日运行,而且还各自以同一方向绕轴自转(同向性),大部分卫星也是作同方向旋转,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及部分卫星呈反向旋转或呈大角度斜向旋转。(3)各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具有近似于几何级数递增的规律。
10、,3、太阳系的起源,3. 2 太阳系及地球起源的基本问题,(4)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可是角动量(C=mr2)只占太阳系角动量的1%,其99%的角动量分配在行星、卫星、彗星和小行星中。(5)类地行星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类木行星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6)太阳系内其它天体上已知的元素在地球上都存在,即太阳系具有组成物质的统一性。行星的内部结构一般均可分为星壳、星幔和星核3个圈层,即内部结构具有相似性。(7)根据月球、地球和陨石样品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得出了46亿年的相近年龄,推测它可能代表了行星的形成年
11、龄,即太阳系行星的形成年龄具有一致性。,3、太阳系的起源,3. 2 太阳系及地球起源的基本问题,太阳系形成至今至少有46亿年,然而,太阳系的成因尚属探讨中的问题。太阳系由何而来?至今已有五十多种不同的学说或假设,但就其实质而言,大致可归结为两大阵营灾变说和星云说。灾变说的实质是认为太阳系是在一次突然巨大的剧变中产生的,太阳先于行星和卫星形成;星云说则主张整个太阳系包括太阳都是由同一块星云物质凝聚而成的。从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看来,星云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占据了主导地位。,3、太阳系的起源,3. 3 太阳系及地球起源,a、灾变说 最早的灾变说是法国动物学家布丰(George Louis Lecle
12、rc de Buffon)在1745年提出的。他认为太阳形成后,曾经有一个彗星“掠碰”(擦边而过)到它,同时碰出了不少物质。这些物质一部分落回太阳,一部分脱离太阳的引力飞走了,还有一部分则绕太阳旋转起来,后来形成了行星。金斯(1916)认为,当另一颗恒星接近太阳时,在太阳表面产生了很大的潮。正面的潮很大,物质被经过的恒星拉出来,形成一个长条。在这一恒星离开太阳时,长条内形成了所有的行星。长条的中部较粗,两头较细,所以,由中部物质形成的木星、土星较大。,3、太阳系的起源,3. 3 太阳系及地球起源,b、星云说-康德(I.Kant)的星云说(微粒假说) 1755年在他的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到:宇宙中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星 地球 简史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4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