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管理ppt课件.ppt
《建筑安全管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安全管理ppt课件.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安全管理,2015年3月,目录,建筑安全管理简介建筑安全事故类型及统计建筑安全管理专业名词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安全标准个人应掌握的工地安全常识建筑安全管理要点建设单位安全管理注意事项,建筑安全管理简介,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条件。建筑业是一个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高危行业,也是国家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均为重大甚至特别重大的安全事故,这些事故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2、例如:武汉电梯坠落、上海楼房倒塌等,武汉东湖景园施工电梯从34层高空坠落,19人遇难。,19人 遇难,上海莲花南路罗阳路莲花河畔小区在建的13层住宅楼全部倒塌。,购房者闻讯后赶到事故现场,强烈要求退房。,进入21世纪,作为安全事故多发的建筑施工行业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对建筑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建筑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深刻吸取教训、提高认识,重视建筑安全,按照安全生产的要求严格控制,才能确保建筑施工安全,才能建造出优质的工程,从而造福于人类。,我国建筑业管理制度起步较晚,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末,一直都是沿用前苏联的建筑规范和管理制度,直到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以后
3、,国家的建筑管理制度才逐渐向国际标准接轨。于2003年11月24日,由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签署了国务院总理第393号令,即2003年11月12日国务院第28次常务会议通过,2004年2月1日起施行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条例的施行对规范建筑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竞争的日渐剧烈和建筑行业利润的不断降低,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业的安全管理,有的建筑公司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惜牺牲工程质量,克扣安全措施费,想方设法的弄虚作假、偷工减料,这样就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埋下了隐患,也给工程安全管理者带来了挑战。有效地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仍然是建筑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建筑施工现场五大安
4、全事故类型及统计,通过对2004-2012 年我国建筑施工事故的统计分析,我国建筑施工事故主要事故类型分布如下:高处坠落:49.17%坍塌:16.09%物体打击12.37%机械伤害:7.20%触电5.31%其他(如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9.86%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4-2012 年我国建筑施工事故的主要事故类型是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起重伤害和触电等五大伤害,并且每年排在前三位的都是高处坠落、坍塌和物体打击。,建筑安全管理专业名词,三宝: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四口: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五临边:基槽、基坑和深基坑周边、楼层周边、楼梯侧边、平台或阳台边、屋面周边高处
5、作业:凡在基准面2米(含2米)以上,在有坠落可能的作业点进行的登高作业均称为高处作业,安全帽和安全带各单位均有相关的管理办法,今天不再讲述了,下面重点讲一下建筑施工必不可少的安全“三宝”之一安全网。,安全网,安全网是在高空进行建筑施工设备安装或技艺表演时,在其下方或其侧面设置的起保护作用的网,防止因人或物件坠落而造成事故。安全网的质量必须符合 GB5725-35 的规定安全网的搭设标准执行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91,安全网-密目网,密目网也叫安全立网,密目网,密目网规范 GB_16909-1997密目网是由聚乙烯制成,防尘耐用;网目密度不低于800目/100cm2,垂直于水
6、平面安装用于防止人员坠落及坠物伤害的网。一般由网体、开眼环扣、边绳和附加系绳组成。,密目式安全网的作用主要是建筑工程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可有效防止建筑现场各种物体的自由坠落,从而产生缓冲作用。所以又称“密目式建筑安全立网”。就是我们一般见到施工期间包围整个建筑物的有色立式网,绝大部分为绿色,也有部分蓝色或极少数其他颜色的。,密目式安全网的安全防护作用必须与安全帽结合。在有安全网的建筑现场,进入时也必须佩带安全帽。密目式安全网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密度越高、透明度越低的网,其质量越好,安全性也就越高。,安全网-平网,安全网使用规范,1、高处作业部位的下方必须挂安全网(平网);当建筑物高度超过4m时
7、,必须设置一道随墙体逐渐上升的安全网(立网),以后每隔4m再设一道固定安全网(平网); 在外架、桥式架,上、下对孔处都必须设置安全网(平网)。,安全网(平网)的架设应里低外高,支出部分的高低差一般在5Ocm左右;支撑杆件无断裂、弯曲;网内缘与墙面间隙要小于15cm;网最低点与下方物体表面距离要大于3m。安全网架设所用的支撑,木杆的小头直径不得小于7cm,竹杆小头直径不得小于8cm,撑杆间距不得大于4m 。,2、使用前应检查安全网是否有腐蚀及损坏情况。施工中要保证安全网完整有效、支撑合理,受力均匀,网内不得有杂物。搭接要严密牢靠,不得有缝隙,搭设的安全网,不得在施工期间拆移、损坏,必须到无高处作
8、业时方可拆除。,3、要经常清理网内的杂物,在网的上方实施焊接作业时,应采取防止焊接火花落在网上的有效措施;网的周围不要有长时间严重的酸碱烟雾。,4、购买安全网时,必须查看产品的铭牌、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产品的出厂合格证。若是旧网在使用前应做试验,并有试验报告书,试验合格的旧网才可以使用。,安全网在使用时,立网和平网必须严格地区分开,立网绝不允许当平网使用;架设立网时,底边的系绳必须系结牢固。安全网在使用时必须经常地检查,并有跟踪使用记录,不符合要求的安全网应及时处理。安全网在不使用时,必须妥善的存放、保管,防止受潮发霉。,四口: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预留洞口防护不合格,大于1.
9、5米的洞口未设置安全平网或洞口未封闭,临边防护不规范,预留洞口,下方应有防移位措施,预留洞口防护,结构施工中的伸缩缝和后浇筑地带应用固定盖板进行防护,预留洞口防护,预留洞口防护示意图,预留洞口防护示意图,预留洞口防护,五临边:基槽、基坑和深基坑周边、楼层周边、楼梯侧边、平台或阳台边、屋面周边,五临边“必须设置1.0M以上的双层围栏或搭设安全网安全控制要点如下:,(1)深基础临边、楼梯口边、屋面周边、采光井周边、转料平台周边、阳台边、人行通道两侧边、卸料平台两侧边必须统一用两道钢管防护,并在钢管上涂红白标记。 (2)绑钢筋边梁、柱用的临时架子外侧,必须架设两道防护栏杆。,(3)井字架提升机和人货
10、电梯卸料平台的侧边必须安装防护门。防护门必须是用钢筋焊接的开关门,不准使用弯曲钢筋作防护门。(4) 临边作业时,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志.(5) 临边作业外侧靠近街道时,除设防护拦杆,挡脚板,封挂安全立网外,立面还应采取荆笆等硬封闭措施,防止施工中落物伤人,基槽、基坑和深基坑周边,踢脚板,踢脚板的安装规范应按照GB4053 的要求进行制作安装。踢脚板顶部在平台地面之上高度应不小于100mm,其底部距地面应不大于10mm。踢脚板宜采用不小于100mm2mm的钢板制造。,楼梯侧边,楼层周边,平台或阳台边、屋面周边,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一、人的行为因素二、物的状态因素三、管理因素,一、人的行为因
11、素 主要表现是自我防护意识差和自身素质低,一是由于施工者本人和现场管理人员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职业技能低下、行为不规范等,导致了在安全设施完备的情况下发生了安全事故。,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人基本来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而劳动力整体素质就相对较低,致使企业对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效果大打折扣,现场人员对一些基本的安全技术规范和安全技术措施不理解,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不了解,缺乏安全知识,不遵守现场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违章操作等。,二是有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自身的安全素质也较低,不懂安全技术和技能知识培训,不执行强制性标准,不按照安全技术规
12、范的要求组织施工,违章指挥,致使事故发生。,最容易违章的20种人,1、初来乍到的新工人 11、冒冒失失的莽撞人2、好奇爱动的青年人 12、遇到难事的忧愁人3、变换工种的改行人 13、吊儿郎当的马虎人4、休息不好的疲倦人 14、受了委屈的气愤人5、急于求成的糊涂人 15、冒险蛮干的危险人6、习惯违章的固执人 16、情绪波动的心烦人 7、手忙脚乱的急性人 17、满不在乎的粗心人8、心存侥幸的麻痹人 18、大喜大悲的异常人9、不懂规程的“聪明人” 19、投机省事的“大能人”10、凑凑合合的“懒惰人” 20、带病工作的“坚强人”,二、物的状态因素 主要表现是施工现场的防护设施设置不到位,一是由于企业领
13、导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认识不到位,重生产、轻安全,忽略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在施工现场只下达生产指标,不提供安全保障。,二是工程概算中拟定的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作业环境的安全技术措施费不落实。 在建设部颁布的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中,规定了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作业环境的项目。根据这一标准,安全防护、临时用电、生活设施、办公场所、娱乐场所等的建设标准以及对现场围挡、场地硬化、医疗救助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大多数施工单位都难以落实。究其原因,除了一些企业经营者漠视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赚昧心钱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市场竞争不规范。一方面,在一些地区建设
14、工程层层转包、层层克扣工程款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实际施工的企业因承包费太低而打起了安全措施费的主意;而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的低价竞标以及业主的恶性压价,更是把正常施工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费干脆竞争出局了。,很多工程项目低价中标之后,中标的企业将工程转包给低资质的企业,或者中标的企业虽然成立了项目班子,但施工仍然由分包单位自行组织。各利益方为了降低成本,追求经济效益,安全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安全防护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小企业、无资质或低资质的企业尤其如此。,三、管理因素 主要表现在施工组织设计只是为投标而编制的,根本不用于指导施工,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度安全保证体系不健全,能
15、免则免,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清除,有的已成为长期存在的问题。同时,管理不规范,有关人员执法不严,查处不力,监管系统严重失控等,这一切均形成了安全隐患。,建筑施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安全宣传、培训不到位,对员工的培训流于形式,导致员工安全意识淡薄,侥幸心里较强;2、安全管理责任制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3、安全管理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4、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始终存在;,5、没有制定事故应急预案、预案未按要求定期演练或演练流于形式,导致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差,致使事态进一步发展或产生次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一步增加;6、未按照评审过的施工方案施工,施工现场落实的
16、措施与评审过的方案差距较大;7、监管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总包方等单位,对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管理力度不足,思想上认为设备的管理主要是使用单位的事,与己无关;,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有这个可能性。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墨菲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墨菲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
17、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换种说法: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在事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斯塔普将其称为“墨菲法则”,并以极为简洁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墨菲定律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墨菲定律是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长鸣警钟,安全管理的目标是杜绝事故的发生,而事故是一种不经常发生和不希望有的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
18、件发生的概率一般比较小,就是人们所称的小概率事件。由于这些小概率事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发生,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产生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这恰恰是事故发生的主观原因。,墨菲定律告诫人们,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要想保证安全,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采取积极的预防方法、手段和措施,消除人们不希望有的和意外的事件。,传统安全管理是被动的安全管理,是在人们活动中采取安全措施或事故发生后,通过总结教训,进行“亡羊补牢”式的管理。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导致个别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不断变化,新的危险不断出现,发生事故的诱因增多,而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于适应当前情况。,为此,要求人们不仅要重
19、视已有的危险,还要主动地去识别新的危险,变事后管理为事前与事后管理相结合,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安全状态如何,是各级各类人员活动行为的综合反映,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往往祸及全体,即“100-1=0”。,因此,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领导者的事,更与全体人员的参与密切相关。根据心理学原理,调动全体人员参加安全管理积极性的途径通常有两条:激励:即调动积极性的正诱因,如奖励、改善工作环境等正面刺激;形成压力:即调动积极性的负诱因,如惩罚、警告等负面刺激。,对于安全问题,负面刺激比正面刺激更重要,这是因为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果安全,则被认为是正常的;若不安全,一旦发生事故会更加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安全管理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24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