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课件.ppt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2,第一节,3,地球,紫外线,46亿年前的大气成分,为原始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复杂的化合物,生命活性的大分子(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等,(一) 生命的起源,一、生命的起源与进化,4,(二) 生物种的概念,1.生物种的概念,物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内在诸多因素(特征、遗传、生理、生态、行为)共同决定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生物性状表现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表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2.种的性状分类,在生物界的漫长历程中,种的分化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结果。,5,(三)
2、生物的协同进化,生物的进化由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形成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发展。,1.生物的进化,生命是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并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而向着更高级、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生命的存在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同时,生命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环境,这就是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发展。,6,(三) 生物的协同进化,2.生物的协同进化,生物间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
3、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coevolution)。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常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coadapted system)。,7,(三) 生物的协同进化,生物协同进化的四种情况:,互惠共生的物种间,常以尽量减少损害对方的方式而实现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8,二、生物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四个层次:,不同层次,基因水平,分子细胞个体,物种水平生物区系特点物种的濒危状况灭绝速率变动及机制保护物种和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水平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多样化和变异性景观空间结构功能机制时间动态,9,(二)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 Tilman(1994):在一个阈值内,物种数越多,生物量越高2.物种属性物种属性如行为等能对它栖息的生态系统产生积累性影响3.物种库种质库建设对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10,(二)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从区域范围考虑,物种数量随自然条件的适宜性、栖息地异质性、与散布中心的隔离程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6.生物地化循环生物多样性水平与土壤营养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7.系统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生物多样性越高、越复杂,生态系统就
5、会越稳定,11,第二节,12,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在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通常人们所说的环境是指地球环境,也有人称为地理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环境,13,二、环境的类型,按环境的主体分,目前有两种体系:以人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这类环境称为人类环境。在环境科学中,多数学者都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称为环境,这是一般生态
6、学书刊上采用的分类方法。按环境的性质可分成:自然环境:未经破坏的天然环境半自然环境: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后发生变化了的环境社会环境:如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宇宙环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区域环境:区域环境是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微环境: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14,三、环境因子的分类,15,第三节,16,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
7、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绿色植物的光合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的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17,(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蛙卵、鲑鱼卵在有光情况下孵化快,发育也快;贻贝和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浮游生物则在黑
8、暗情况下长得较快。,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18,(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分布: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大于呼吸量在补偿点处,植物的光合作用量与呼吸消耗平衡沉降到补偿点以下又不能很快回到表层时死亡,19,(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3.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下降。,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20,光合作用
9、与光照强度,21,植物的午休现象,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22,(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3.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高。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位置较低,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低。,阳地植物(A)和阴地植物(B)光补偿点位置示意图(Emberlin, 1983),CP:光补偿点,23,(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空间变化光质即光的波长组成状况是随空间发生变化的,其一般规律是随纬度增加短波光减少,随海拔升高短波光增加。时间变化一年之中,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一天之中,中午短波光最多,早晚长波光较多。波长不同波长的光对生物有不
10、同的作用,植物叶片对日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程度直接与波长有关。,24,(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生理有效辐射红、橙光被叶绿素吸收蓝紫光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生理无效辐射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可见光植物,25,(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如: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紫外光是昆虫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与维生素的产生关系密切。,不可见光生物,可见光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26
11、,北半球不同纬度处的日照长度,赤道地区: 光照长短昼夜平分,终年不变北半球: 随纬度升高,夏季日照逐渐增长;冬季反之两极: 北极夏半年昼,冬半年夜;南极反之,(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27,(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光照长度超度1214h 叫长日照光照长度不足 810h 叫短日照,光周期现象,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物、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长短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方式,28,(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1.植物的光周期,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如牛蒡、紫菀、凤仙花和除虫菊等。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如
12、苍耳、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等。中间性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什么日照条件下都开花,如黄瓜、番茄、蒲公英等。,29,(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2.动物的光周期,鸟类的迁移和生殖时间是由日照长度决定的。鱼类的生殖和迁移受光周期影响,特别是光照充足的表层水鱼类。昆虫的代谢和发育受光周期的影响。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受光周期的影响。,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30,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呈周期性变化,称为节律性变温。节律性变温和极端温度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生
13、态学意义。,31,(一)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1.温度与生物生长生物的三基点:参与生物生命活动中生理生化过程中的酶的活性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相应的则是生物生长的“三基点”。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使蛋白质凝固,酶系统失活;,高温,低温,将引起细胞膜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等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32,(一)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2.温度与生物发育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有效积温法则,K = N(t - t0),式中,K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 N天数,d t当地
14、该时期的平均温度, t0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物学零度),,33,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常有一个温度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由于植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通常都在零度以上,所以,又将植物开始生长的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或发育起点温度。下限温度以上的温度累加值,即为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34,(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在形态方面:,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颜色深暗,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种形态能增加热量吸收,减少热量散失,有利于保持温度,
15、减轻严寒的影响。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减少。,贝格曼(Bergman)规律,35,(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在形态方面:,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称为阿伦规律。北极狐的外耳明显短于温带的赤狐,赤狐的外耳又明显短于热带的大耳狐。,36,(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在生理方面: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
16、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或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在寒冷季叶片变红,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例如鹿蹄草就是通过在叶细胞中大量贮存五碳糖、黏液等物质来降低冰点的,这可使其结冰温度从0下降到零下31 。动物则靠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寒带动物由于有隔热性能良好的毛皮,往往能使其在少增加甚至不增加代谢产热的情况下就能保持恒定的体温。,植物,动物,37,(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有些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 有些植物体呈白色,叶片革质发光,能反射大部分阳光; 有些植物叶片垂
17、直排列或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 还有些植物主要减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动物对高温环境的一个重要适应是适当放松恒温性,在高温时吸收热量等到环境适当或到阴凉处释放热量。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对高温环境常常采取行为上的适应对策,即夏眠、穴居或昼伏夜出。,植物对高温的适应,动物对高温的适应,38,(二)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3.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极端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是限制生物分布的最重要条件。高温:白桦、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苹果、梨、桃不能在热带开花结果;黄山松分布在1000-1200米以上;菜粉蝶不能忍受26以上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课件 第二 生物 环境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2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