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控交换与综合业务通信网第八章程控交换机的组课件.ppt
《程控交换与综合业务通信网第八章程控交换机的组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控交换与综合业务通信网第八章程控交换机的组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程控交换机的组网方式,8.1 引言 通信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在网络中的任意两个用户间建立通信连接,以实现用户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送。 通信网络一般由用户终端设备、交换设备、传输设备以及传输介质组成。,用户终端设备直接为各个用户使用,而不同的通信业务有着不同的用户终端设备。交换设备、传输设备以及传输介质等是一些共用设施。 交换是通信网的核心功能。交换有两层含义:,(1)可以在网络中的任意两个用户之间建立通信连接。 (2)对两个确定的用户来说,这条通信连接路径在每次通信时并不总是相同的。 目前通信网中使用的交换方式主要有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信元交换。,通信网络中,为了提高传输介质的利用率,信息的传
2、输一般采用复用方式,主要有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两种:分级汇接网和无级动态网。,分级汇接网:按大区和省、地、县、市的次序逐级分区建立交换中心,并按直达路由、迂回路由、基干路由的固定顺序进行路由选择及自下而上的逐级汇接。 例如:我国的电话网就是分级汇接网结构。,无级动态网:各交换中心处在同一等级,无上下之分,并采用按目的地地址和路由表规定的顺序进行路由选择。路由表中的选路顺序可根据需要随时间或随业务流量的变化而动态调整。,通信网络的发展始终是以满足社会对不同通信业务的需求为宗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迄今为止,通信网络的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如教材表8.1所示。,8.2 数
3、据通信网概述8.2.1 分组交换数据网 1.基本特性及结构 分组交换数据网(PSDN)简称为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交换方式工作,并向用户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以及因特网都是采用分组交换技术。但是两者使用的通信协议不同:前者采用X.25协议,按虚电路方式工作,后者采用TCP/IP协议,按数据报方式工作。,分组交换网主要由分组交换机、网管中心、集中器、用户终端及传输设备等组成。 分组交换机的基本功能是对数据分组进行存储转发。分组交换机可分为转接交换机和本地交换机。,用户终端设备包括有可以发送数据分组的分组终端和不能发送数据分组、只能发送普通字符的字符终端。分组终端通
4、常是装有X.25通信控制卡的PC机,而字符终端一般是普通的PC机、打印机等。,分组装拆设备 (PAD)的主要功能是把普通字符终端的非分组格式转换成分组格式,把各终端的字符数据组装成分组数据,并以分组交织复用的方式将所组成的各用户终端的数据分组在同一条物理链路上传送给交换机;接收时则过程相反。,集中器的作用类似于本地交换机,含有分组装拆功能,一般只能与一个分组交换机相连接。 网管中心(NMC) 的作用是与各结点交换机相互协作、配合,保证全网正常、有效、协调地运行。,2.路由选择及业务量控制 (1)路由选择 路由选择的操作过程与分组交换网的工作方式有关。 对于采用虚电路工作方式的分组交换网,仅在建
5、立虚电路时由各相关结点进行一次路由选择即可。,对于数据报工作方式的分组交换网,每一个相关结点对每一个收到的数据分组都要进行一次路由选择。 两种工作方式下的路由选择各有其优势和缺点。,路由选择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采用路由表控制方式来选择路由。路由表的基本作用是根据某种规则确定目的地结点与该结点输出路径间的对应关系,即路由表指明了从该点到某个目的地结点所对应的输出路径及下一个结点。教材图8.2,路由表中输入和输出路径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通过路由选择算法来确定。 路由选择算法分为动态选择和静态选择两种方式。动态选择算法数据更新频繁;而静态选择算法对路由表更新的频度较低。,根据路由表的生成方式,路由选择分为集
6、中选择和分布选择。 集中选择:由网管中心计算网络各个结点的最佳路径,并将计算结果传送给各个结点。 分布选择:由各个结点自行计算最佳路由。,(2)业务量控制 网络中如果对某一资源的需求量超过了该资源的标称容量,网络就会出现拥塞,如果拥塞长时间不能得到缓解,网络就可能出现死锁而无法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对网络中的业务量进行控制。,业务量控制分为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流量控制:对输入网络的分组流量进行控制,是其处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以防止网络出现拥塞。 拥塞控制:缓解网络已经出现的拥塞。,业务量控制主要有3种方法:窗口法、缓冲区分配法和许可证法。 窗口法:定义一个窗口尺寸参数W,W的含义为:对源结点而
7、言,它表示源结点在收到允许继续发送的信号之前,可以发送的最大分组数目;对目的地结点而言,它表示该结点可用的缓冲器数目。,窗口法的主要作用是在必要时限制从源结点发出的分组数目。一方面可以限制到达目的地结点的分组数量,防止目的地结点由于缓冲区的不足而丢失分组;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分组到达相关中继结点的流量。,缓冲区分配法:在结点交换机的输出链路上限制等候发送的分组数目,使其不超过缓冲区的总容量。结点交换机通常在其缓冲区内存储接收所接收的分组,在缓冲区内,这些分组将等候路由选择的结果或者等候一条可用的输出链路。如果缓冲区不足就会形成拥塞而丢失分组。,许可证法:限制网络内总的分组数目。网络设有若干许可证,
8、这些许可证的总数量是固定的。任何一个结点或终端要发送分组时必须先获得一张许可证,当分组到达用户终端后,网络就收回许可证。,为保证数据可靠传送,分组交换网还必须具有差错控制功能。通常采用逐段链路控制、自动请求重发的差错控制机制:每个结点对收到的每一个分组进行差错检测,若发现错误,则向发送该分组的结点发送一个消息,请求发端结点重发该分组,直到收到正确的分组为止。,3. 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的一个计算机互连通信的参考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如图8.1所示。,图8.1 OSI 模型,开放系统互连模型采用了分层结构,将一个完整的
9、通信过程中可能要执行的全部功能划分为7个层次,每一层只实现部分功能,较低层为其相邻的较高层提供服务,而且,每一层所实现的功能都是独立的,与其它层无关。,(1)物理层 物理层负责提供并维护物理线路,检测处理争用冲突,这一层关注的问题大都是处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过程接口以及物理层以下的物理传输介质。,(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把上一层送来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分割成数据帧,然后将帧按顺序送出,等待由接收端送回的应答帧。 数据链路层主要解决数据帧的破坏、遗失和重复发送接收等问题。,(3)网络层 网络层解决数据封包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需要的路由,因此网络间的路由选择及网络连接的建立、保持和释放等功能都
10、包括在网络层中。 网络层只关心服务的性质和所需的费用。,(4)传输层 传输层接收来自会话层的数据,要确保数据片能够安全而正确地发送到另一端。传输层是以端到端的方式传输数据。,(5)会话层 会话层进行高层通信控制。可以让不同主机上的用户建立彼此间的“会话”。除了可以提供普通数据的传送,还可以提供一些应用程序所需的特殊服务功能。,(6)表示层 表示层解决数据格式的转换。不同的计算机使用不同的编码来表示字符串。表示层所提供的服务是以一致的标准将数据进行编码。,(7)应用层 应用层提供与用户有关的功能。它直接向用户提供业务的操作规程和系统的管理功能。例如:文件传送、电子邮件、数据库访问等。,两个不相兼
11、容的站点,只要都支持O S I模型,就能互相通信。从逻辑上讲,两个站点的对等层直接通信。而实际上,每一层都只与相邻的上下两层直接通信。当程序需要发送信息时,它把数据交给应用层。应用层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传给表示层。再经过一次加工后,数据被送到会话层。这一过程一直继续到物理层接收数据后进行实际的传输。,在发信终端设备内,用户的信息文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业务数据单元(SDU),一部分是操作所必须的协议控制信息(PCI),这两部分数据组合在一起称之为协议数据单元(PDU)。,8.2.2 帧中继 1.帧中继的发展背景 (1)光纤传输的普及应用 (2)局域网的发展 美国标准局(ANSI)于1988
12、年公布了帧中继的行业标准。,2.帧中继的主要特点 帧中继技术是在开放系统互联 (OSI)第二层上用简化的方法传送和交换数据单元的一种技术。它是建立在光纤传输的基础之上,是对X.25的简化。,帧中继仅完成 OSI的物理层和链路层核心功能,将流量控制、纠错等功能留给智能化的终端设备去完成。这样大大地简化了节点之间的协议;又帧中继采用虚电路技术,能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使帧中继具有延时小、吞吐量大、适合突发性业务等优点。,与X.25协议相比,帧中继的主要特点如下: (1)帧中继协议简化了X.25的第三层功能,使网络功能的处理大大地简化,提高了网络对信息处理的效率。只采用物理层和链路层的两级结构,在链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程控交换与综合业务通信网第八章 程控交换机的组课件 程控 交换 综合 业务 通信网 第八 程控交换机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2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