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成藏地球化学教材课件.ppt
《第2章 成藏地球化学教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成藏地球化学教材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讲 授 内 容,第一章 成藏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二章 成藏地球化学第三章 成藏年代学第四章 成藏动力学第五章 大油气田形成理论第六章 非常规油气藏,第二章 成藏地球化学 第一节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成藏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成藏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三、成藏地球化学的应用 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 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二、 油藏内流体的混合作用 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 四、有机隔层焦油席研究 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 第三节 运移地球化学 一 、运移过程中石油组分的分馏作用 二 、初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 三 、二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成藏地球化学是2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新兴的一门地球化学分支学科,是石油地质学与石油工程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主要采用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结合油藏工程作业资料直接研究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探索油气充注、聚集历史与定位成藏机制,成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研究内容1、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2、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3、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分馏效应,第一节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Reservoir Geochemistry,第一节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Reservoir Geoc
3、hemistry,油气的非均质性是多层次的,包括总体化学组成的非均质性、分子构成的非均质性及同位素分布的非均质性。特定油气藏各层次非均质性的保存程度取决于油气充注后的时间、储层的侧向连续性及孔、渗性能。,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二、研究方法 、 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包括NSO化合物和高分子量化合物分析); NSO化合物是指含有氮、硫、氧杂原子的化合物,主要包括非烃和沥青。这些化合物又称极性化合物。 NSO化合物对石油的粘滞性和相态特征具有很大影响。如,通过吸附在矿物表面上,可能影响储层的润湿性。 、岩心抽提物分析; 、流体包裹体分析。,第一节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三、主要应用
4、1、在勘探方面的应用 (1)确定源岩类型和成熟度 (2)确定油气充注点和运移路线,恢复充注历史 (3)油藏封闭性评价2、在油气评价和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1)流体界面确定 (2)油藏连通性确定 (3) Sw的计算 (4)焦油席的确定 (5)与脱沥青有关的开采问题,第一节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1、油藏内流体的非均质性表现 原油物性、油气比、族组成、同位素组成、分子组成在油藏内部的变化。2、非均质性的成因烃源岩有机相和成熟度的差异(England,1987)-油藏构造特征和储存物性的变化(Hillebrand. T,1992)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Connan J,1984)重力分异作用(
5、Hirschberg A,1984)和焦油席的形成(Dahl B,1986)原油的热蚀变作用(HwangR J,1994)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分馏作用 (Dahl B,1986),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Larter和Aplin(1995)认为,造成油藏内部流体不同规模上的非均质性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1)1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横向成分梯度指示:区域性的石油充注方向(油气比、成熟度);生物降解油田中区域性水流方向(正烷烃浓度);大规模流体流动屏障的存在(成分阶梯)。()10100m范围的非均质性:反映油藏在垂向上存在分隔层。()几十微米分子级规模的非均
6、质性:与油层的表面化学以及流体包裹体中的古流体作用有关。,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油气的充注过程: W.A. England(1987)等则根据实验室和研究结果,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油气是如何进入并充满圈闭以及进入圈闭后的一系列变化。认为:油气藏的充注通常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最初通过水饱和的输导层进入圈闭的油气只占据孔渗条件最好、排替压力最小的储层部分。随着油气运移的继续,浮力不断增大,油气逐渐充注小孔隙储层部分。后期注入的油气在垂向和侧向上取代先期聚集的油气,并将后者排入小孔隙储层部分,而不是后期注入的油气直接进入小孔隙储层。,第二节 油藏
7、地球化学,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进入储层中的石油,一旦达到较高的含油饱和度,为达到力学和化学上的平衡,石油柱内石油的化学组成将进行重新分配,即发生混合作用。 混合作用包括以下种机理: 、密度驱动混合作用 地下烃类因密度差异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产生流体对流混合现象。 、分子扩散作用 油气向油藏充注时,由于原始化学组分的非均质性而产生分子扩散作用,这种作用导致物质重新分配,清除侧向上的浓度梯度,建立垂向上由重力分异而形成的浓度梯度。 、热对流混合作用 由于地温梯度变化导致流体发生热对流。,二、 油藏内流体的混合作用,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
8、,运用岩石热解、棒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储层岩心和岩屑中残余油的变化,可以确定油气层的分布以及油气水界面的位置。 1、运用棒色谱法确定含油带与贫油带,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2、运用岩石热解方法(ROCR-Eval)和溴分析方法确定油气水界面 岩石热解法最早用于烃源岩的评价,近些年来也被广泛用于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及油气层评价。,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运用岩石热解法还可以确定油藏油质特点或烃类性质。,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在一些油藏的贫油带和含水区内,常可以发现呈席状分布的焦油席(Tar Ma
9、ts),一般分布在石蜡型原油的油藏中。 焦油席(以往又译为沥青垫),是指油藏底部或油藏内部一种密度大于1.00g/cm3、粘度在10.00cP以上的富含沥青质的原油,又称为超重油,厚度一般12m。 焦油席主要代表原地不可采的油,其出现将有损于油藏质量。在采油过程中可能发生脱沥青作用,造成底渗透油层的堵塞,形成“死油”。,四、有机隔层焦油席研究,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焦油席的成因有以下几种:,四、有机隔层焦油席研究,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是油气田开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常规的油藏描述只着眼于储层的非均质性,主要研究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油层连通性的影响。 油藏地球化学
10、研究表明,砂层连通体不一定等同于流体连通体,因为油层内可能存在由各种原因形成的有机隔层(焦油席),从而导致油藏内部实际上是分隔的,出现“储层连通,油层分隔”的现象。 因此,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储层内流体的连通性和分隔性。其方法包括:根据原油总体积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体的流动屏障;根据原油组成的色谱指纹特征的变化研究流体流动屏障;根据油田水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体的流动屏障;,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1、根据原油总体积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体的流动屏障 油藏的气/油比、凝析油/气、泡点压力和密度等PVT资料都可以用来确定油层流体组成的变化。 下图反映英
11、国北海Forties油田主油区与东南区之间存在着流体流动屏障。,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2、根据原油组成的色谱指纹特征的变化研究流体流动屏障 气相色谱指纹分析技术是在色谱-质谱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进行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从气相色谱图上固定选择一批配对的相关烃类,计算每对化合物的相对组成,采用极坐标方式绘成气相色谱指纹分布的星状图,可用来区分原油族群,判别油藏液体的连通性。,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实例一:南中国海某油田 地质分析认为,该油田PH4和PH5井间的储层系统是连通的,压
12、力数据对比不能作出结论,但烃类气相色谱指纹明确显示P3层下部2口井是不连通的。,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实例二:刚果Kitina油田 GC指纹表明B、C层是连通的,而与A层不连通。GC/IR/MS分析技术进一步证实了此点。,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实例三:南意大利亚德利亚海某油田 问题:A井中的重油和轻油是否属同一油藏?A井与B井的轻质油是否连通? GC指纹分析结果:A井的重油和轻油不连通,A、B井的轻质油是在一个连通的储层中。,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
13、,六、流体包裹体的油藏地化应用,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GOI技术是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机构(CSRIO)石油资源部的专利技术,可以确定古油水界面。石油在运移进入砂体时,由于毛细管阻力不同,将优先流过最大的孔隙喉道。如果没有阻止流动的屏障,毛细管阻力将把石油限制在最大的相互连通的网络中,仅有相当少量部分的孔隙暴露于石油中,如果石油柱压力高,则会克服毛细管阻力,使石油流入更小的孔隙喉道中,含油饱和度增加。大多数孔隙将暴露于石油中,因而多数颗粒将会捕获油包裹体。即使现今岩石为水湿的或气饱和的,古石油柱也可以用流体包裹体中捕获的烃类加以确定。,GOI=含油包裹体的颗粒数100%/统计的总颗粒数若
14、GOI5%,储集层为油层;若GOI1%,储集层为水层或含油水层,在地层剖面上利用GOI的变化可以恢复古油藏的位置及其油水界面,GOI高的为原先的油层,GOI突变低处为古油藏的油水界面。,-GOI技术,流体包裹体的分子组成(MCI)反演油藏注入史:利用在线(on-line)和离线(off-line)分析技术,可以获得包裹体中烃类分子地球化学信息,并与储层原油或可能的烃源岩进行对比,利用包裹体的分子地球化学信息可以重建油藏的充注历史。,-分子组成(MCI)技术,六、流体包裹体的油藏地化应用,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George等、Lisk等对澳大利亚Carnarvon盆地South Pepper油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章 成藏地球化学教材课件 地球化学 教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2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