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聚合方法要点课件.ppt
《第五章 聚合方法要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聚合方法要点课件.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五章 聚合方法,2,聚合反应器:流动特性、传热介质、反应器构型,聚合机理和动力学,连锁:自由基、阴、阳离子、配位逐步:缩聚等,聚合过程,实施方法:本体、溶液、悬浮、乳液相态变化:分散性质、是否沉淀、是否存在界面等,操作方式:间歇、连续、半连续聚合,反应工程考虑的三个层次:,5.1 引言,3,聚合实施方法分类:,溶解性,沉淀聚合,非均相聚合,均相聚合,聚合物单体互溶,聚合物单体部分溶,聚合物单体不溶,4,物料起始状态,乳液聚合,本体聚合,悬浮聚合,溶液聚合,5,间歇聚合 单体物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结束后一次出料。,连续聚合 单体等物料不断进料、连续出料的聚合。,单体分批或连续加入反应器,
2、其他组分一次加入。,半连续聚合,从工程角度考虑,6,如何选择聚合方法:自由基聚合,可用本体、溶液、悬浮、乳液法。离子聚合多选用溶液聚合。缩聚可选用溶液聚合、熔融聚合、界面缩聚。,7,本体聚合是单体本身在不加溶剂以及其它分散剂的条件下,由引发剂或直接由光热等作用下引发的聚合反应。,基本组分:单体: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单体;引发剂:一般为油溶性。,5.2 本体聚合,聚合场所:本体内,优点:无杂质,产品纯度高,聚合设备简单。缺点:体系粘度大,聚合热不易扩散,反应难以控制,易局部过热,造成产品发黄。自动加速作用大,严重时可导致暴聚。,8,聚合的关键问题:散热解决办法:分段聚合,(i) 预聚合:在较低温
3、度下预聚合,转化率控制在1035%,体系粘度较低,散热较容易;(ii) 后聚合:更换聚合设备,分步提高聚合温度,使单体转化率90%。,9,(ii)非均相聚合(沉淀聚合): 聚合产物不溶于单体,如乙烯、氯乙烯等,在聚合过程中聚合产物不断从聚合体系中析出,产品多为白色不透明颗粒。,(i)均相聚合:聚合产物可溶于单体,如苯乙烯、MMA等;,本体聚合根据聚合产物是否溶于单体可分为两类:,10,典型的本体聚合:,乙烯高压连续气相本体聚合。,氯乙烯的间歇本体沉淀聚合,,苯乙烯的连续本体聚合,,MMA的间歇本体聚合,,11,图 苯乙烯连续本体聚合反应装置示意图,苯乙烯的连续本体聚合,预聚t: 8090C:
4、30%35%聚合逐渐升温C: 99%,12,MMA的间歇本体聚合,(1)预聚合,t: 9095C: 10%20%,(2)聚合,t: 4050C: 90%,(3)高温后处理,13,氯乙烯的间歇本体沉淀聚合,预聚合:小部分VC, 限量高活性引发剂t: 5070C: 7%11%(死端聚合)得到疏松颗粒骨架,聚合:预聚物、另一部分引发剂和更多单体C: 70%90%,14,溶液聚合是将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中,在溶液状态下进行的聚合反应。,基本组分:单体、引发剂、溶剂聚合场所:在溶液内,5.3 溶液聚合,生成的聚合物溶于溶剂的叫均相溶液聚合;聚合产物不溶于溶剂的叫非均相溶液聚合。,优点:(i)聚合热易
5、扩散,可避免局部过热;(ii)体系粘度低,自动加速作用不明显;反应物料易输送;(iii)可以以溶液方式直接成品。,15,缺点:(i)单体被溶剂稀释,聚合速率慢,产物分子量较低;(ii)消耗溶剂,溶剂的回收处理,设备利用率低,导致成本增加;(iii)溶剂很难完全除去;(iv)存在溶剂链转移反应,因此必须选择链转移常数小的溶剂,否则链转移反应会限制聚合产物的分子量;(v)溶剂的使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16,溶剂的选择(溶液聚合的关键):(1)自由基溶液聚合:a 溶剂对聚合活性的影响:溶剂对引发剂的诱导分解,链自由基对溶剂的链转移都会影响聚合速率和分子量。CS:水为零,苯较小,卤代烃较大。b 溶剂对
6、凝胶效应:良溶剂(均相聚合)有可能消除凝胶效应,不良溶剂(非均相聚合)使凝胶效应显著,分子量增大。,链转移作用和凝胶效应可能会同时发生,在选用溶剂时要综合考虑。,17,(2)离子及配位聚合的溶剂选择离子型和配位聚合引发剂易被水、醇、氧、二氧化碳等含氧化物破坏,因此不能用水作介质,只能选用有机溶剂。首先应考虑其溶剂化能力,这对RP、 、聚合物的微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再考虑溶剂的链转移能力等。,18,典型聚合:(1)自由基溶液聚合: 丙烯腈连续溶液聚合 醋酸乙烯酯溶液聚合 丙烯酸酯类溶液共聚合(2)离子型溶液聚合: 聚乙烯、聚丙烯、顺丁橡胶、异戊橡胶等,(3)超临界CO2中的溶液聚合,19,
7、丙烯腈连续溶液聚合,丙烯腈纤维,丙烯腈90%-92%,第二单体(MMA)7%-10%,第三单体(含有酸性或碱性基团)1%,聚合工艺,连续均相溶液聚合,连续沉淀聚合,PAN溶解于溶剂中,聚合物溶液直接用于纺丝,水为介质,沉淀出的聚合物经后处理后,再用配成溶液纺丝,20,溶液法(均相体系)-中压聚乙烯、聚丁二烯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乙丙橡胶等常用溶液法“沉淀(淤浆)法”(聚合物不溶于溶剂而成淤浆)-低压聚乙烯、聚丙烯、丁基橡胶等常用淤浆法。,离子型溶液聚合工艺,21,超临界CO2中的溶液聚合,临界温度31.1;临界压力73.8bar,自由基聚合,均相溶液聚合,非均相沉淀分散聚合,溶剂具有易脱除、无
8、毒、阻燃的优点,分子量高,还适用于部分阳离子聚合、开环聚合、缩聚。,22,悬浮聚合是单体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在水中的聚合方法。,5.4.1 概述,基本组分,单体(不溶或微溶于水),水,油溶性引发剂(只溶于单体),分散剂,5.4 悬浮聚合,23,悬浮聚合分类,均相,非均相,珠状悬浮聚合(如St、MMA),沉淀聚合或粉状(悬浮)聚合(如VC),聚合场所:单体液滴内,聚合机理:一个小液滴相当于本体聚合的一个单元。,24,优点: (1)体系粘度低,产品分子量及其分布稳定;(2)产物分子量比溶液聚合高,杂质比乳液聚合少;(3)后处理工序简单。,缺点:(1)存在自动加速作用;(2)必须使用分散剂,且在聚合完
9、成后,很难从聚合产物中除去,会影响聚合产物的性能(如外观、老化性能等);(3)聚合产物颗粒会包藏少量单体,不易彻底清除,影响聚合物性能。,25,5.4.2 液-液分散和成粒过程,搅拌,搅拌,不稳定的分散状态,粘合,界面张力作用,停止搅拌,粘合,分散剂,分散,剪切力作用,稳定状态,聚合危险时期:C=15%30%,在悬浮聚合过程不溶于水的单体依靠强力搅拌的剪切力作用形成小液滴分散于水中,单体液滴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使液滴呈圆珠状,但它们相互碰撞又可以重新凝聚,即分散和凝聚是一个可逆过程。为了阻止单体液珠在碰撞时不再凝聚,必须加入分散剂,分散剂在单体液珠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或吸附在单体液珠表面,在单体液
10、珠碰撞时,起隔离作用,从而阻止或延缓单体液珠的凝聚。,悬浮聚合产物的颗粒尺寸大小与搅拌速度、分散剂用量成反比。,由于悬浮聚合过程中存在分散-凝聚的动态平衡,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一般当单体转化率达25%左右时,由于液珠的粘性开始显著增加,使液珠相互粘结凝聚的倾向增强,易凝聚成块,在工业生产上常称这一时期为“危险期”,这时特别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搅拌。由于悬浮聚合在液珠粘性增大后易凝聚成块而导致反应失败,因此,该方法不适于制备粘性较大的高分子,如橡胶等。,注意:,28,分散剂定义:起分散作用,使液滴稳定的物质。是一类能将油溶性单体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悬浮液的物质。,分散剂类型:(i)水溶性的高分子:如聚
11、乙烯醇、明胶、羟基纤维素等;(ii) 难溶于水的无机物:如碳酸钙、滑石粉、硅藻土等。,5.4.3 分散剂和分散作用,29,(i)水溶性的高分子: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保护膜。(ii) 难溶于水的无机物:包围液滴,起机械隔离作用。,分散剂作用原理:,水溶性高分子,难溶于水的无机物,30,31,搅拌强度; 分散剂种类和浓度; 水与单体比例(水油比); 聚合温度; 引发剂种类和用量。,5.4.4 影响颗粒大小和形态的因素,32,5.4.5 氯乙烯悬浮聚合,基本组分:,VC、水、油溶性引发剂、分散剂,引发剂,高活性,高活性和低活性复配,分散剂,表面张力较大(如明胶),形成紧密型树脂,表面张力较小(如部分
12、水解的PVA),形成疏松型树脂,33,聚合过程:,水、分散剂、助剂、引发剂,加入聚合釜,抽真空和冲氮排氧,加VC,升温、聚合一段时间,降压0.10.2MPa,聚合物(C为80%85%),34,5.4.6 其它悬浮聚合,微悬浮聚合:向悬浮聚合体系中加入乳化剂难溶助剂复合物,可以使单体液滴分散成稳定的微米级的微液滴,在微液滴内的聚合机理和悬浮聚合相同。可以得到粒径为0.51.5m的产品,而普通悬浮聚合物的粒度为502000 m。,反相悬浮聚合:把水溶性的单体分散于有机溶剂中由水溶性引发剂引发的聚合反应。,35,1. 本体聚合是单体本身在不加溶剂以及其它分散剂的条件下,由引发剂或直接由光热等作用下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章 聚合方法要点课件 第五 聚合 方法 要点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4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