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法 课件.pptx
《教育实验法 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实验法 课件.ppt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主编:刘昕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第二版),目 录,某研究者想要开展亲子阅读和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结果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相关,但这却无法解释到底是良好的亲子阅读关系可以促进亲子关系,还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了亲子阅读,因而研究结论无法对实践做出科学而有针对性的指导。,问题导入,问题:统计结果为什么无法进行解释?研究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技能目标:能根据给定的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分析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能对给定的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能针对某一课题设计教育实验的一般步骤。能根据自定的教育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完整的实
2、验方案。,知识目标:理解教育实验法的含义、特点、类型及优缺点。 掌握教育实验法的一般程序和变量控制。 掌握学前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01,教育实验法概述,教育实验法的含义与特点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教育实验法的类型教育实验法的一般程序,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与特点(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二)教育实验法的特点,干预性,以假设为前提,可重复验证实验的结果,可精确记载实验的结果,实验本身具有教育性,教育实验是实验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教育性的实验研究活动,是实验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搜 藏,快,照,教育实验研究法所具有的干预性的这一特征,使研究者可以人为地创造条件,对某些在自然观察中不易观察到或不易集
3、中观察到的情景、现象进行研究,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扩大研究范围。例如,美国的一项研究“教师的言语指导(暗示)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就是人为地创设条件,从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看到的情景。研究者随机将幼儿分为两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教师对两组的每个幼儿单独谈话,谈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如“老师昨天带你去动物园,你是喜欢大象还是猴子?”等。,搜 藏,快,照,第二步,幼儿作答后,教师对第一组的幼儿作这样的暗示:“啊,你喜欢大象(或猴子),因为你愿意与人合作。”对第二组的幼儿则这样表示:“你喜欢大象(或猴子),那么你一定喜欢当第一名”。 第三步,让每个幼儿分别与同组的另外一名幼儿共
4、搭积木 3 分钟,教师指示:“你们两个要轮流搭,一人搭一块。”并让两名幼儿一人拿红色的积木,另一人拿黄色的积木。 结果发现,凡是被暗示喜欢合作的幼儿,与另一幼儿搭得又快又好;而凡被暗示要争第一名的,二人均搭得慢而少,互不相让。,二、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局限性,优点,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难度太大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所带来的副效应实验情境与现实情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现有测量工具仍无法十分正确地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伦理道德问题也限制了教育实验的适用范围,VS,三、教育实验法的类型,四、教育实验法的一般程序(一)教育实验的准备,(二)教育
5、实验的实施,按照实验设计,操纵自变量,即进行实验处理,有步骤地改变所要研究的实验条件,向被试呈现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采取有效方法,消除无关变量对被试的影响,或者使无关变量对被试的影响相对稳定,甚至恒定。,随时观察和测量因变量,收集实验数据和其他重要实验资料。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分阶段收集被试和因变量的数据等资料。,实施阶段是教育实验的实质阶段,能否按照实验设计,有条不紊地展开实验过程,是决定能否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的关键。,(三)教育实验的总结与评价,教育实验的总结与评价是实验的结束阶段。其任务包括三个方面。,02,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自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控制,一、自
6、变量的控制,二、因变量的控制,准确性方面的指标速度或敏捷度方面概率或频率 各种成就测验与心理测验的量表分数及评价者的评定分数等,二、因变量的控制,因变量指标的要求,三、无关变量的控制,(一)无关变量的特点,潜在性,(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01,01,随机化,其他方法,03,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学前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一、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二、学前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师生总动员,This is a good space for a short subtitle,【案例展示】3岁前幼儿社会性培养的实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 至 3 岁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一般是指个体
7、社会化进程中,幼儿可能养成的符合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态度、行为方式、行为技能和行为习惯。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生活在集体教养机构中的 2 至 3岁幼儿社会性行为培养的目标和内容、组织和方法等问题做出探索,为建构我国学前道德教育启蒙的课程多提供一些实证研究的依据。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一)2 至 3 岁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目标 我们根据有关 3 岁前幼儿发展的研究和教育的资料、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目标以及长期的托儿所实践经验,把 2 至 3 岁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培养目标初步规定如下。,师生总动员,This is a good space for a short subtitle,1. 能获得初始的生活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实验法 课件 教育 实验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2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