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ppt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第四节 基因工程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与保藏,1. 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遗传(heredity):亲代生物的性状在子代得到表现;亲代生物传递给子代实现与其相同性状的遗传信息.特点:具稳定性.,基因型(genotype):指一生物体全部基因的总和;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表型(phenotype):生物体所有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 是具一定基因型的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具体性状.,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变异的特点
2、:a.出现几率极低 b.变化幅度大; c.新性状稳定,可遗传.,饰变(modification):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特点:每个个体都发生同样变化; 性状变化幅度小; 不遗传.引起饰变的因素消失后, 可恢复.,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特点:, 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能够自我复制, 前后代保持一定连续性,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1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之一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现象,1928年,格里菲斯(Griffith)以肺炎链球菌为研究对象,发现了S型菌株和R型菌株发生转化的现象
3、。,1944年,艾维里(Avery)通过进一步的转化实验弄清楚了Griffith实验中的转化因子的实质。,1928年,Griffith进行了以下几组实验:(1)动物实验对小鼠注射活RII菌或死SIII菌 小鼠存活对小鼠注射活SIII菌小鼠死亡对小鼠注射活RII菌和热死SIII菌 小鼠死亡 抽取心血 分离 活的SIII菌,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一)经典转化实验(transformation):F.Griffith,研究对象: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双球菌)SIII型菌株: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致病性RII型菌株: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致病性
4、,(2)细菌培养实验,(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热死SIII菌不生长活 RII 菌长出RII菌热死SIII菌长出大量RII菌和10-6SIII菌,活R菌+S菌无细胞抽提液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菌,+活RII菌,平皿培养,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2.2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之一 E.coli噬菌体T2的感染实验,1952年,侯喜(A.D.Hershey)和蔡斯(M .Chase)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大肠杆菌噬菌体T2的感染过程。,噬菌体感染实验,(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沉淀中含85%放射性,以32P标记DNA做噬菌体感染实验,以35S标记蛋白质外壳做噬菌体
5、感染实验,(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2.3 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重建实验,1956年,H .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TMV所作的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证明TMV的主要感染成分是其核糖核酸RNA。,病毒重建实验示意图(引自Klug and Cummings,2000),3、病毒重建实验,(一)核酸存在的七个水平及质粒细胞水平:存在于细胞核或核质体,单核或多核细胞核水平: 原核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结构不同染色体水平: 倍性(真核)和染色体数核酸水平:在原核中染色体水平、存在部分二倍 体DNA或RNA,复合或裸露,双链或单
6、链基因水平:具自主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长度与信息量,转录翻译密码子水平:信息单位,起始和终止,核苷酸水平:突变或交换单位,四种碱基,代表性生物体内基因组大小,微生物基因组,基因组(genome):某一物种的单倍体的所有染色体上遗传物资的总称。,由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叫做单倍体(haploid);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叫做二倍体(diploid),密码子水平,核苷酸是最小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核苷酸水平,原核微生物核外遗传物质,质粒(plasmid): 游离于染色体外,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装DNA分子。,提取所有胞内DNA后电镜观察,超速离心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对于实验室常用菌,
7、可用质粒所带的某些特点,如抗药性初步判断。,质粒所含的基因对宿主细胞一般是非必需的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质粒有时能赋予宿主细胞以特殊的 机能,从而使宿主得到生长优势。,质粒所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质粒的主要类型,1)致育因子(F因子)由于这种质粒还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成
8、为染色体的一部分,又叫作附加体。F质粒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菌株叫Hfr.,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雄性),无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雌性),环形的F因子主要包括 四个部分:原点,转移的起点;形成性伞毛的基因;DNA复制酶基因;插入序列,与插入到细 菌染色体的过程有关。,2)抗性因子(R因子)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二大类,简称R质粒。抗性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是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R因子一般由相连的二个DNA片段组成。一是RTF质粒 (抗性转移因子),它含调节DNA复制和转移的基因;二是抗性决定质粒,含有抗性基因。,R因子的特征:,1)能自行重组,即来自两种不同耐药菌
9、株的R因子基因整合在一起,构成多重耐药菌株2)R因子也能借助性纤毛进行接合而传递,而且R因子和F因子之间也能发生重组3)R因子不能整合到核染色体上4)由相连的RTF质粒和抗性决定基因组成,R因子的结构组成,大肠杆菌产生的细菌素为大肠杆菌素(colicins),而产生这种细菌素的质粒被称为Col质粒。,通过抑制复制、转录、翻译或能量代谢等而专一性地杀死近缘且不含Col质粒的菌株,而宿主不受其产生的细菌素的影响,质粒本身编码一种免疫蛋白,从而使宿主对大肠杆菌素有免疫作用。,作用机理:,3)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4)Ti质粒(诱癌质粒)的结构
10、及特点,环状dsDNA,160-250kb,六个功能区致瘤区:合成植物生长素和细胞 分裂素冠瘿碱合成区:参与冠瘿碱合成冠瘿碱分解区:参与冠瘿碱分解质粒转移区(tra):参与不同农杆 菌中的接合转移毒(性)区:参与T-DNA的转移和 插入植物染色体DNA复制区:参与Ti 质粒DNA复制,5) 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质粒上携带有有利于微生物生存的基因,如能降解某些基质的酶,进行共生固氮,或产生抗生素(某些放线菌)等。,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降解成能被其作为碳源和能源利用的简单形式,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降解质粒:,巨大质粒:又叫共生质粒。发现于根瘤菌属中的一些成员,质
11、粒上有一系列固氮基因。,6) 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物理的方法,例如用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抽提液等方法才能发现。它们存在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几乎不了解。,质粒的特性,质粒的不亲和性 两种亲缘关系密切的不同质粒,不能够在同一个寄主细胞系中稳定地共存的现象。质粒的稳定性 正常条件下质粒在细胞分裂前复制,其特殊的分配机制以保证其在子代细胞中的均等分配,从而实现质粒遗传的稳定。,质粒作为载体的优点,1、体积小,便于DNA的分离与操作2、呈环状,使其在化学分离过程中能保持性能稳定。3、有不受核基因组控制的独立复制起始点。4、拷贝数多,使外源D
12、NA可很快扩增。5、存在抗药性基因等选择性标记。,质粒的类型,严谨型质粒(stringent plasmid):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步,低拷贝数松弛型质粒(relaxed plasmid):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不同步,高拷贝数,窄宿主范围质粒(narrow host range plasmid):只能在一种特定的宿主细胞中复制,广宿主范围质粒(broad host range plasmid):可以在许多种细菌中复制,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指遗传物质本身发生根本的变化。广义的突变包括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或点突变。狭义的突变单指基因突变,它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 第七 微生物 遗传 变异 育种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2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