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精神障碍科普宣讲版本课件.pptx
《严重精神障碍科普宣讲版本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严重精神障碍科普宣讲版本课件.pptx(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精神障碍概述,精神病(Psychosis): 是指在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出现明显的障碍,导致其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或社会的可能性。临床上又称为重性精神病;这类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缺乏自知力(Insight)。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周期性精神病等。,什么是精神病,为什么要了解精神疾病, 各类的精神心理障碍覆盖了各年龄阶层的人群,部份精神疾病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均高居不下,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健康并不仅仅是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精神上的良好状态。,精神病人曾被视为魔鬼附
2、体,常被处于可怕的苦刑如烙铁烧炙或长针穿舌以求惩罚躲藏在躯体内的魔鬼,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比奈尔第一个被任命为“疯人院”的院长,他去掉了病人身上的铁链枷锁,把“疯人院”变成了医院,使精神病学作为学科而有所发展。,精神病学历史,(P.Pinel 1754-1826),在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远较其他学科要晚,第一所医院创办于1898年,1949年全国精神专科医师总数仅5060人,床位不超过1000张,经过多年的发展,精神疾病防治机构及从业人员均不断增多,服务范围从精神疾病扩大到心理行为问题,教学与科研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惠爱医院,今广州市精神病医院,由美国传教士嘉约翰(Dr.J.G.Ker
3、r)于1898年在广州创办,精神卫生/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不仅涉及各类精神障碍的防治,还包括人群的心理卫生保健。其目的在于减少和预防各类心理及行为障碍的发生。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2015年6月联合发布,什么是精神卫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11600万常见精神障碍 (绝大部分患者在社区) 15岁以上成年人16.24心理行为问题 例如:互联网使用问题(俗称网瘾)灾后心理援助促进心理健康人人都需要 13亿,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缩影,伤人,毁物,自杀,自伤,知晓率、患病率、治
4、疗率、致残率、疾病负担、肇事肇祸率等等.,特殊的评价指标:,低知晓率,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混为一谈 63.3%不知道哪里有精神卫生机构 46.5%认为人人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 64.5%认识到紧张恐惧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应推荐去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 50% 听说过精神分裂症 80.8%知道老年性痴呆 66.5%知道抑郁症 50% 多动症和焦虑症 34% 5种疾病名称全部听说过 15.9%,中国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2002.12-2003.2),知晓率低的结果-社会偏见严重,不愿承担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的风险,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求神拜佛或求助巫医治疗,导致严重后
5、果少数精神病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出现暴力行为,高未治率,中国2010年精神疾病的治疗率(即患者 接受治疗的百分率) 精神分裂症为45左右 抑郁症及酒/药依赖的 治疗率均低于30 自杀:极少进行有效的干预,高未治率的原因,知识匮乏,认识偏见医疗(资源、服务质量)个人经济与社会保障原因(三无者)等等,无奈的选择,美国哈佛大学、世界银行&WHO(1993): 开展了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研究。采用残疾调整生存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指标衡量某种疾病造成的负担。WHO(2010)报告: 20
6、10年全球疾病负担:重性抑郁症占第3位,占5.1%,到2020年,将上升到第2位。 如果在15-44岁的年龄段,在疾病负担的前10位中,与精神障碍有关的就占5位:重性抑郁症、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自伤、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疾病的负担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 占首位,占疾病总负担的20%。,小问题变大问题,轻症变重症,重症变残疾 患者家庭因病至贫或因病返贫整个社会的照料负担增加、劳动力资源丧失加重因精神疾患而肇事肇祸,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后果:,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我国,每100起社会治安案件中,就有3-5起为精神病人所为。以山东省为例: 20002001年,全省共鉴定1
7、740例,经鉴定结论为精 神病并无责任能力的458人,占26.32%。结论为有部分责任能力的298人, 占17.13%。 全省精神病人肇事案件约占全省刑事案件的4.8。,肇事肇祸,第二部分:严重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六种。,什么是严重精神障碍,六大严重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01,02,03,04,05,06,精神分裂症,定义(CC
8、MD-3): 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左右,慢性精神病院患者的60%左右。,患病率,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概为3.8-8.4 美国的研究,终身患病率高达13 我国于1982年对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CD-9):在1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症在城市的时点和总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分别为:城市为6.07和7
9、.11,农村为3.42和4.62,差别有显著性。1993年用同样的调查程序,对其中七个地区进行调查,城市仍高于农村,城市为6.71和8.18,农村为4.13和5.18。 性别、年龄和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性别差异以35岁以上年龄组较明显:男:女1:1.60。 社会经济背景、职业和患病率:不论城乡患病率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1982年资料显示:经济水平下等的人群患病率为10.16,明显高于经济水平上等人4.75.1993年资料显示:两者数字分别为18.90和3.54。,临床表现,本病症状多样复杂,几乎精神科的全部精神症状和症状群,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均可出现,没有任何一个病例能够全部表
10、现精神分裂症的所有症状。但其有自身特性,具有思维、情感、行为意向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的特点。Bleuler指出本病重要的临床特点是人格的改变,其症状分为原发症状和继发症状,继发症状不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原发症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他所指的原发症状是:联想障碍、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及内向性(4A症状)。Schneider将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称为一级症状,它们是: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思维化声、思维被广播、思维被夺、思维插入、被动意志、被动行为、被动情感、躯体被动体验、妄想知觉。此症状并非本病独有的症状,10%15%可见于情感病和器质性疾病。,症状特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主要为幻觉、妄想和思维
11、紊乱,这些症状被称为“阳性”症状,有的患者急性期过后得以恢复,而有的患者则向慢性综合症发展,主要临床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动作迟缓和社会退缩,这些症状称为“阴性”症状。阳性和阴性症状可以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出现。,发病、病程和预后,发病:多在青壮年发病,约1/2患者在2030岁发病。多数患者表现为间断发作或持续病程两类。大约1/5的患者发作一次缓解后终生不发作。是否复发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家族史、起病年龄、起病缓急、症状特点、治疗效果、维持用药以及家庭与社会支持因素等。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者可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临床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残疾状态。病情的不断加重最终可导致患者丧失社会
12、功能。,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75%以上患者可以达到临床痊愈,但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的比率 较高,是否进行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关键 因 素之一。资料显示,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 症患者,5年内的复发率超过80%,中断药物治 疗者的复发风险是持续药物治疗者的5倍。 目前来看,大约60%的患者是可以达到社会 性缓解,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 持续性病程者病程迁延呈慢性,其中部分患 者可出现精神衰退。,病程,对于某一具体的患者来讲,在患病初期确定预后是比较困难的。但仍有一些有利于预后的非治疗性因素。它们是:起病年龄较晚、急性起病、发作短暂、阳性症状为主或伴明显的情感症状,病前人格无明显偏离正常,社交与
13、适应能力良好,病前发作与心因关系密切,已婚以及家庭关系和睦等。另外迁延病程和阴性症状,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态度对患者的预后都产生影响。通常女性预后优于男性。,预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在急性阶段以药物治疗为主(可选择使用MECT)。慢性阶段,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社会康复措施对预防复发和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神经阻滞剂,能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四十多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对50%80%的阳性症状有明显的疗效,而对照安慰剂仅5%45%。,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急性期治疗:若依性从好,可选择口服用药。继续治
14、疗:在急性期精神症状已得到控制后,宜继续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剂量持续一个月左右,以期使病情进一步缓解。然后逐步减量进行维持治疗。,治疗,维持治疗:旨在减少复发或症状波动十分有价值。在急性症状控制后的第一年,如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复发率为20%25%.安慰剂为55%。维持治疗的时间一般在症状缓解后不少于两年。若系复发,维持时间要更长一些。这一阶段的抗精神病药物逐渐减量,一般在3-6个月后逐渐减至治疗量的1/2,如病情稳定可继续减量,减至治疗量的1/4或1/5。如系第二次发作,药物维持时间要更长一些。即使用较低剂量维持,定期复查,随时调整剂量,可避免复发。,在一级预防尚未能实施以前,预防的重点应放在早
15、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复发上。要在社区建立精防机构,普及精神病防治知识,消除歧视,能及早发现和治疗。在回归社会后要动员家庭及社会力量创造条件,在社区精防机构的指导和训练下,提高适应能力,避免复发,减轻残疾。遗传是本病的发生因素之一。建议处于生育年龄的患者,在精神症状明显时,不宜生育。若双方均患精神分裂症,建议避免生育。资料显示: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患病率为39.2%,较一方为此病者(16.4%)高出一倍左右。另外母孕期的病毒感染、围产期的并发症、外伤以及幼年与双亲被迫分离的社会心理应激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均有一定影响。因此要注意以上情况的咨询与指导。,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双相障碍,双相障
16、碍(Bipolar disorder,BPD)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与抑郁障碍相比,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防更差、自杀风险更大。,概述,CCMD-3我国现行的临床分类主要根据目前是躁狂还是抑郁发作,以及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区分,是状态分类。ICD-10和DSM-IV双相I型障碍:只要目前或病史中有达到诊断标准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即属于双相I型。双相II
17、型障碍:指有反复的抑郁发作及轻躁狂发作,但从无躁狂发作。,国外资料3.03.4 % (西方发达国家7080年代)BP-I、BP-II和环性心境障碍 4% (Goodwin 1990)5.57.8% (Angst, 1999)57% (Akiskal 2002)国内资料0.042 %(国内12地区,1982)0.71.6 %(台湾省,1982-1987)男 1.5%, 女 1.6%(香港特区,1993)时点 3.13 ,终生 5.14 (河北省,2004年),流行病学,性别患病率:男女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共病:40%BPD患者合并酒或物质依赖,使心血管病患者率增加20%BP-II是最多的表现
18、型(Simpson,1998)估计在诊断的DD中约有5070%实为BP-II (Akiskal,2002)单项抑郁与双相抑郁:1:1,主要危险因素遗传 家系研究发现双相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患双相型障 碍者,较对照人群高8-18倍;约半数双相型障碍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心境障碍且常常是重性抑郁障碍;父母中若一方患有双相型障碍,其任一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为25%;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达50%-75%。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双相型障碍的同病率达33%-90%;双卵双生子同病率约5%-25%。其他危险因素年龄(18-21.7)、性别(1:1)、季节(夏发躁狂,冬病
19、抑郁)、社会心理因素等。,危险因素,临床诊断主要依据4个方面症状学严重程度病程排除躁狂发作诊断标准轻躁狂发作诊断标准抑郁发作诊断标准,诊断,症状特点三高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增强【症状标准】 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4项) (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2)语量增多; (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7)睡眠需要减少; (8)性欲亢进。【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
20、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1周。,躁狂发作,症状特点三低情感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与迟缓【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
21、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抑郁发作,诊断分类-DSM-IV,双相障碍,躁狂,轻躁狂,抑郁,重度抑郁,正常 环性 环性心 双相情感 双相情感情感变化 人格 境障碍 障碍II型 障碍I型,正常,躁狂相:三高症状情感高涨:主观体验愉快,有感染力,较表浅,不稳定,有些临床是以易激惹为特征。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意志活动增多:精力旺盛,活动增多,行为轻率,不计后果。 极度兴奋引起谵妄性躁狂。抑郁相:三低症状情感低落
22、:抑郁,无愉快感:缺乏兴趣:想死念头:自我评价低,罪恶妄想,上述症状可有晨重夜轻。 思维迟缓:联想速度缓慢。意志活动减退:活动少,无法做家务,上班,回避社交,甚至出现木僵,自杀行为。其他:睡眠障碍,食欲,性欲减退,临床表现,以药物治疗为主,坚持三大原则综合治疗原则应采取精神药物、电抽搐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综合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长期治疗原则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维持治疗期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 控制症状、缩短病程。非难治性病例,68周巩固期治疗 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抑郁发作,46
23、个月躁狂或混合性发作,23个月此期间主要治疗药物(如心境稳定剂)剂量应维持急性期水平不变维持期治疗 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已确诊的双相障碍患者,可在第二次发作(不论是躁狂还是抑郁)缓解后即应给予维持治疗。维持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对于多次复发者,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后,边观察边减少药物剂量,逐渐停药,以避免复发,治疗,ICD-10中归为“持久的妄想性障碍”: 一组不能归类为器质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障碍的以长期持续性妄想为唯一或最突出临床特征的各种障碍。包含:偏执狂、偏执性精神病、偏执状态,妄想痴呆(晚发性)、关系妄想;排除以妄想为主的急
24、性精神病性障碍,如偏执性反应、心因性偏执性精神病及感应性妄想性障碍;不包含偏执性人格障碍,偏执性精神病,概述,在20世纪初,有些精神病患者从临床表现上看既非精神分裂症,亦不是心境障碍,更不能考虑为器质性脑病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疾病的名称,而不是一个疾病单元,也叫妄想性精神障碍其共同特点是意识清晰,有较为系统的、持久的妄想,一般无幻觉,人格保持相对完整,社会功能在相当程度上良好患病率为0.03%,一般人群终生患病率为0.05%- 0.1%脑力劳动者发病率较高多发于中年,女多于男(有的以男性多见)病前多有特殊的个性缺陷(偏执型人格)及“不良”遭遇妄想推理过程有一定逻辑性、条理清楚、自成体系,1.持
25、久的偏执性妄想,起病徐渐,经历一定时期的发展,出现 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妄想。2.妄想的内容,因人而异,亦可因时而变,但与精神分裂症比 较,相对稳定少变。3.常为被害、疑病或夸大性的,也可与诉讼或嫉妒有关;表现 为坚信其身体畸形,或坚信他人认为自己有异味或是同性恋者。4.妄想的内容及出现时间常与病人的生活处境有关。5.妄想有一定的现实性,不经深入调查,多难辨是非。6.除了与妄想或妄想系统直接相关的行为、态度和情感以外, 患者的言语、待人接物均为正常。7.病程中可间断地出现抑郁症状。8.起病常在中年,确信身体畸形的病例可在成年早期发病。,临床表现,患者可能会将自己的家庭角色、职业角色放置不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严重精神障碍 科普宣讲版本课件 严重 精神障碍 科普 宣讲 版本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2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