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功率放大电路课件.ppt
《第五章 功率放大电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功率放大电路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功率放大电路,5.1 功率放大电路概述,5.2 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5.3 集成功率放大器,*5.4 功率管的安全使用,教学目标,1、了解功放电路特点、分类、对功放电路要求。熟悉低频功放电路主要技术指标。,2、熟悉OCL、OTL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估算方法。,3、掌握交越失真产生原因、消除交越失真方法。,4、掌握复合管组成原则。,教学目标,5、熟悉常用集成功率放大器(LA4102、LM386、TDA2030等)引脚功能,了解其主要技术指标。熟悉集成功放应用电路组成、外接元器件作用,会估算闭环增益。,6、选学BTL电路原理及其由集成功放构成的应用电路。,7、选学功放管二次击
2、穿和热致击穿现象及其保护措施,功放管等功率器件散热计算及散热片的选择。,5.1 功率放大电路概述,能够向负载提供足够信号功率的放大电路称为功率放大电路(Power amplifier),简称功放。,5.1.1 功率放大电路特点和要求,一、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从能量控制的观点来看,功率放大电路与电压放大电路都属于能量转换电路,均将电源的直流功率转换成被放大信号的交流功率。两种电路的比较如下表所示:,二、对功率放大电路的要求,1、应有足够大的输出功率。2、效率要尽可能的高。3、非线性失真要小。4、功率管要采取散热等保护措施。,5.1.2 功率放大电路的分类,图.1.1 各类功率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3、及其波形(a)工作点位置 (b)甲类波形 (c)甲乙类波形(d)乙类波形,1、按静态工作点分类:,2、按信号频率分类,(1)低频 本章讨论(2)高频 高频电路中讨论,5.1.3 低频功率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Iom表示输出电流振幅,Uom表示输出电压振幅。,1最大输出功率Pom,输出功率Po等于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有效值乘积,即,最大输出功率Pom是在电路参数确定的情况下,负载上可能获得的最大交流功率。,2效率,就是负载上得到的有用信号功率Po与电源供给的直流功率PV之比,即,3非线性失真系数THD,式中,Im1、Im2、Im3和Um1、Um2、Um3分别表示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中的基波分量和
4、各次谐波分量的振幅。,THD用来衡量非线性失真的程度,即:,5.2 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功率放大器早期采用变压器耦合输出,可实现阻抗匹配,但体积大、传输损耗大,在实际中已使用不多。 目前大量应用的是无变压器的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按电源供给的不同,分为双电源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和单电源互补对称功放电路。,5.2.1 OCL电路,一、基本电路及其工作原理,双电源互补对称电路又称无输出电容的功放电路,简称OCL电路,其原理电路如图5.2.1 (a)所示。图中V1、V2为导电类型互补(NPN、 PNP)且性能参数完全相同的功放管。两管均接成射极输出电路以增强带负载能力。,图5.2.1 OCL基
5、本原理电路a)基本原理电路 b)输入信号波形 c)输出信号波形,1、静态分析,静态时两管零偏而截止, 故静态电流为零,又由于两管特性对称,故两管输出端的静态电压为零。,2、动态工作情况,电路输入如图5.2.1(b)所示的正弦信号。(1)在ui正半周期间, V1发射结正偏而导通,V2发射结反偏而截止。(2)在ui负半周期间,V1发射结反偏截止,V2发射结正偏导通。 V1、V2两管分别在正、负半周轮流工作,使负载RL获得一个完整的正弦波信号电压,如图5.2.1(c)所示。,*二、图解分析,该电路负载线方程式为uCE=VCCiCRL,设管子的ICEO0,则静态电流IC1IC20。则UCEQ=VCC。
6、属于乙类功放电路。由此可作出如图5.2.2所示斜率为1/RL的负载线。 为便于分析,将V2管的特性曲线倒置于V1管特性曲线的右下方,且使Q点位置对齐。图中显示了两管信号电流iC1和iC2波形及合成后的uce波形。 从图中可以看出,任意一个半周期内,每个管子c、e两端信号电压为|uCE|VCC|uo|,而输出电压uouceioRLicRL。 在一般情况下,UomUcem,IomIcm,其大小随输入信号幅度而变,最大输出电压幅度为Uom(max)VCCUCE(sat)VCC。,图5.2.2 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三、电路性能参数计算,当输入信号足够大时,Ucem=VCCUCE(sat
7、)VCC,则,1最大输出功率Pom,由图可见,IomIcm,UomUcem,得,2直流电源供给功率PV,根据富氏级数分解,周期性半波电流的平均值IavIcm / ,因此正负电源供给的直流功率,3管耗PC,(2)输出最大功率时的管耗Pc1(UcemVcc) Pc1(Ucem)0.137Pom。 (3)最大管耗当 Ucem= 时出现最大管耗,且为Pcm10.2Pom。,(1)平均管耗,由于V1、V2各导通半个周期,且两管对称,故两管的管耗相同,每只管子的平均管耗为,4效率,当电路输出最大功率时,UcemVCC,,四、功放管的选择,功放管的极限参数有PCM、ICM、U(BR)CEO,应满足下列条件,
8、1、功放管集电极的最大允许功耗,2、功放管的最大耐压U(BR)CEO,当一只管子饱和导通时,另一只管子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为2VCC。故,3、功放管的最大集电极电流,4、选择示例,例5.2.1 OCL电路的VCC Vcc20V,负载RL8,功放管如何选择?,解:(1)最大输出功率,(2),(3),五、交越失真与OCL实用电路,图 5.2.3 交越失真波形,1交越失真,乙类放大电路静态IC为零,效率高。但只有当信号电压大于导通电压时,管子才能导通。因此,当信号电压小于导通电压时,就没有电压输出。因此,信号在过零点附近,其波形会出现失真,称为交越失真,如图5.2.3所示。,2交越失真消除,图5.2.
9、4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电路,为了消除交越失真,应为两功放管提供一定的偏置,一般采用如图5.2.4所示电路。其中,V3组成电压放大级,Rc为其集电极负载电阻, VD1、VD2正偏导通,和RP一起为V1、V2提供偏压,使V1、V2在静态时处于微导通状态,即处于甲乙类工作状态。此外,VD1、VD2还有温度补偿作用,使V1 、V2管的静态电流基本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3电路装配注意事项,在图5.2.4的电路中,若RP、 VD1、VD2中任一元件虚焊,则从+VCC经Rc,V1管发射结、V2管发射结、V3集电极-发射极、Re到Vcc形成一个通路,有较大的基极电流IB1和IB2流过,从而导致V1、 V2管
10、因功耗过大而损坏。故常在输出回路中串接熔断器以保护功放管和负载。,例.5.2.2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如图5.2.4所示,VCC12V,RL35,两个管子的UCE(sat)2V,试求(1)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2)电源供给的功率;(3)最大输出功率时的效率。,解:,5.2.2 OTL电路,图5.2.5 OTL电路,1、OCL电路线路简单、效率高,但要采用双电源供电,给使用和维修带来不便。 2、采用单电源供电的互补对称电路,称为无输出变压器(Output transformerless)的功放电路,简称OTL电路,如图5.2.5所示。其特点是在输出端负载支路中串接了一个大容量电容C2。,一、
11、电路组成原理,1电路组成,V3组成电压放大级,Rc1为其集电极负载,V3的偏置由输出A点电压通过RP和R1提供,组成电压并联直流负反馈组态,稳定静态工作点。VD1、VD2为二极管偏置电路,为V1、V2提供偏置电压。V1、V2组成互补对称电路。,2 C2的作用,C2容量很大,满足RLC2T(信号周期),有信号输入时,电容两端电压基本不变,可视为一恒定值VCC/2。该电路就是利用大电容的储能作用,来充当另一组电源Vcc。此外,C2还有隔直作用。,3工作原理,该电路工作原理与OCL电路相似。(1)当ui0,V1正偏导通,V2反偏截止。经V1放大后的电流经C2送给负载RL,且对C2充电,RL上获得正半
12、周电压。(2) 当ui0,V1反偏截止,V2正偏导通,C2放电,经V2放大的电流由该管集电极经RL和C2流回发射极,负载RL上获得负半周电压。(3)输出电压uo的最大幅值约为VCC/2。,二、电路性能参数计算,OTL电路与OCL电路相比,每个管子实际工作电源电压不是VCC,而是VCC/2,故计算OTL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时,将OCL电路计算公式中的参数VCC全部改为VCC/2即可。,5.2.3 采用复合管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一、复合管,输出功率较大的电路,应采用较大功率的功率管。但大功率管的电流放大系数往往较小,且选用特性一致的互补管也比较困难。故在实际应用中,用复合管(Darlington
13、 connection)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复合管是指用两只或多只三极管按一定规律进行组合,等效成一只三极管,复合管又称达林顿管。复合管的组合方式如图5.2.6所示。,图5.2.6 复合管的组合方式(a)NPN管 (b)PNP管 (c)PNP管 (d)NPN管,复合管具有如下特点:,(1)复合管的导电类型取决于前一只管子:即iB向管内流者等效为NPN管,如图5.2.6中的a、d所示。iB向管外流者等效为PNP管,如图5.2.6 b、c所示。,(2)复合管的电流放大系数12。,(3)组成复合管的各管各极电流应满足电流一致性原则,即串接点处电流方向一致,并接点处保证总电流为两管输出电流之和。,二、
14、采用复合管的OTL实用电路,图5.2.8 采用复合管组成的OTL电路,1电路组成,图5.2.8为采用复合管组成的OTL功率放大器,这种电路又称为准互补对称(Quasi complementary circuit)功率放大器。其中,V1组成激励级,它的基极偏压取自于中点电位VCC。RP1引入交直流电压并联负反馈。V2、V4复合成NPN管,V3、V5复合成PNP管。,2放大原理,当V1集电极输出正半周信号电压时,V2、V4导通,V3、V5截止,被放大的正半周信号电流经C送到负载RL上,形成正半周输出电压,同时,C上被充上VCC/2的电压。 当V1集电极输出负半周信号电压时,V2、V4截止,V3、V
15、5导通,此时,电源VCC不供电,由C放电提供V3、V5工作所需直流功率,在负载上形成负半周输出电压。它与正半周输出电压合成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形。,3自举电路原理及作用,电路中的C2、R9组成具有升压功能的“自举电路”(Bootstrapping circuit)。 不接C2时,信号越强,V2、V4导通越充分,K点电位上升越多,将使V2、V4的正偏压UBE减小,输出电流也减小,限制了输出功率的提高。 在电路中加入C2后,其两端被充上一定电压值。由于C2容量大,充放电时间常数大,其两端电压可视为基本不变。当正半周信号通过V2,V4使K点电位上升时,G点电位跟着升高,UG=UK+UC2,UG可高于VC
16、C,使V2、V4基极电位升高,保证了V2,V4的大电流输出,提高了输出功率。 R9为隔离电阻,防止输出信号经电容C2短路到地。 这种因C2的作用使G点电位随K点电位升高而上升的方式叫“自举”。具有自举功能的电路叫自举电路。,5.3 集成功率放大器,集成功率放大器是在集成运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部电路与集成运放相似。但是,由于其安全、高效、大功率和低失真的要求,使得它与集成运放又有很大的不同。电路内部多施加深度负反馈。,集成功率放大器广泛应用于收录机、电视机、开关功率电路、伺服放大电路中,输出功率由几百毫瓦到几十瓦。,除单片集成功放电路外,还有集成功率驱动器,它与外配的大功率管及少量阻容元件构
17、成大功率放大电路,有的集成电路本身包含两个功率放大器,称为双声道功放。,现以LA4102、LM 386、 TDA7050等单片集成音频功率放大器为例,介绍其主要参数和典型应用电路。,5.3.1 LA4102集成功率放大器及其应用,图5.3.1 LA4102封装外形与内部框图 (a)封装外形 (b)内部框图,一、LA4102及其主要参数,LA4102是一种应用很广的集成功放。它常被用于收录机、对讲机等小功率电路中。,1LA4102的引脚排列、功用和内部框图,LA4102引脚分布如图5.3.1a所示。它是带散热片的14脚双列直插式塑料封装,其引脚是从散热片顶部起按逆时针方向依次编号的。,各引脚功用
18、如下: 1输出端; 3接地; 4、5消振;6反相输入端;9同相输入端 ;10 、12 退耦滤波; 8公共射极电位 ; 13接自举电容; 14正电源; 2、7、11 空脚。,LA4102内部框图如图5.3.1b所示,主要包括以下部分:输入级为差动放大电路;激励级为高增益共射放大电路;输出级为复合管构成的准互补对称电路;偏置电路给各级提供稳定的偏置电流。图中R=20k电阻是集成电路内部设置的反馈电阻,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改变接在6脚的外接电阻大小,就可改变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2LA4102的主要技术指标参数,LA4102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见表5.3.1。,二、LA4102应用电路,图5.3.2 LA
19、4102典型应用电路,外围元件的作用如下:C1为输入耦合电容;C2、C4为滤波电容,用于消除偏置中的纹波电压;C5和C6起相位补偿作用,以消除高频寄生振荡; C7用于防止高频自激振荡; C8为自举电容,以提高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C9起电源退耦滤波作用;C10为OTL电路输出电容。C3、Rf与内部的20k的电阻R组成交流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LA4102组成的OTL功率放大器如图5.3.2所示。,5.3.2 LM386集成功率放大器及其应用,图5.3.3 LM 386外形与管脚排列(a)外形图 (b)管脚排列图,一、外形、管脚排列及内电路,LM 386是一种低电压通用型音频集成功率放大器,广泛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章 功率放大电路课件 第五 功率 放大 电路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41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