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稻(大米),黍(“粟”黄米),稷(小米),麦(小麦),菽(豆类),五谷,一、早期农业的出现,(一)起源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表现: (1)民间传说神农氏发明农业 (2)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稻谷遗存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 国家,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一)三大农业起源中心比较,地区,种植业,畜养业,西亚,小麦、大麦,绵羊、山羊,中南美洲,玉米、甘薯,羊驼,中国,水稻 、粟,狗、猪、鸡、水牛,(二
2、)原始农业 1、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农作物:稻、粟(三)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表现:生产工具: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生产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 等 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
3、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生产工具的改进耕犁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牛耕; 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2、西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 改进和进一步推广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完善阶段,(二)耕作技术的提高(耕作方法、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1、耕作方法: (1)春秋战国:垄作法; (2)西汉:代田法。2、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3、耕作制度: (1)两汉:一年一熟; (2)宋朝以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三)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 (1)战国:都江堰; (2)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3)其它:郑国渠等。2、灌溉工具
4、: (1)曹魏:翻车; (2)唐朝:筒车; (3)宋朝:高转筒车; (4)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 分封制与井田制(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1)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小农经济并不
5、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2)小农经济的含义,(3)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提高生产积极性) 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提高耕作技术) 承担沉重的赋税、徭役、自然灾害(小农经济脆弱),(5)评价: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 发达 古代 农业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2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