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巴特尔优秀个人先进事迹10篇.doc
《延·巴特尔优秀个人先进事迹10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巴特尔优秀个人先进事迹10篇.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延巴特尔优秀个人先进事迹10篇 延巴特尔优秀个人先进事迹篇140多年前,廷巴特尔作了扎根草原的人生抉择,风雨砥砺,昂首奋进。如今,步入晚年的他依旧发挥余热,初心不改66岁的廷 巴特尔跟草原和牧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2021年6月29日,他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_”。“廷 巴特尔,扎根牧区、苦干实干的楷模,投身边疆牧区建设40多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活发生积极变化。”简练的出场介绍,道出这位“草原的孩子”为“草原母亲”、为牧民群众所做的实事。回城机会拱手相让,他选择在草原扎根盛夏,似火的骄阳,丰茂的草原。身体壮实的廷 巴特尔收拾完
2、牛圈,正用衣袖擦拭汗水,他的脸庞在阳光下显得愈发黑红。47年前,19岁的廷 巴特尔离开家乡呼和浩特,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放羊、打草、种树、剪羊毛凡是牧区生产、牧民生活需要的,他都一样样琢磨、弄懂、学会。有一年,嘎查乳品厂因连年亏损准备停产。廷 巴特尔知道后,想方设法协调来一批生产设备,将手工生产变为机器批量生产。后来乳品厂扭亏为盈,牧民们还得到分红。廷 巴特尔肯吃苦、爱钻研,很快成为知青“标兵”,21岁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嘎查长(村委会主任)。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廷 巴特尔说:“草原需要有人来建设。”他把回城机会拱手相让,从此在草原扎
3、下根,带着牧民实现增收目标。扶贫公司赔了算他的,赚了都分给牧民进入新世纪,多数牧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可仍有20多户牧民生活比较困难,廷 巴特尔看在眼里、愁在心里。“我们党员干部要先站出来。”身为嘎查党支部书记,廷 巴特尔带动嘎查“两委”班子成员慷慨捐出基础母羊,设立“流动扶贫羊群”项目,把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为进一步带领牧民致富,2003年,廷 巴特尔自掏腰包建起牛业扶贫公司,并承诺“公司赔了算我的,赚了都分给牧民”。公司成立后的十几年,公司收入都拿来为牧民缴纳医保费用,资助考上大学的牧民子女,补贴购买优良牛种、搞棚圈建设
4、的牧民。2018年,公司解散时,廷 巴特尔把公司235头牛和16万元全部资产都分给了牧民。“他带头,我们跟着学、照着做,一年纯收入30多万元。”说起廷 巴特尔,嘎查牧民云亮满心敬佩,“我们跟着他过上了好日子。”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漫步在廷 巴特尔家的牧场,只见天蓝水碧、草长莺飞。“三四十年前,这里却是牧草稀疏、白沙遍地。”廷 巴特尔说。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牧区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分到基础母畜,牧民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养殖规模渐渐超出草原承载力。萨如拉图雅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草场沙化更为明显。“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不能恶化下去,得赶快想办法。”廷 巴特尔挨家挨户号召人们围栏轮牧
5、,但接受者寥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86年,廷 巴特尔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封育,第二年的打草量,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看到效果,纷纷向他学习。牧民学他“减羊增牛”,草原渐渐恢复“元气”“保护草原生态,减轻草原负荷,还得从养殖上做*。”1993年,廷 巴特尔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将更多精力用在解决草原生态与牧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上。1998年,他把家里200多只羊全都卖掉,改养肉牛,还琢磨出一套“蹄腿理论”。“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五只羊?”“一头牛四条腿,五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他耐心地向牧民们介绍、解释、示范,学他“减羊增牛”的牧民越
6、来越多,草原渐渐恢复了“元气”。他还鼓励牧民发展奶食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业。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廷 巴特尔的理念和做法产生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被推广到内蒙古不少牧区,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牧民收入。有牧民来访,他毫无保留地交流经验廷 巴特尔与老伴儿居住的房屋附近,有一座蓝顶白墙的彩钢房,里面摆着桌椅,还有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他发展畜牧业的智慧和成果。这是20XX年由当地政府支持建成的一处农牧民培训基地,年均接待两万余人次。在这个大讲堂里,廷 巴特尔现身说法,无偿传授生态保护、科学养畜、算账理财等经验。尽管忙碌,但只要有牧民来访,廷 巴特尔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儿,毫无保留地与他们交流经验。
7、“只要我的做法对大伙儿有用,我就有责任和义务全部传授给他们。”廷 巴特尔说。步入晚年仍发挥余热,初心不改“现在大伙儿想增收,可以朝四点平衡努力,也就是收入最高、支出最低、劳动强度最小、生态最好。”在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前,廷 巴特尔正在给到访的牧民讲解增收的好办法。牧民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不时向他提问。“把牛控制在多少头比较好?”“过冬掉膘太多怎么办?”廷 巴特尔都一一耐心解答。40多年前,廷 巴特尔作了扎根草原的人生抉择,风雨砥砺,昂首奋进。如今,步入晚年的他依旧发挥余热,初心不改。“跟大伙儿一起保护草原、过好日子,以前我是这么做的,以后也要继续这么做下去。”他说。延巴特尔优秀个人先进事迹篇
8、2眼角爬出了岁月赋予的皱纹,十指关节处有明显突出的老茧,这些都是67岁的廷巴特尔扎根草原48年的印记。9月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绿意已逐渐褪去,但闲不住的廷巴特尔甚少“蜗居”在家中,他像普通牧民一样每天要关心草场、饲料、气候变化等问题。他走路轻快,说话简练,但涉及到牧民致富的话题,则会破例,他对来访的牧民几乎做到有问必答,并尽可能用大白话深入浅出解释。连日来,面对一拨又一拨媒体记者的采访,这位_代表比平日忙碌了很多,甚至都顾不上接听电话。对于媒体在报道中给予他的溢美之词,他经常说的是“我本质上是个普通牧民”“与草原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55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廷巴特尔,是新中国开国
9、将军廷懋之子。1974年7月高中毕业后,他来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成为了一个牧民。他回忆说,19岁那年,戴着父亲的旧军帽,来到锡林郭勒浑善达克沙漠腹地时,呈现在眼前的是偏远、贫瘠、封闭和落后的景象。草原牧民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般田园、安逸,“阿巴嘎旗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平均降水量仅为2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由于寒潮、大风多发,自然条件恶劣,全嘎查80户牧民多半是贫困户,蒙古包里被烟熏得黑黑的,生活设施奇差。”廷巴特尔几乎是从踏上萨如拉图雅嘎查的那一天,就想着改变这里的面貌。1975年7月1976年11月,廷巴特尔任萨如拉图雅大队(后更名为嘎查)乳品厂厂长,带
10、领全厂职工将原本濒临倒闭的队办集体企业扭亏为盈。1976年11月,廷巴特尔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父亲廷懋送给他一本党章,并叮嘱他“千万不能辜负党组织的期望”。这一年11月,廷巴特尔当选为萨如拉图雅嘎查队长(即嘎查委员会主任)。1978年开始,与廷巴特尔同一批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的知青陆续返城,但他没有离开。父亲廷懋理解并支持他的决定。最终,同一批插队的知青里,只有廷巴特尔留了下来。留在草原上的廷巴特尔,在主持推行草畜双承包制工作时,主动把当时全嘎查比较好的牲畜和草场分给其他牧户,而把植被状况较差的草场和体质最弱的牲畜留给自己,并将集体的棚圈、马车、拖拉机等全部分给牧民。20世纪80年代中期,
11、廷巴特尔所在的草原生态出现退化,他向牧民反复宣传:“牲畜不是命根子,草原才是命根子。”“不能一味靠增加养殖数量来提高收入”可大多数牧民不理解或难以接受他的说法。他决定先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1986年5月,他卖掉自家60只羊,把自家300亩草场进行围栏封育、划区轮牧,在休牧的草场上播撒草籽,搞棚圈建设,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活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牧民们看到后,纷纷效仿并获益。1990年4月,廷巴特尔开始把自家承包的5926亩草场划分为9块,满足四季放牧需求,开辟了打草场、牛犊放牧草场、备用草场、经济区和生活区,各区相互隔离,相对独立。仅几年时间,当初被他承包的全嘎查最差的草场,便得到了有效恢复。
12、廷巴特尔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工匠,他用彩钢瓦等材料制作了一种移动旱厕,这种旱厕外形别致、简单轻巧,可以在草场上便捷移动。他在受访时介绍,“在一个位置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更换一个位置。旱厕移动后,在填补的厕坑上方种上一棵树,既保障了树木所需的肥料,又保护了草原生态,一举两得。”外界认为,这可能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最早践行的“厕所革命”。1993年10月,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为了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他提出著名的减羊增牛“蹄腿理论”。这一理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养1头牛的收益和5只羊的经济收益大致相当,但1头牛只有4条腿,吃饱了就卧着,而5只羊有20只蹄子,不停走动还刨草根吃。5只羊对
13、草原的踩踏要大于1头牛。”廷巴特尔决定给牧民兄弟打个样子,他将自家4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成养殖肉牛,引进优质牛种和本地牛杂交,进行牲畜改良和畜群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恢复、收入增加的双赢目标。廷巴特尔还是草原上治理沙漠的先行者。他为了找到治沙的好办法,曾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亲手绘制治沙地图,想方设法引进优质牧草种子和优良树种,反复进行发芽试验,形成“春季黄柳扦插、雨季草籽播撒、秋季平茬复壮”种植经验,向全嘎查推广。扎根草原多年的廷巴特尔,2000年4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此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02年6月,廷巴特尔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人物,随
14、后,中宣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廷巴特尔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廷巴特尔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先后赴上海、北京、天津、山东、宁夏等省市区进行巡回报告。2003年1月,廷巴特尔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2月,中宣部、人事部、农业部授予廷巴特尔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奖章;200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廷巴特尔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此后,廷巴特尔当选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政协副主席;2005年5月,国务院授予廷巴特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各种荣誉到来后,廷巴特尔并没有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20XX年9月,廷巴特尔带领牧民群众改进牧业生产方式,提出了“打草不拉草”的生产方法。“
15、打草不拉草的好处是:第一,保证草的营养不流失,并且草籽可以更多地留在草场上,形成自然播种,有利于草场恢复,同时营养充分的绿草可以保证牛在冬春季有好的膘情基础;第二,省去了拉草、储草环节和冬季每日给牛添加饲草的人工劳作;第三,可以保证牛的粪便留在草场上转化成有机肥料,归还草原。”他对媒体给予这样的解释。让廷巴特尔念兹在兹的还有他的牧民兄弟们如何增收致富。让他欣慰的是,目前,当地牧民群众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了草场沙化退化现象,多年不见的鹿、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现在随处可见。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0元,牧区通了电,修了路,家家住上砖
16、瓦房,开上了小汽车。20XX年迄今,廷巴特尔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他开始在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培训中心当“老师”,为牧民传经送宝。该培训中心建在萨如拉图雅嘎查,廷巴特尔结合自身奋斗经历,向牧民传授家庭牧场建设和科学化养殖经验,阐述他最新提出的“利润最高点、成本最低点、生态最佳点、劳力最优点”四个平衡理论。如今已卸任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表示:“为牧民讲课是我最看重的事,每年有2万多牧民来听我的课。”2021年6月29日,荣获党内最高荣誉-_的廷巴特尔表示,自己的根在草原,自己本质上就是个普通牧民,“我要永远留守故乡、守护美丽的大草原、把扎根草原近50年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牧民群众,保
17、护生态,建设草原,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对于即将召开的_,他说,与牧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是毕生的追求。延巴特尔优秀个人先进事迹篇3蒙古族,1955年6月生,1976年11月入党,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扎根牧区、苦干实干的楷模,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等称号。6月29日上午,“_”颁授仪式上,身着一袭蓝色蒙古族长袍的,正是被称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尔。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
18、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扎根牧区,在近50年的时间里,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廷巴特尔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牧民”,无论获得多少荣誉,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是我的职业荣耀”。从19岁起,廷巴特尔就扎根在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那里是一片总面积达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地处有着“黄色野马”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西北部。上世纪80年代,针对萨如拉图雅嘎查过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廷巴特尔提出“围封轮牧”。1986年,廷巴特尔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
19、休养生息。第二年,300多亩草场打了九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他针对当地的生态问题,提出了“蹄腿理论”,倡导牧民少养羊、多养牛,并引进西门塔尔优质乳肉兼用牛与本地牛杂交,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嘎查党支部扶持的20多户贫困牧民现在已全部脱贫。近50年的时间,廷巴特尔扎根牧区,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探索出既保护草原生态、又让牧民增收的路子,把生态“从白色变回绿色”。同时,也将萨如拉图雅这个“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延巴特尔优秀个人先进事迹篇4“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让草原变得更
20、绿,让牧民收入更高,让群众过得更好,是我必须要承担的责任!”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常挂在嘴边的话。“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在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心目中, 廷巴特尔就是英雄般的人物。作为一名下乡插队知青,廷巴特尔一次次放弃回城机会,扎根草原47年,始终秉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信念,带领牧民们在一片荒凉的沙地上,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增收双赢的牧区发展之路。廷巴特尔在查看草原上沙棘的长势。扎根草原1955年,廷巴特尔出生在一个英雄家庭。他的父亲廷懋在22岁时,毅然参加了“一二九”爱国运动,自此走上革命道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
21、1974年,高中毕业的廷巴特尔指着地图上一个蒙语意为“霞光”的地方,对家人说 :“就这里了!”在此打过土匪的姨父劝他 :“ 你最好别去,那是个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 那正好,我就没打算出来。” 廷 巴特尔带着几分倔强。看着眼前这个白净的小伙子,萨如拉图雅嘎查当时的老村长直 摇 头 :“ 又是个来镀金廷巴特尔在查看草原上沙棘的长势。廷巴特尔:做草原的好儿子的,明天就拿牛车把他送回去。”听了这话,廷巴特尔暗下决心 :我偏要在这里扎下根。春去秋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知青走了一拨又一拨,可当年最不被看好的廷巴特尔却一直在草原上坚守着,穿上了羊皮裤,身上抹上了锅底灰和羊油,和当地牧民没有两样。这个曾
22、不被大家看好的“城里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牧民们的尊重与肯定。草原上的日子清苦,白面是牧民们最珍贵的粮食。为了让廷巴特尔吃得好,牧民将自家珍藏了一整年的白面做成面条端到他的面前。看着碗里的面条,再看看旁边馋得直舔嘴唇的娃娃,廷巴特尔心如刀割。将面条放到娃娃面前,廷巴特尔告诉自己一定要让牧民都吃上白面,都能过上好日子。自那之后,廷巴特尔干得更起劲了,种下了杨树、养起了羊,开起了铁匠铺,带着村里的牧民,做套马杆子,打马嚼子、马鞍子。草原人民给予廷巴特尔极大信任,让他去经营村里的乳品厂。一年干下来,廷巴特尔愣是让这个濒临倒闭的乳品厂盈利5万元。在廷巴特尔的带动下,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们的日子越过越
23、好,离实现让牧民们都吃上白面的愿望也越来越近了。_召开后,知青大返城。大家都以为,聪明能干的廷巴特尔会是第一个回城的知青。可廷巴特尔一次次将机会拱手相让,最后整个萨如拉图雅草原上只剩下他一个知青。老村长劝他 :“娃,回去吧,城里才是你的家。”可廷巴特尔却说 :“我的事业在萨如拉图雅,我深情地热爱着这片草原 !”后来,廷巴特尔与美丽的牧民姑娘额尔登其木格结了婚、生了子,将自己的根彻底扎在了大草原。奉献草原1978 年,廷巴特尔经过党组织的考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远在呼和浩特的父亲托人为他带去了一本共产党党章,并嘱咐他 :“好好学,千万不能辜负党组织的期望。”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他最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巴特尔 优秀 个人 先进事迹 1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2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