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矿物的标型性课件.ppt
《第四章矿物的标型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矿物的标型性课件.ppt(1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矿物的标型性,矿物的标型性研究,是20世纪矿物学发展以来的重要成就之一。 这是因为矿物标型性的研究成果,对于阐明岩石和矿床等地质体的成因,指导找矿与勘探,评价工业矿床,建立矿物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以及研究矿物成因分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章将首先在概述矿物标型学说的基础上,着重论述矿物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晶体形态以及物理性质等方面的标型特征,并适当探讨其形成机理。然后概略说明矿物标型的实际应用。,第一节 矿物标型学说概述,一、矿物标型学说发展现状 矿物标型学说是关于标型矿物、标型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物标型特征三个主要方面研究内容的理论,这三个方面都是能够反映矿物或地质体的
2、一定成因特征的矿物学标志。,标型(typomorph):贝克(1903)提出。他在研究变质岩时,曾把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变质岩石组合,冠以“标型岩石”之称。其涵义是指反映形成条件的标志。 标型性(typomorphism):费尔斯曼(1936)提出。他在研究伟晶岩发育过程中发现:随着残余岩浆温度的降低,所形成的矿物有趋向低级晶系的规律(如等轴晶系六方晶系三斜晶系)。他以标型性来表示因矿物形成时的物化条件差异,从而决定了矿物在化学成分、晶体结构、晶体形态和物理性质等相应的特征。后来人们往往把标型性作为泛指矿物本身及其种种性质所反映的有关矿物成因的各种信息和标志的专门术语。,矿物标型学说
3、的基本思路在于:自然界的矿物和矿物共生组合,均为天然物理化学体系的产物,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关联与互相依赖的关系。诸如温度、压力、组分浓度、组分化学位、pH、Eh等影响因素。天然矿物既不是化学纯物质,又不是绝对理想结构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形态特性自然也就不是绝对不变的属性,将会随着介质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更而起变化。显然,矿物标型学说是在研究矿物的成分、结构、形态等特性与矿物形成条件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矿物晶体化学、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当前,国内外矿物标型性研究的基本动向是:其一,由研究矿物标型性的统计资料积累阶段逐渐转变为建立矿物标型系列和系统
4、的总结阶段;其二,随着矿物标型学说本身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取决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分支;如矿物晶体化学、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 其三,矿物标型性的研究成果,已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地质研究与找矿工作。,二、标型矿物 费尔斯曼于1936年提出。他把在伟晶作用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产物,视为标型矿物。并认为标型矿物可以与地史学中的标准化石相类比,藉以确定地质地球化学作用的条件和时间。拉姆多尔(1962)正式提出了标型矿物一词,并赋于它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浓度范围内形成作为特征的定义。同时,在一些矿物学及岩石学文献里, 还出现了“指示矿物”(index mineral)、“标准矿物”(critica
5、l mineral,只限于在某种变质作用条件下稳定的矿物)等术语。尽管名词不一,究其含义基本一致,可以把它们视为标型矿物的同义词。,现代一般把标型矿物理解为:只形成和稳定于某种特定的地质环境,或者只在某一特定的地质作用中形成的矿物。显然,标型矿物的这一概念主要强调矿物的单成因性。就是说, 在自然界有些矿物主要趋向于或者只有一种成因,它们可以表征特定的地质作用条件。因此,标型矿物本身就是成因上的标志。例如,铬铁矿主要产于超基性岩中;斯石英专属于高压冲击变质成因,产于陨石冲击坑;辰砂、辉锑矿是低温热液矿床的标志等。,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制作,2022年12月3日,闪锌矿的标型特征,如
6、果只把形成条件特殊、变化范围狭窄的矿物作为真正的标型矿物,那么真正的标型矿物在自然界是非常稀少的,在矿物学领域内的实用价值也是很有限的。例如,陨钠镁大隅石仅产于上地幔的榴辉岩中。斜锆石为碱性-超基性岩建造岩浆岩和铁磷橄榄岩 (岩浆型磷灰石-磁铁矿矿床)中。铯沸石为稀有金属伟晶岩中锂辉石-钠长石组合的标型矿物。硼镁铁矿和遂硼镁石为镁矽卡岩的标型矿物。辉钨矿为浅成热液矿床的标型矿物(与白钨矿、金红石、自然铋、辉铋矿等共生)。辉铼铜矿为含铜砂岩的标型矿物。碳钠铝石是粘土质灰岩和黑色页岩和沉积铝矿床的标型矿物。黄钾铁矿为干燥地区硫化铁矿床氧化带的标型矿物。硅镁镍矿则为超基性岩风化壳的标型矿物。,看来,
7、标型矿物定义太窄,能够利用的标型矿物数量太少。应当将代表特定形成条件的概念予以广义, 以扩大标型矿物的数量和实用价值。因此,任何一种标型矿物的具体涵义只有相对意义而并非绝对不变的。例如,历来人们普遍认为霓石是内生成因的碱性岩浆岩的特征造岩矿物。然而,从1959年开始却在国内外陆续发现了外生成因的霓石。如海绿石,一直认为是产于浅海沉积物(如砂岩、碳酸岩等)中,是在特定的海洋环境中生成的指示矿物。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陆相海绿石的报导。这说明海绿石的存在不一定是指示海相沉积环境,也可以形成于不同盐度水体的陆相环境。因此,长久以来海绿石一直被作为特定的“海相环境的指相矿物”的观点,应随着陆相海绿石的发
8、现而加以修正。,此外,有些标型矿物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全球范围。但是,有的却只具有区域性。即由于矿物成因受到局部地区地质背景的控制和影响,标型矿物仅适用于某一地区甚至个别地段。因此,丘赫洛夫(1969)提出了地区性标型矿物的概念,即用于表示在某一地区内某种地质条件下才出现的矿物。这对于研究区域性的地质作用和进行找矿勘探是有意义的。,三、标型矿物共生组合 矿物形成的地质条件是非常复杂的,受着包括温度、压力、介质组分、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相态等可变因素以及构造变动条件等。因此,任何一个标型矿物不可能全面的表征它形成和稳定的所有条件,往往会随着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出现标型矿物的过渡或叠加现象。于是,
9、拉姆多尔(1962)提出标型矿物共生组合的概念。所谓标型矿物共生组合是指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专属性矿物组合。它和通常所谓的表征某一地质作用,或者标志某一地质体成因特征的典型矿物共生组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强调了这一共生组合必须是特定的成岩成矿作用条件下形成的特征性矿物组合。,划分标型矿物共生组合,对于岩石、矿石建造分析,对于表达各种岩相的岩石恃征,确定矿床的建造属性,以及估价矿体的可能规模和空间分布特点等,都能起重要作用。例如: 碱性-超基性岩建造碳酸盐岩的标型矿物共生组合为锆矿物-稀土矿物-铌钽矿物组合。铁蒙脱石、钙交沸石、斜发沸石、方石英(球状析晶)矿物组合为大洋沉积物的标型矿物共生
10、组合。上地幔榴辉岩的标型矿物共生组合为陨钠镁大隅石-石榴石-绿辉石-含钾硫化物组合;陨钠镁大隅石含Cr2O 30.06-1.26,石榴石含Na2O 0.02-0.24,绿辉石含Na2O 0.48-6.55,硫化物含K 0.11-10.15。,四、矿物的标型特征 矿物的标型特征(typomorphism of mineral),通常亦简称为矿物标型。费尔斯曼(1936)最初用以表示由形成条件(即地质相)所决定的矿物在颜色、形态、结构上所表现的种种特征性质,以便把标型矿物和矿物的标型特征加以区别。矿物标型特征,是指在不同地质时期和不同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同一种矿物,在其各种性质上所
11、表现的差异。即是同一种矿物的成分、结构、形态和物理性质等因形成条件的不同而所存在的差异,若此种差异可作为成因标志,即谓之矿物的标型特征。,第二节 矿物化学成分标型,矿物的化学成分是矿物属性最本质的因素之一。它对矿物形成条件的微小变化反映非常敏感,信息量最大,具有极为重要的标型意义。 矿物化学成分标型特征可以提供成岩、成矿地质条件(如大地构造性质、物质来源、建造与形成作用类型、形成时代及地区条件等)和形成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压力、介质浓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的比较准确而可靠的信息;可以应用于地质、找矿评价以至选冶工业。因此,矿物的化学成分标型特征研究受到人们的特殊重视和生产部门的广泛
12、应用。,一、矿物成分变化与温压条件的关系 由于每一种矿物或者矿物共生组合都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人们常依其化学成分的变化特点作为探讨矿物形成时温压指标的依据之一。例如、矿物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即是以此作为理论基础而建立的。特别是变质矿物的研究,十分注意温度、压力因素对矿物成分的影响作用。,石榴石在变质岩中普遍分布,它的成分变化与变质程度之间的关系。例如,石榴石的不同种属在其生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压力条件是大不相同的,如表3-1所示。 表中可见,当配位数都是8的时候,其离子半径Ca2+(1.12)、Mn2+(0.96 )、Fe2+(0.92 )、Mg2+(0.89 )递减。它们进入晶格
13、时就需要不同的压力。Ca2+呈8次配位所需压力不大,钙铝榴石形成于接触变质条件;Mn2+呈8次配位需压力稍大,锰铝榴石形成于低级区域变质条件;Fe2+呈8次配位需较大压力,铁铝榴石在中级区域变质条件下才能形成;Mg2+则必须在极大的压力(15-20102MPa)下才能呈稳定的8次配位,镁铝榴石出现在深成的榴辉岩和金伯利岩中。,角闪石是一个成分非常复杂的矿物族,类质同象极为发育,矿物种属甚多,具有显著的化学成分标型。 区域变质岩中的角闪石主要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和普通角闪石系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富Ca,故称为钙质角闪石。控制它们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受原岩成分的制约以外,温度和压力是一个很重要
14、的条件。大量的资料已经证明,角闪石中的Ti含量是其形成温度的函数。如图3-1所示。,图中可见,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强,不同变质相中角闪石的TiO2含量呈阶梯状分布,为线性关系。这说明角闪石中Ti含量随变质温度的升高而递增。,此外,角闪石中Al的配位问题,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海德曼(1972)曾统计了不同变质相中角闪石的Al含量变化范围,指出:在角闪岩相中为1.50-1.65,麻粒岩相中为1.64-2.05。这说明角闪石中4次配位铝含量越多,反映形成温度越高。里克(1971)指出,钙质角闪石中的Al与压力为正相关关系,即6次配位铝含量越高,表示压力越大。,萨克路特金(1968)还根据钙质角闪石
15、中的A1/Al比值,确定角闪石的寄主岩石所属的变质相,并作出了相应的图解(图3-2)。,Al,Al,在研究单个矿物成分变化特点与温压条件之间关系的同时,还注意到共生矿物对中元素分配系数KD与温度、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这是因为自然界中,往往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所构成的固溶体,当岩石中的某些组分在平衡共生的矿物中分配时,主要受热力学定律的支配。因此,可以根据能斯特分配定律通过共生矿物对中某些元素的分配系数KD来确定其温压指标。例如,彼尔丘克(1969)根据石榴石-黑云母共生矿物对中的Mg/(Mg+Fe+Mn)分配系数与变质温度的关系,作出如图3-3的图解。KD: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某元素在平衡的
16、矿物相中,其mol比值为一常数,不受浓度影响,只与温度、压力有关。,图中可见,当它们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平衡时,则二者之间的Fe、Mg组分的KD 将随温度的增高而递减。,二、主要组分标型 自然界的绝大多数矿物具有多成因的特性,同一种矿物可以产出在不同成因类型的岩石中。一般来说,矿物成分越复杂,所含的常见元素越多,它的多成因性就越显著。由于成因和产状的不同,必然导致矿物在主要组分的种类及含量上表现出不同的标型特征。 辉石族是很重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它的多成因性非常突出,除了岩浆的、接触交代的、区域变质的、热液的等成因类型外,尚有宇宙成因的。它们的产状多达20余种,如表3-2所列(薛君治,198
17、2)。,对于斜方辉石而言,贝泰查赖雅(1971)曾根据225个样品化学分析资料的统计,得出了一个区分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斜方辉石的经验公式:MgO+FeO+Fe2O3+0.775Al2O3=44.304(式中氧化物均以wB计)。它的意义是,凡(MgO+FeO+Fe2O3)44.3者,属于变质成因的;44.3者,则需再结合Al2O3的含量来判别具体属于何种成因。其方法是根据贝泰查赖雅编制的(MgO+FeO+Fe2O3)-Al2O3变异图解(图3-4)来进行投影。,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中间成员的次透辉石,在不同成因类型岩石中,它的成分变化具有一定的特点。如表3-3所示,次透辉石具有5种成因类型。属于
18、超基性-基性岩浆成因的次透辉石最富Mg、Ca,较富Ti、Al,但贫Si、Na。中性一酸性岩浆成因者富Si、Fe2+,而贫Ti、Al。碱性岩浆成因者最富Na、Ti、Al,较富Fe2+,却最贫Si。区域变质成因的特点是含Fe2+很高,但Ti、Na都很低,特别是区域副变质成因的要比区域正变质成因者表现得更为突出。接触交代成因者含Si、Ca很高,含Mg较高,但含Ti却很低。,与斜方辉石共生的单斜辉石,其Ca、Mg、Fe的比值可以指示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还可以反映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的变质程度,如图3-5所示。图上的岩浆成因单斜辉石成分趋势线,主要指缓慢冷却条件下晶出的单斜辉石。对于一些急骤冷却条件下结晶
19、的火山岩单斜辉石,则不在此趋势线范围内。,不同类型岩浆中的黑云母,它的Mg、Fe含量变化具有显著的特点。例如,产于超基性岩中者最富Mg而贫Fe,基性岩中者则次之,中性岩中者Mg、Fe含量相近。但产于酸性岩中者却富Fe贫Mg,尤其是花岗伟晶岩中者以最富Fe贫Mg为突出特征。如图3-6所示,橄榄岩中的黑云母约含FeO 5%(B),Fe2O3 6%,MgO 30%,TiO2通常很少;辉长岩中的含MgO 15-20%,FeO 10,Fe2O3 8% ,其(FeO+MnO/Fe2O3+TiO2)的比值接近于1;闪长岩中的所含FeO及,(Fe2O3+TiO2)通常略高,但MgO含量却较上述诸岩石中者为低;
20、花岗岩中的含FeOl2-25%,(Fe2O3+TiO2)10%,MgO12%;花岗伟晶岩中的含FeO高达30%,而MgO及(Fe2O3TiO2)却均小于10%。,黑云母的成分标型特征,还可以为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类型划分提供重要依据。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出露广泛,且呈带分布。谢应雯(1987)根据花岗岩类岩石中黑云母的镁铁指标有明显差异分种不同成因类型:壳型花岗岩(相当于S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阶段,其中黑云母的镁铁比值MF05-1.0,为富铁黑云母;壳幔型花岗岩,多伴随消减带产出,其中黑云母的MF=1-1.3,为镁黑云母;富碱型-富碱侵入岩(相当于A型花岗岩),常受裂谷构造控
21、制,其中黑云母的MF=1.3-1.5,为富镁黑云母。 MF=2Mg/(Mg+Fe2+Mn),克彼任斯卡斯(1965)根据绿泥石的成因和产状,把绿泥石分归为11个“共生类型”(图3-7):(1)蛇纹岩及滑石菱镁岩的绿泥石;(2)不同程度蚀变的超基性岩的绿泥石;(3)镍风化壳的绿泥石;(4)超基性岩中高铝去硅岩石及浅变质片岩的绿泥石;(5)接触交代岩石的绿泥石;(6)绿泥石片岩 石英脉和花岗岩的绿泥石;(7)基性岩浆岩的绿泥石:(8)沉积铁矿石及铁质砂岩的绿泥石;(9)多金属矿床的绿泥石;(10)铜矿床的绿泥石;(11)硫化物锡石矿床的绿泥石。,依据绿泥石的含铁系数f=Fe2+/(Fe2+Mn2+
22、Mg)可将上述11种类型的绿泥石分为三组: 镁绿泥石:包括(1)-(5)和(9)类型; 铁-镁绿泥石:包括(6)、(7)和(10)类型; 铁绿泥石:包括(8)和(11)类型。,利用磁铁矿的化学成分作为标型特征,大量见于中外文献中。切尔内舍娃(1976)曾研究了苏联乌拉尔等地超基性、基性、碱性岩浆成因和接触交代成因磁铁矿的成分标型,所统计归纳之资料列于表3-4中。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超基性-基性岩浆成因磁铁矿,总的特点是以含Ti、Mg、Al、V、Cr、Ni为典型,其中Ti含量高,Mg、Al、V、Cr、Ni含量较高,Ni/Co比值1。当V、Cr、Ni的含量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基性辉长岩
23、中的磁铁矿与超基性岩中磁铁矿的区别,在于前者的Ti含量极高, 而Mg、Al含量偏低。 碱性岩浆成因磁铁矿,以Ti、V含量高为特征,Mg、Al、Cr含量明显偏低,且MgO/Al2O3和Ni/Co比值也不高。,岩浆碳酸盐岩中的磁铁矿,分为铁矿主要成矿前阶段()、磷灰石-磁铁矿成矿阶段()和主要成矿后阶段(),它们成分总的特点是Ti含量较低,Cr、Ni含量更低,但MgO/Al2O3比值高,Ni/Co比值常小于1。 镁矽卡岩磁铁矿,Mg、Al含量中等,Ti、Cr、Ni含量低,Ni/Co比值也低。 钙矽卡岩磁铁矿,Ti、Mg、Al、V、Cr含量均低,MgO/Al2O3比值近于1,Ni/Co比值小于1。
24、由上述可见,利用磁铁矿中Ti、Mg、Al、Mn、Cr、Ni、Co等元素的含量数据,以及Ni/Co的比值,可以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和矿石建造,有时甚至可以确定矿床形成的阶段。,三、微量元素标型 对矿物中微量元素研究较多的有:Li、Rb、Cs、Ba、Re、Cr、Co、Ni、Zr、Hf、U、Nb、Ta、Ga、Ge,In、TR以及挥发性元素F等。由于微量元素特殊的地球化学特性,对地质环境反应非常敏感,所以具有重要的标型意义。诺夫戈罗多娃(1980)等根据俄罗斯各地168个单矿物样品的分析结果统计(表3-5)。表中可见,含金黄铁矿和毒砂中微量元素作如下的规律性变化: As、Sb、Bi、As存在于所有的黄铁矿
25、中,且由浅部至深部其平均含量有所降低。Sb在含金黄铁矿中的出现频数,在深部很低仅为5,但在中部和浅部可高达50-75。毒砂平均含Sb量大于黄铁矿,Bi在深部的含量低于浅部的含量。 Pb、Zn、Cu:所有的黄铁矿和毒砂都含Pb、Zn、Cu,唯以中部形成者的Pb、Zn含量最高。Cu在这两个矿物中,由深部至浅部含量由少到多。,表中矿物名称后的括号内数字为样品分析数目。每种元素含量栏内,横线之上表示平均含量(以n. 10-3计),括号数字为该元素出现的频数(%);横线之下表示含量变化范围,相对误差在15。,Ti、V、Cr、Mn:中部细脉浸染型黄铁矿和毒砂中Ti、V、Mn的含量明显高于深部和浅部者。Cr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矿物 标型性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2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