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茶艺与茶道课件.ppt
《第八章 茶艺与茶道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茶艺与茶道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茶道 与 茶艺,一 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二 茶道的基本含义,三 什么是茶艺,四 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儒教:孔孟 伦理的教育(非宗教) 人与人的关系,佛教:释迦牟尼佛 智慧的教育 人与心的关系,道教:老庄 因果的教育 人与自然的关系,儒释道本为一体,都包含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智慧的教育。,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中国社会五千年来能实现大一统的长治久安局面,究其原因是就是中国人懂得教育。通过儒释道三教,主要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教育的效果是人心向善、社会安
2、定。,儒、释、道本为一体,都包含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智慧的教育。,一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思想贯穿茶文化,一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伦理)。,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 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自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治国方针。,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直被帝王定为国家考试的内容,直至清朝
3、末期。,第一节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汉书艺文志:儒家思想“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第一节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孟为儒家的典型代表人物,尤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学习态度: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孔子一生所学、所教、所传的都是古圣 先贤的,自己并没有创作。,后人对孔子的评价:大成至圣先师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思想:仁、礼、中庸,仁:人的本性(性本善) 善是圆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
4、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伦理规范 五伦、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中庸:行事原则 内怀其仁,外依其礼,做人处事,执中而用,力求其正,既不可不够,也不可过分。,(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思想:仁、礼、中庸,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孔子,可在土豆网收看或从以下链接收看 :幸福人生讲座网:http:/,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 。,第一节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二)儒家思想贯穿茶文化,唐末刘贞亮的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祛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
5、,以茶可雅志。,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敬而已矣! 自卑而尊人,第一节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二)儒家思想贯穿茶文化,1 各种茶礼折射儒家的仁爱思想 贡茶、 赐茶、赠茶、敬茶、 茶宴(茶会)、下茶与婚姻、祭祀用茶,2 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中庸之道或“中和”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第一节 茶文化与儒教(儒家思想),(二)儒家思想贯穿茶文化,儒家茶文化注重人格思想,所谓高雅、
6、淡洁、雅志、廉俭等等,都是儒家茶人将中庸、和谐引入茶文化的前提准备。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实现中庸之道,高度的个人修养才能导致社会的完美和谐。儒家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虽然能给人一定的刺激,令人兴奋,但它对人总体的效果则是亲而不乱,嗜而敬之。茗饮最终能使人心静,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冷静地面对现实,这是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儒家便以茶的这种亲和力做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手段。通过饮茶,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空间,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一种尊卑有序、上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环境。,二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一)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
7、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尤以老子的道德经举世闻名。,无为而又无所不为:心里放下得失分别,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根本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一)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的思想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有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即自张陵创“五斗米教”而逐渐发展为道教。如何长生不老,羽化成仙曾是某些道教徒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真正的道教依然是因果、伦理、道德等的教育,不带功利主义及迷信色彩。,道家的基础经典(笃行之经):太上感应篇,二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二)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道法自然”
8、。 “天地生物,各遂其理” 。茶是契合自然之物,茶道是 “自然”大道的一部分。,中国茶道强调 “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和精神三个层面。,二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二)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物质方面:茶是 “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生产出好茶。,行为方面: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都要以自然为美,以朴素为美.,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静、怡然、寂寞、无为,仿佛与宇宙相融合,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一)佛教简介,(二)茶的物质功能与佛教结合阶段
9、,(三)茶与佛教的精神结合阶段茶禅一味,(四)佛教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一)佛教简介,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佛陀、本师),佛教:佛陀的教育(正宗或传统)释迦牟尼佛:多元文化社会义务教育工作者, 教学49年 大藏经:揭示宇宙人生真相,公元67年从印度传入中国,是中国的帝王派特使迎请到中国来的。寺:皇帝直接管辖机构,从事译经、讲经的 教学场所。,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一)佛教简介,目前佛教的另外几种形态(非正宗) 学术佛教 宗教佛教 旅游佛教 企业佛教 邪教(一定要回避),佛教:佛陀的教育(正宗或传统),真正的佛教:诸恶不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的 教育
10、) 佛教徒的行持:不作国贼 不谤国主 不漏国税 不犯国制,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一)佛教简介,学习佛教要从经典下手:十善业道经是笃 行之经,正确认识佛教要从认识释迦牟尼佛开始:,释迦方志释迦谱 净空法师:认识佛教,正确认识佛教徒(高僧大德): 鉴真东渡玄奘之路 百年虚云,真正的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揭示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任何迷信。,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二)茶的物质功能与佛教结合阶段,“茶寮”、“茶堂”、“斗茶”、“茶鼓”、“茶头”、“施茶僧”、“茶宴”、“茶礼”等等各种茶文化的名词出现在佛门里面,由此可见茶与佛教渊源之深。,茶尤其与佛教十大宗之一的禅宗关系最为密切。茶的
11、药理特性与种种功效对禅宗的修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二)茶的物质功能与佛教结合阶段,茶的祛病强身、提神益思,驱困解乏,生津止渴的种种药性与功效,对坐禅引起的诸病有裨益作用。佛教僧人在长期的坐禅实践中总结出“茶具三德”的观念: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以及茶具不发(抑制情欲)之功。此外茶之所具祛火解毒、消食化积的效能和苦寒平和的性味,使饮者内心易生冲和之气,保持心态平衡,对于坐禅时的摄心入定,的确大有裨益。,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三)茶与佛教的精神结合阶段茶禅一味,茶禅一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两层含义:一是指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
12、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苦” 、“静”、 “凡” 、“放” 均有相通之处。禅宗将饮茶一事,为悟道的契机与妙传心印的载体,称“茶禅一味”。,“茶禅一味”的真义,即原本佛法平常,尽在日常茶饭间,“茶禅一味”之茶乃即禅即茶,即茶即禅,以茶喻禅时茶禅不二,乃至以任何一物喻禅时,物禅不二。所谓“闻声见色,无非是禅”,“低首举足,皆成佛道” 。又说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佛色,佛声者,禅也。,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三)茶与佛教的精神结合阶段茶禅一味,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三)茶与佛教的精神结合阶段茶禅一味,茶对禅宗是从去睡、养生,过渡到入静、除烦,从而再进入到“自悟”的超越境
13、界的。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三重境界,对禅宗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但却是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一项崭新的内容茶禅一味。,(四)佛教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 3. 促进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佛教徒的心量:“大道无疆,乾坤一体,区域虽殊,佛性不异。”,三 茶文化与佛教(佛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儒教:孔孟 伦理的教育(非宗教),基础经典:太上感应篇,佛
14、教:释迦牟尼佛 智慧的教育,基础经典:弟子规,道教:老庄 因果的教育,基础经典:十善业道经,儒释道本为一体,都包含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智慧的教育。,混元三教九流图赞,当中一个人像,从正面看是释迦牟尼佛,从左面看是孔子,从右面看是老子,把三个人合成一个。手上拿著一张纸,纸上画的是什么?九流,九流是学派。也就是说,这三家是教育,所以儒释道叫三教,它不是宗教,是教育,三个教学的学派,跟社会上的九流(即今天讲的专家学者),是一体,建立起中国传统文化。,少林寺的一块碑(唐朝),三教九流是一家,三教:儒(儒教) 佛(佛教) 道(即道教)九流: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
15、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汉朝时并不含有贬义。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异端”并列后,加之某些佛教徒、道教徒迷信日盛,后人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 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各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雍正皇帝上谕节要,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于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谕。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行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
16、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谕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特谕。,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从扎好做人的根基开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学习中国传
17、统文化的网站,大方广: http:/,深圳弟子规文化教育公益网: http:/,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幸福人生讲座网:http:/,弟子规的重要性,澳大利亚 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 荣誉博士 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净空教授,儒所讲的大道就在童子所学的弟子规里。我告诉学生: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能做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落实,一生都不能违背,从我们开始学到老死都不违背,都遵守,就真的学成了!这是圣学的骨干,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一切经论是房屋里面的装饰陈设啊!弟子规是结构的架子,非常重要,要真正相信,理解,肯做,不能只做表面。
18、,中国自古留传下来的家教、家规一类著述很多,约300年前李毓秀夫子编辑的弟子规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之作。从表面上看,其用字简单(仅1080字),但处处含有深意,包含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生活方方面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实为经营幸福人生的一把金钥匙。且听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如何以平常事例阐释人生真谛,以智者语言激发灵性思辨,指点幸福人生立身行事的具体做法。我们常常诵读弟子规,结合蔡老师的讲解及社会各阶层人士落实弟子规后的喜悦 ,深刻领会做人的根本。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为人的德性,力行于日常生活、学习中。历事炼心,持之以恒。让我们一起沐浴圣贤教诲的光芒雨露,创造光明灿烂、幸福美好的
19、人生。,与 各 位 同 学 共 勉,第二节 茶道的基本含义,早在我国唐代就有茶道这个词语,例如封氏闻见录中载: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也明确指出: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等。,一.日本学者对茶道的解释,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章 茶艺与茶道课件 第八 茶艺 茶道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46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