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细则版)课件.ppt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细则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细则版)课件.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培训课件 (细则版)铁三院:苏文东,2011年2月,一、总则,为指导客运专线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设计单位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初始值的过程控制。,一、总则,一
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客运专线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一、总则,二、技术依据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3、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参考执行);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5、铁道部和客运专线公司的其他相关规定,二、组织管理,一、机构1、建设单位:由公司分管领导任组长,公司工程部分管副部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工程、安质、物资部门及各指挥部专业工程师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程部,分管副部长任办公室主任。2
3、、设计单位:由项目总体任组长,成员由路基、桥梁、隧道、测量设计专业负责人组成;3、施工单位:指挥部总工任组长,成员由指挥部专职工程师、各项目部总工组成;项目部成立测量队,设专职测量队长;4、 监理单位:由副总监任组长,成员由各监理组组长组成;监理站要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分别负责平行观测和施工观测的监督;5 、评估单位:由评估单位领导任组长,技术专家任总评估师。,二、组织管理,二、职责分工 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一)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并对过程进行监督
4、检查。1建设单位负责全线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2各指挥部负责各自管段内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的组织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3必要时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二、组织管理,(二)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总指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1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2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3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
5、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4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工作。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工作。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二、组织管理,(三)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全部监理,并派专业人员进行平行观测,对监理工作和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1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见附表1)。2派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和平行观测,并将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的重点。其中:(1)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
6、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2)平行观测方法要求: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3)做好旁站记录并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3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工作。4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二、组织管理,(四)设计单位 设计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有关设计资料的准确性负责,并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指导。1提交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沉降变形计算报告等设计资料。2对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3根据沉降变形观测结果,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设计预测的结果提交指挥部
7、及评估单位。4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5参与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的指导工作。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意见。,二、组织管理,(五)咨询单位1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2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咨询和指导。,二、组织管理,(六)评估单位1编制分析、评估计算机软件;2建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并负责对施工单位数据库录入工作的培训与指导;3对线下工程各阶段沉降变形观测及时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二、组织管理,二、工作程序(一)施工单位1、根据实施细则,按单位(单项)
8、工程编制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及实施方案,报监理单位批准后实施;2、经监理按附表1核查同意后,根据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按照设计文件要求,选派专业队伍和人员进行设备布设和观测;3、严格按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和记录,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每次的观测记录必须经监理专业人员进行签认;4、根据施工进度按照本细则的相关要求编制评估计划;5、及时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检核,确保测量成果准确可靠;6、每个单位(单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5天内提交评估申请(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经监理签认后,报公司各区段指挥部,由各区段指挥部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二、组织管理,(二)监理单位
9、1、按附表1要求,核查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2、派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进行旁站和平行观测,并将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的重点;3、对施工单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审核;4、每个单位(单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督促施工单位在5天内提交观测报告,并进行审核签认。,二、组织管理,(三)设计单位1、单位(单项)工程开工前14天,应提交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沉降变形计算报告(路基、桥梁专业)等设计资料;开工前7天,按照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对施工和监理单位进行技术交底;2、观测过程中,现场配合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有关记录进行签认。根据变形观测结果,对设计
10、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修正后的结果提交公司;3、收到沉降变形观测报告后,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具体意见,在评估之前报公司。,二、组织管理,(四)咨询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进行咨询。,二、组织管理,(五)评估单位1、对满足评估基本条件的工程进行评估;2、每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后5天内,向公司工程部提交正式评估报告,明确沉降变形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值和要求,是否可以进行轨道施工,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二、组织管理,(六)建设单位1各指挥部(1)督促各单位按各自职责和分工做好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协调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相关问题,如有重
11、要问题要及时向公司报告。(2)收到施工单位评估申请后,及时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并报公司工程部备案。(3)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开展情况及数据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单位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2公司 督促各单位按各自职责和分工做好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二、组织管理,三、工作流程,二、组织管理,二、组织管理,三、通用要求,客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
12、和加密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三、通用要求,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三、通用要求,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三、通用要求,(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
13、强制归心装置。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
14、殊测量设计。,三、通用要求,2水平位移监测网(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三、通用要求,(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三、通用要求,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
15、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3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置。,三、通用要求,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
16、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三、通用要求,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2水准仪使用DS05或DS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
17、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 m(光学),1.5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3.0m(光学),6.0 m(电子);视线高度0.3m(光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
18、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 或DS1级仪器,读记至0.05mm或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三、通用要求,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
19、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三、通用要求,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
20、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9对于宽度较宽的河、湖水中的沉降测量,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跨河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三、通用要求,六沉降变形监测平行检测工作 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施工单位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还要专业队伍全过程对沉降变形进行平行观测,平行观测的数量,一般地段应不少于其沉降变形监测工作总量10%,对于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等区段,平行观测的数量不应少
21、于20%,以确保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工作质量满足无砟轨道评估技术要求。,四、专业要求,一、路基工程(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c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2c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cm。 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四、专业要求,2
2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轨道结构的安全。(2)路基上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四、专业要求,3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1)沉降观测内容1)、路基
23、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过渡段沉降观测4)、路基稳定性观测,四、专业要求,(2)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四、专业要求,(一)、路基沉降监测剖面布置说明:1、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沉降监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
24、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5m处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两侧过渡段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沉降观测断面具体里程详见路基工点设计图。,四、专业要求,2、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1)路堤均采用堆载预压,路堤地段采用、型监测断面;桥头及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布置型监测断面,一般地段每间隔3个型监测断面设置一处III型监测断面。,四、专业要求,四、专业要求,四、专业要求,四、专业要求,四、专业要求,四、专业要求,四、专业要求,(2)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2个,基床表
25、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沉降板底板埋设于路基基底,基底铺设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沉降板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3)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2个,埋设方法同型监测断面;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 (4)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剖面管。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2个,布置于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横剖面管埋设于路堤基底垫层顶面处。,四、专业要求,3、路堑地段基底为土质地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 沉降 变形 观测 评估 方案 细则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45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