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几种病虫害防治技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几种病虫害防治技术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见几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建国初期至80年代初,小麦条锈病的我市先后有6年大流行,4年中度流行,流行频率达24.3%。80年代后由于绵阳15、19、川育8号及川麦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曾有效的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流行。但进入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新的生理小种条中30、31、32号的先后出现并上升为优势小种,而我市小麦品种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主要还是用四川的品种,小麦条锈病在我市又进入流行盛期,自1996年以来条锈病在我市中度流行以上年份有7次,流行程度越来越重,特别是2001-2004年连续四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市偏重以上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不同年份小麦条锈病比较图,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
2、发生在叶片上。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症状图片,病原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称条形柄锈菌(小麦 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双胞,棍棒
3、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32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32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侵染循环、发病条件,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区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年 降 雨800-1200mm,造成条锈病为我市流行频率高、危害重,是我国高菌量越冬繁殖区,
4、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农业防治:提倡小麦适期播种,适时偏晚播种(平坝区于10月18日以后), 消除自生麦。搞好配方平衡施肥(施药比例N:P:K=2:1:1,即氮、磷、钾用量分别按 12 公斤、6公斤、56公斤(均为纯用量)施用)。在播种前及时开好三沟,降低田间湿度,采用健身栽培技术,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药剂防治,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是推迟小麦发病,减轻病害危害的有效措施,用种子重
5、量0.2%三唑酮。,秋播药剂拌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控制效果调查表,抓好病情监测,及时开展药剂防治,加强早期防治力度。对早期点片发生时采取挑治和普防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对发病中心进行防治,以降低菌源基数消灭病点,减少春季菌源,打点保面,减少传播,遏止传播速度,推迟发病,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及时开展普防及二次防治,保证防治效果,减少损失,针对小麦条锈病流行速度快的特点及大田发病情况,应于3月上中旬开展开展了一次普防,由于条锈病菌存在再次侵染现象,因此应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开展第二次、第三次防治。使用药剂:15%三唑酮粉剂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
6、,不同药剂防治小麦条锈病效果调查表,于3月1517日亩喷15%粉锈宁wp100克、40%禾枯灵wp75g、12.5%特谱唑25克三种药剂防治小麦条锈病试验,结果表明:大面积防治应首先选用粉锈宁,积极示范特谱唑。,条锈病对小麦千粒重影响调查表,施药时有零星发病,喷药后旗叶、倒二叶未发病;施药前发病较为普遍,4月5日喷药后,旗叶、倒二叶未发病;施药前发病较为普遍,4月15日喷药后,仍有10-25%旗叶、倒二叶发病;未防治,有80%旗叶、倒二叶发病;未防治,有100%旗叶、倒二叶发病;发病前喷施保护,未发病。,油菜菌核病,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株发病率高
7、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70%。,菌源,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子囊菌病害,学名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在我市苗期很少见,主要在花期至成熟期,以叶片、茎杆受害最重。,危害症状,茎上病斑多发生在主茎叶下部,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扩大后呈棱形或长条形,或绕茎的大斑。病斑略凹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潮湿时,病部多呈腐烂,长出棉絮状菌丝。一般条件下,病斑长达6-15CM,环境适宜时,病斑可扩展合并达30CM。发病后期,病株髓部被蚀空,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如麻,茎易折断。剖视病茎,可见许多初呈白色后呈黑
8、色的鼠粪状菌核,以茎基部菌核最多,受害植株提早成熟,角果瘦小,种子不饱满,严重的全株枯死。,分级标准,油菜菌核病为害损失标准分为4级。0级:无病健株;1级:1/3以下分枝发病或主茎病斑长不超过1寸,损失30%以下;2级:1/3-2/3的分枝发病或者说1/3以下分枝发病、主茎病斑1寸以上,产量损失30-60%;3级:2/3以上分枝发病或者/3以下分枝发病,主茎病斑马寸以上,产量损失在60%以上。,侵染循环,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含田埂、院场、田间等)、种子和病残体中越夏、越冬。次年3月上旬,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时,土壤中菌核大量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3月下旬进入萌发盛期,与油菜
9、开花期相吻合。释射出子囊孢子侵染花瓣及老黄叶,造成花瓣及叶片脱落贴附在茎、枝、叶引起发病。也有病秆直接摩擦传染健秆,菌核也可产生菌丝直接侵入地面茎叶。,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有效菌核的数量。气象因素:影响病害发生与流行的气象条件主要是3-4月份温湿度,其中最主要的是湿度,3月下旬湿度利于菌核萌发开盘和子囊孢子释放,4月下旬高湿利于病菌的再侵染,凡3月下旬和4月下旬相对湿度超过85%以上,病害发生就重。品种:品种间抗感病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据各县调查,目前栽植的“双低”品种,陕油6号、秦优7号发病较轻,而油研系列、蓉油系列品种等发病较重。耕作栽培:偏施氮肥易导致生长茂密、郁敝倒伏而通气差,造成田间湿
10、度过高而发病重,连作田及排渍不畅田发病重。,不同油菜品种菌核病发生情况,防治技术,旱地油菜实行轮作倒茬:其轮作年限应在2-3年以上.调查表明,菌核病病茎率连作地高于轮作地1-2倍。种子处理:播种前,首先清除种子中混杂的粗大菌核,然后用10%食盐水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将下沉的种子用清水洗净后播种。重施底肥、苗肥,早施蕾苔肥:油菜宜用农家肥作底肥,在氮肥总量中50-60%用作底、苗肥。此外,每亩施500克硼肥,与细干土充分混合,油菜移栽时均匀撒施于沟内。,培土管理:旱地油菜在苔蕾期中耕1-2次,可有效的破除油菜地里大部分子囊盘(病菌)。培土可埋没子囊盘,减少菌源,同时进行叶面喷施0.4%的
11、硼砂溶液,预防疯花不实。摘“三叶”:于油菜盛花后期,摘除“老、黄、病”叶”和“长柄叶、短柄叶”及主茎0.5米以下“无柄叶”带出田外深埋。药剂防治:油菜盛花期喷80%多菌灵超微粉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7天后进行第二次防治。,稻瘟病,稻瘟病是我国水稻的重要病害。早在1637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已把它称为“发炎火”用文字记载下来。现在,全世界水稻种核区几乎都有此病发生,分布极为广泛。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发生,其为害程度因品种、栽培技术以及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别,流行年份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一50以上。水稻生长期中叶片受害严重时,成片枯死,有的虽不枯死,但新叶不易伸展,
12、稻株萎缩,不能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抽穗期穗颈受害严重,则造成大量白穗或瘪粒。,症状,苗瘟 :种子发芽后不久即可发生。一般在3叶期以前,芽和芽鞘出现水浸状斑点,病苗接近土面部分变灰黑色,有灰色霉层,而上部呈淡红褐色卷缩枯死。叶瘟 :发生在3叶期以后的秧苗和成株的叶片上。病斑可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及急性型,白点型 褐点型,节瘟: 最初在节上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最后使全节变黑腐烂,干燥时凹陷,易折断、倒伏。有时病斑仅在节的一侧发生,干缩后造成茎秆弯曲。节瘟在抽穗期发生时,由于营养水分不能向穗部正常输送,影响开花结实,严重时形成“白穗”或瘪粒。,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部,即主穗梗到第一枝
13、梗分枝的中间部分。病斑一般呈暗褐色,但在不同的水稻品种上,可呈黄白色、黄绿色黑褐色以至黑色等。枝梗也可受害。,谷粒瘟 :发生在稻粒及护颖上。发生在稻粒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水稻开花前后受侵染,多不能正常结实而成暗灰色的秕谷。二是受侵染较迟的,在颖壳处呈现暗灰或褐色、梭形或不整形斑,影响结实,严重的可使米粒变黑,病原,病原为稻梨孢菌Pyriculara oryzae Cav.,属半知菌,其有性世代为稻卵孢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alin-verniana (Catt.) Miyake属子囊菌,但一般不常见。,侵染循环,稻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种上越冬。带病的种子、稻草和未
14、腐烂的牛栏草,为此病主要的侵染源。播种带病稻种后,潜伏其内的菌丝可能引起秧苗发病;附在种子表面的分生孢子,萌芽后从幼苗基部侵入;都可引起秧苗发病,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秧苗或成株叶片受侵发病后,病斑上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继续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只要条件适宜,病菌可反复进行多次再侵染,以致病害迅速扩展而流行。此外,病菌也可从伤口侵入,但通常不从气孔侵入。,防治技术,种子处理:稻种应从无病田或轻病田选留,带菌种子,应进行种子消毒,用80抗菌剂402的4000倍液浸种2天,兼有杀菌和促进发芽的作用。可采用以下方法中的一种:强氯精300-500倍液浸种2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
15、天;用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品种布局:平川地区主栽丰优香粘、金优527、宜香优1577、宜香优3003、B优827、金优117、绵2优838、丰优128,搭配金优725、协优527、D优68、D优10号;海拔700米以上的丘陵山区,以金优207、金优晚三、I优86为主,搭配D优162、汕窄8号。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药剂防治: 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常用浓度为1000倍液,每亩用制剂量50-75克。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常用浓度为1000倍液,每亩57-72毫升。苗瘟、叶瘟、谷粒瘟: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克或富士一号乳油5070毫升对水喷雾效果较好
16、。节瘟:在移栽稻苗时,洗净泥土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中浸蘸1020分钟,然后插秧。穗颈瘟:每亩用40富士一号乳油5070毫升,对水3040公斤升喷雾,效果较好。,稻曲病,稻曲病又名绿穗病、谷花病、开花米,在我国及日本又称其为“丰收病”。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且因病菌含对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C9H6O7。用混有0.5%以上的病谷喂猪后,肉猪生长,增重速率下降;母猪产死胎,畸形胎、仔猪成活降低。对人的健康也有不良影响。得病的稻穗,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碎米增多,影响产量(一般减产5%10%)和质量,大量食用对人的健康也有一定影响。,症状,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
17、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病原,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 Bref=U.virens (Cooke) Tak.称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单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菌核从分生孢子座生出,长椭圆形,在土表萌发产生子座,橙黄色,头部近球形。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表面有瘤状突起。有性态为Claviceps virens Sakurai称稻
18、麦角,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侵染循环、发病条件,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 避免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发病时摘除并销毁病粒。改进施肥技术,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药剂防治。用药适期在水稻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如需防治第二次,则在水稻破口期(水稻破口50%左右)施药。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a、每亩用18%多菌酮粉剂150-200克,或60%多菌
19、酮200克防治。b、每亩用20%井冈霉素37.5克,或50%井冈霉素500倍液防治。c、每亩用10%可杀得100克。按规定使用,以免产生药害。d、每亩用20%粉锈宁(又名三唑酮)乳油75毫升。e、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对水喷雾。,不同时期用药各药剂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水稻破口前3天施药对稻曲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剂间防效差异不显著;破口期施药对稻曲病的防效略优于破口前5天用药,但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而与破口前3天防效差异极显著。,稻螟虫,稻螟虫俗名钻心虫,汉中稻区稻螟主要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常年在我市发生危害6080万亩,造成损失在10%左右,严重年份在2
20、0%以上。全市多年来以二化螟为主,其次是三化螟、大螟最少;三化螟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二化螟为常发性害虫,年度间发生数量差异较小。三化螟、大螟为偶发性害虫,年度间差异较大。,分布范围,二化螟:在全市稻区均有分布,为汉中稻区的优势种群。三化螟:在年代初因水稻改制(单季稻改双季稻),曾在汉中稻区大发生,年代后期至年代初,水稻又“双改单”,恢复单季稻,三化螟种群逐年下降,年代至年代前期主要分布于西乡古城一带及宁强县五丁关以北稻区,从年代中期逐渐向全市稻区扩展,近年来主分布于西乡、洋县、城固及汉台部分稻区。大螟:分布于北部丘陵稻区及山区。,发生世代,二化螟:一般年份发生代,个别年份发生代,以一代幼虫为害
21、为主,造成枯心,个别年份二代幼虫为害也较为严重,造成白穗或虫伤株。三化螟、大螟:均年发生三代,三化螟以代幼虫为害为主,造成枯孕穗或白穗,大螟以三代幼虫为害为主,造成大量白穗。,生活史,二化螟:4月下旬至月上旬越冬代幼虫进入化蛹盛期;月中下旬为越冬代成虫盛发期,月下旬至月上旬为一代初孵幼虫盛发期,低龄时群聚为害,三龄后转株为害,干旱少雨年份转株为害特别严重,月上中旬形成明显枯心团,一代螟虫于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二代二化螟于月上中旬钻蛀植株造成白穗或虫伤株,老熟幼虫转入稻株下部准备越冬。,三化螟: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仅以水稻为食,以幼虫在稻茬根部结小茧越冬,其越冬部位一般较二化螟低。越冬代幼虫于
22、翌年月下旬至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月下旬为越冬代成虫峰期,月下旬至月上旬为一代幼虫化蛹盛期,月中旬为一代成虫盛发期,由于二代幼虫盛发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因而造成大量白穗或枯孕穗。月中下旬二代三化螟进入成虫盛发期,这代虫量大,但幼虫孵化时水稻大部分已齐穗,不利于其取食为害,对水稻影响不大,只有少部分贪青晚熟田因三代三化螟幼虫聚集为害而造成大量白穗,造成重大损失。,大螟:大螟为杂食性害虫,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小麦、茭白等作物及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在寄主遗株上越冬,在水稻上则在稻茬中越冬。其一、二代主要取食玉米、小麦及杂草,三代幼虫于月上中旬聚集田边植株为害造成大量白穗,因北部丘陵及山区
23、玉米与水稻混栽,造成大螟为害严重。而平坝区因大面积单一种植水稻,大螟为害较轻。,为害症状,二化螟和三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所不同的是二化螟初孵幼虫还会在叶鞘取食造成枯鞘。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株有一条幼虫。二化螟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每株可多达数十头。,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消除越冬虫源:冬季或早春铲除田边杂草,拾光稻兜,沤制肥料。深水灭螟:在螟虫盛孵和化蛹前,田间只留遮泥水,使蚁螟危害或化蛹部位降低,盛孵或化蛹高峰后,猛灌深水13-16厘米,可消灭大量螟虫。化学防治: 亩用量25%杀虫双水剂150-200毫升,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50杀螟硫磷(杀螟松)乳油,每亩100克,分蘖期防治二化螟,每亩50克。,不同时期防治一代二化螟试验结果表,试验表明:不同地方施药时间上不能一概而定,而应依螟虫发生期而定,西乡越冬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早,幼虫多集中于秧田期为害,故秧田期防治效果较好,而汉台越冬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较迟,成虫即产卵于秧田,也产卵于大田,故大田期防治要好。,生产A级绿色食品禁止使用的农药 /320582LFS5-2003,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18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