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课件.ppt
《第4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湖北工业大学化环境学院,第4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2,第4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4.1界面的基本概念,4.2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4.3界面的破坏机理,4.4纤维的表面处理,4.5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3,复合材料是由两种以上异质、异形、异性的材料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不同相之间必然存在界面,使基体和增强体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界面是复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4.1界面的基本概念,4,影响复合材料的因素:,增强材料的性能基体的性能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成型技术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界面的性能,界面的好环将直接影响到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5,界面的定义:,是指基体与增强相之间化学成分有显
2、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复合材料的界面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1、外力场 2、基体 3、基体表面区 4、相互渗透区 5、增强剂表面区 6、增强剂,6,非单分子层,其组成、结构形态、形貌十分复杂 界面区至少包括:基体表面层、增强体表面层、基体/增强体界面层三个部分具有一定厚度的界面相(层),其组成、结构、性能随厚度方向变化而变化,具有“梯度”材料性能特征界面的比表面积或界面相的体积分数很大(尤其是纳米复合材料)界面效应显著:复合材料复合效应产生的根源界面缺陷形式多样(包括残余应力),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十分敏感,界面特点:,7,复合材料的综
3、合性能并不是由各单一组分性能的简单加合,而是一种线性关系;各组分既独立又相互依存,这种是由复合材料的界面决定的。,界面起着什么样的效应?,8,界面效应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归纳 为以下几种效应:,(1)传递效应: 界面可将复合材料体系中基体承受的外力传递给增强相,起到基体和增强相之间的桥梁作用。,(2)阻断效应: 基体和增强相之间结合力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9,(3)不连续效应: 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电感应性、磁性、耐热性和磁场尺寸稳定性等。,(4)散射和吸收效应: 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
4、和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隔音性、耐机械冲击性等。,10,(5)诱导效应: 一种物质(通常是增强剂)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通常是聚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由此产生一些现象,如高弹性、低膨胀性、耐热性和冲击性等。, 界面效应是任何一种单一材料所没有的特性,界面研究将对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材料设计、加工工艺的实事、新型复合材料的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11,4.2.1 界面的形成,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与浸润过程,第二阶段:聚合物的固化过程,增强纤维对基体分子中不同基团或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只是吸附能降低其表面能的物质,并优先吸
5、附能较多降低其表面能的物质。,聚合物通过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形成固定的界面层。,4.2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12,界面的结合状态和强度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对于每一种复合材料都要求有合适的界面结合强度。,界面结合较差的复合材料: 大多呈剪切破坏,且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脱粘、纤维拔出、纤维应力松弛等现象。,13,界面结合最佳态是: 当受力发生开裂时,裂纹能转化为区域化而不进一步界面脱粘;即这时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断裂能和一定的韧性。,界面结合过强的复合材料: 则呈脆性断裂,也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材料在界面上形成能量的最低结合,存在液体对固体的良好浸润。,形成良好界面
6、的前提条件。,14,浸润:是把液滴放到固体表面,液滴会立即铺展开来,遮盖固体表面,这一现象称为浸润。,Water droplet on a lotus leaf,15,液体对固体的浸润能力可用浸润角表示:,90时,浸润; = 0 ,完全浸润; 90时,不浸润; = 180 完全不浸润,16,液体浸润角的大小取决于:固体表面张力SV、液体表面张力LV和固液界面张力SL,粘合功WA最大时: cos =1,即 = 0, 液体完全平铺在固体表面。,SV,SL,LV,17,复合材料良好界面的形成其前提条件是先形成良好的浸润。,良好的浸润取决于体系(固体、液体、界面)的表面张力。,小结,固液体的表面张力(
7、或表面状态)取决于表面结构。,18,(1)润湿吸附理论 润湿吸附理论是基于液态树脂对纤维表面的浸润亲和,即物理和化学吸附作用。,4.2.1 界面的作用机理,高聚物的粘结作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聚物大分子借助于宏观布朗运动从液体或熔体中,移动到纤维表面,大分子链节逐渐向纤维表面极性基团靠近;第二阶段:发生吸附作用。当纤维与聚合物分子间距0.5nm,形成各种分子间作用力(吸附产生的根本原因)。,19,剥离所需能量大大超过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表明界面上不仅仅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该理论是以基体和纤维表面极性基团间相互作用为基础,因此不能解释为什么非极性聚合物间也会有粘结力。,润湿吸附理论的局限性:,
8、20,在复合材料组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在界面上形成共价键结合。在理论上可获得最强的界面粘结能(210 - 220 J / mol)。主要针对使用偶联剂所起作用。,(2)化学键理论,21,在复合材料组分之间的粘结作用源于原子或分子间的相互扩散。,(3)扩散理论,当复合材料不同组分表面带有异性电荷时,将发生静电吸引。仅在原子尺度量级内静电作用力才有效 。,(4)静电理论,22,当两个表面相互接触后,由于表面粗糙不平将 发生机械互锁。,尽管表面积随着粗糙度增大而增大,但其中 有相当多的孔穴,粘稠的液体是无法流入的。无 法流入液体的孔不仅造成界面脱粘的缺陷,而且 也形成了应力集中点。,(5)机械作用理
9、论,23,每一理论只能部分解释某些现象或某些结果。都有一定局限性。实际的界面现象复杂的多,需多方面、多角度加以分析。迄今,未能建立一个统一的界面响应理论模型。,24,4.3界面的破坏机理,4.3.1 影响界面粘合强度的因素,(1)纤维表面晶体大小及比表面积,碳纤维表面晶体增大,石墨化程度上升,模量增高,导致表面更光滑、更惰性,与树脂粘结性和反应性更差,粘合强度下降。,纤维的比表面积大,粘合的物理界面大,粘合强度高。,25,(2)浸润性,界面的粘合强度随浸润性增加而增加;随空隙率的上升而下降。,纤维表面吸附气体或污物,不能完全浸润,成为空隙。,26,(3)界面反应性,界面的粘合强度随界面反应性增
10、加而增大 ;界面反应性基团的引入会增加界面化学键键合的比例。,硅烷偶联剂改性剥离纤维表面,复合材料性能会得到改善;采用冷等离子体改性纤维表面,提高反应性,复合材料的层剪强度得到明显提高。,例如,27,(4)残余应力对界面粘合强度的影响,树脂和纤维热膨胀系数不同所产生的热应力(主要的)固化过程体积收缩产生的化学应力,界面残余应力:,复合材料热应力产生示意图,28,4.3.2 界面破环机理,基体内、增强体内和层面层上存在的微裂纹、气孔、内应力等。,破坏的来源:,微裂纹破坏理论:,纤维和基体界面上均存在微裂纹;在外力和环境因素作用下,其扩展过程将逐渐贯穿基体,最后到达纤维表面。,29,裂纹的发展伴随
11、能量的消耗,能量的逐渐消耗使其扩展速度减慢,分散裂纹尖端上的能量集中,未能造成纤维的破坏,致使整个破坏过程是界面逐步破坏过程,属于韧性破坏。,没有能量消耗,能量集中于裂纹尖端,穿透纤维,导致纤维及复合材料破坏,属脆性破坏。,30,裂纹扩展时界面剥离的机理,裂纹向界面接近主裂纹尖端的界面剥离 主裂纹与剥离界面的合体,31,裂纹扩展,无界面剥离与滑动界面滑动界面剥离,32,破坏形式(5种),a)基体断裂b) 纤维脱粘c) 纤维断裂d)纤维拔出(摩擦功)e) 裂纹扩展与偏转,复合材料的破坏机制则是上述5种基本破坏形式的组合与综合体现的结果。,33,4.3.3 水对复合材料及界面破环作用,玻璃纤维复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4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课件 聚合物 复合材料 界面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25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