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菌种的选育、保藏(二)课件.ppt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菌种的选育、保藏(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菌种的选育、保藏(二)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因重组 凡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称为基因重组或遗传重组。 作用:重组可使生物体在未发生突变的情况下,也能产生新遗传型的个体。 在基因重组时,不发生任何碱基对机构上的变化。,一、杂交 重组是分子水平上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成是遗传物质分子水平上的杂交。 一般所说的杂交则是细胞水平上的一个概念。 杂交中必然包含着重组,而重组则不限于杂交这一形式。,二、转化 受体菌自然或在人工技术作用下直接摄取来自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过程,称为转化。 转化发生的条件: 受体细胞要处于
2、感受态;供体DNA片段大小适宜,分子量一般为1107 D 左右;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密切。 转化的类型:自然遗传转化和人工转化。,感受态:受体细胞能从环境吸取外源DNA片段并实现其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只在细菌生长的某一时期出现;不同菌种的感受态出现在不同生长时期。 转化因子:本质是供体DNA片段。 一般的转化因子都是线状双链DNA;也有少数报道认为线状单链DNA也有转化作用。,转化的过程 以肺炎链球菌抗链霉素菌株为例,大致可分为六阶段: 吸附:双链DNA片段与细胞表面的特定位点(主要在新形成细胞壁的赤道区)结合,此时,细胞膜上的胆碱可促进这一过程。在吸附过程的前阶段,如外界加入DNA酶,就会减少转
3、化子的产生。稍后,DNA酶即无影响,说明此时该转化因子已进入细胞;,切割:在吸附位点上的DNA被核酸内切酶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5106的DNA片段; 入胞: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被膜上的另一种核酸酶切除,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这是一个耗能的过程。分子量小于5105的DNA片段不能进入细胞。这时如用低浓度溶菌酶处理,因它提高了细胞壁的通透性,故可提高转化频率;,重组:来自供体菌的单链DNA片段在细胞内与受体细胞核染色体组上的同源区配对,接着受体染色体组上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并被外来的单链DNA交换、整合和取代,于是形成了一个杂合DNA区段(heterozygous region)。在这一
4、过程中,有核酸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参与;,复制:受体菌的染色体组进行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两个,其中之一获得了供体菌的转化基因,另一个未获供体基因; 转化子形成:当细胞发生分裂后,一个子细胞含供体基因,这就是转化子;另一个细胞与原始受体菌一样。,转化的过程,三、转导 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称转导子。,转导的种类:,完全普遍转导 普遍转导 流产普遍转导 转导 低频转导 局限转导 高频转导,1、普遍性转导 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任何DNA小片段的“误包”而实
5、现其遗传性状传递至受体菌的转导现象,称为普遍性转导。 1)完全(普遍性)转导 P22在供体菌内增殖时,宿主的核染色体组断裂,待噬菌体成熟与包装之际,极少数(10 6 10 8)噬菌体的衣壳将与噬菌体头部核心大小相似的一段供体DNA片段误包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含噬菌体自身DNA的缺陷噬菌体。,供体菌裂解时,如把少量裂解物与大量受体菌群体相混,使其感染复数1,这种完全缺陷噬菌体就会将这一外源DNA片段导入受体细胞内。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个受体细胞只感染了一个完全缺陷噬菌体,故受体细胞不会发生往常的溶原化,也不显示其免疫性,更不会裂解和产生正常的噬菌体;而由于导入的外源DNA片段可与受体细胞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遗传 变异 菌种 选育 保藏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1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