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历史哲学课件.ppt
《康德的历史哲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德的历史哲学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康德的历史哲学,海涅曾经评论说,康德杀死了上帝。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康德用他的二律背反分析了人类知识能力的局限性,因此把世界一分为二:人类能够认识的经验世界此岸与无法到达的彼岸。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先于经验的,普遍和必然的。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实践理性批判指出道德自律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点,这种道德先天的蕴涵于人的理性之中。道德行为是绝对命令的结果,人并不力求达到任何目的,行为本身就是必须的。人是目的的本身,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把他只是当作工具来使用。,在判断力批判里,海涅不无幽默地说,为了善良的老仆人,康德又把上帝招回来
2、了不过上帝只是一个假设。,很难说康德是一个无神论者,或者是一个有神论者。尽管他承认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他仍然相信,大自然的演进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指向一个终极的目的,他的哲学具有目的论的性质,一切都是某种知性为了某种目的而预先设定的。这一点上他和古希腊以来的唯心主义传统,和基督教哲学的指向是一致的。他相信人类的理性,他是哲学世界的绕不开的路标。,晚年的康德,致力于完善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历史部分。 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这篇论文里,他试图为历史进程建立一个合乎目的论的体系。他的思想来源于比他稍早的牛顿和卢梭,他把人类历史看做自然史的过程,承认规律的可能和社会契约的存在,这是他对历史体
3、系的基本假设。,唯物主义:机械论唯心主义:目的论马克思主义:综合了机械论与目的论,他的前提是他的人类学,他在实用人类学里指出,人具有自我意识,使他能够无限地提升到一切其他的生命存在物之上。人具有自我认知与认识能力。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首先是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包括三种狂妄:理性的狂妄,鉴赏的狂妄和实践利益的狂妄。与这种狂妄的个人主义相对立,人总是生活在一个人类的共同体中,因此,共同体中具有同样个人主义倾向的其他人限制了他的狂妄,他必须把自己看做是一个世界公民,从这里开始了康德的人类学。,康德认为,人类的本性驱动着他不断地去追求极乐,而理性却局限于把幸福建立于尊严的条件之上,即建立在道德之上。前者,
4、他称之为人类的动物性,后者是人类性。善具有某种终极目的,它的最高程度就是公民状态。 回到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在这里,康德提出了九个命题,建立了他的历史哲学体系。,命题一、一个被创造的全部自然秉赋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合目的地发展出来。 对我们来说,这可以认为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确实存在一个茫无目的的活动者的大自然,受到偶然性的支配,不过,并不如康德所说,令人感到绝望。事实上,正是这种偶然性的互相作用,产生了某种秩序,某种似乎是合乎目的的东西。互相接近的质子产生的引力造成了恒星和星系,涨落的物质产生了某种有序的耗散结构,昆虫世界可有有惊人的协同行为,自组织理论解释了这一切何以能够发
5、生。,命题二、这些自然秉赋的宗旨就在于使用人的理性,它们将在人的身上充分地发展出来。但却只能是在全部的物种的身上而不是在各个人的身上。 不错,但自然秉赋的宗旨并不存在。全部物种恰好是由各个人组成的。康德看到的是理性,是一种合乎目的的理性,而叔本华更进一步,在自然中间发现了意志,展开了意志哲学的探讨。在今天的科学看来,自然的理性实际上是由偶然性规律支配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也许最好用人择原理来解释。宿命来自于初始条件的微小的偏移,相互作用的两个粒子,按照物理的规律发生必然的运动,并影响它们此后遇到的其他粒子的运动轨迹,大自然就是有这样的链条连接在了一起。,康德对上面的命题解释说,理性是一种要把自己的
6、规律和目标都远远地突出到自然的本能之外的能力,它并不知道自己的规划有任何界限。 这一点我们可以同意,理性是这样一种能力,超出本能之外的能力,因此知识的进步可能是无限的。但是人类的知识却有确定的边界,它不能超出人类的理解和感知的可能范围,并且永远不可能达到宇宙本身的范围。尽管物理学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无边界的有限的宇宙。图灵机描绘的世界永远不能达到宇宙本身的范围。彼岸世界永远存在并且永远遥不可及,但是只要人类存在,知识的进步将永远进行着。据说只有在宇宙大坍缩的奇点上,人类的知识才会与宇宙本身合一。康德所说的终极目标,那个来源于基督教天国的大自然的目标根本就不存在。,命题三、大自然使人类完完全全由其
7、自己本身就创造出来超乎其动物生存的机械安排之上的一切东西,而且除了自己本身不假手于本能并仅凭自己的理性所获得的幸福或美满而外,就不再分享任何其他的幸福或美满。 大自然绝不作劳而无功的事,并且绝不会浪费自己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事实上,很难在本能和理性之间划出截然地分界线来,理性本身就是人类本能的产物。幸福感恰恰是以那种动物性的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为基础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很难有多少幸福感。大自然不会作劳而无功的事,生物因某种需要进化出的某些器官必然是为了某种功能而有的。但是不止于此,这个器官除了这种特殊需要而外,往往还有一些剩余的功能,这些功能可能暂时无用,甚至是自身的某种妨碍,但也许有
8、一天这种剩余功能就会变成必要的了。没有这种功能的生物在生存中就会处于劣势。,我们说康德的前提本身是可疑的,但并不影响他论证过程和结论的合理性。历史同大自然一样,并没有任何目的性可言。我们的世界看似一个精心安排的世界,实际是由无数偶然的因素演化来的。有序性来源于自组织现象和协同规律,社会与自然事物一样,高度依赖于初始条件,并可能因每一个微小的扰动改变运动轨迹。 历史和社会在大尺度看好像合乎某种自然规律,在微观角度看,它的表现很可能是混沌。在自然界中,有过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产生了无数种千奇百怪的物种,但是很快就消失了。某些物种是通过大量的繁殖,才得以保全的。,创世论者可能说,兔子的繁殖能力是上帝为
9、了食肉动物有意安排的,但是对于兔子这种生物来说,大量的繁殖实际是一种浪费。植物的花粉和动物的精子都有成千上万,能够授粉或使雌性受孕的只有一个。生物界的自然淘汰本身就是一种与目的论相悖的过程。康德认为生物的各种器官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的,大自然不会浪费。而实际上,由于某种需要而逐渐演化出的某些器官,确实具有超出需求的功能,这种功能可能是多余的,是一种浪费,但也有可能,自然环境的某种变化很可能使这种从前不需要的功能变得必不可少,甚至还会进一步发展。,命题四,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但仅以这种终将成为人类合法秩序的原因为限。 这里回到了康德的人类学,对抗
10、性指的是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这种秉赋存在于人的天赋之中。人具有一种要使自己社会化的倾向,然而他也具有一种强大的,要求自己单独化的倾向。他想要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摆布一切,并且因此之故就会处处遇到阻力,他自己也倾向于成为别人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唤起人类的全部能力,推动着他去客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力欲或贪婪心的驱使而在人群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于是就出现了野蛮进入文化的真正的第一步。由此开始的不断的启蒙奠定了一种思想方式,可以把粗糙辨别道德的自然秉赋随着时间推移转化为确切的实践原则,从而把那种被迫组成了社会的一致性终于转化为一个道德的整体。康德认为,没有个人的这种非社会性的自
11、私的倾向,人类的全部才智就会在一种美满的和睦、安逸与互亲互爱的阿迦底亚式的牧歌生活之中,永远被埋没在它的胚胎里。正是这种人的不合群性,这种竞相猜忌的虚荣心,贪得无厌的占有欲和统治欲,才使人类全部的自然秉赋得以从沉睡中唤醒。人类要求和睦一致,大自然要求不和和纷争。在这里,恶最终转化成了善。,命题五,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建立起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这里康德进入了他的主题。公民社会在他看来是大自然本身所要求的,是造物主的终极目的。我们不是目的论者,也看不到大自然的强迫。公民社会是人类社会范围扩大的时候通过人群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康德论证说:,唯有在社会里,并且唯有在一个具有最
12、高度的自由,因之它的成员之间也具有最彻底的对抗性,但同时这种自由的界限却又具有最精确的规定和保证,从而这一自由便可以和别人的自由共存共处的社会里,大自然的最高目标,亦即她那全部秉赋的发展,才能在人类的身上得以实现。大自然给与人类的最高任务就必须是外界的法律之下的自由与不可抗拒的权力这两者以最大可能的限度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社会,也就是一个完全正义的公民宪法。,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一个社会的建立,是因为人的独立的倾向性,使得他们在野蛮的自由状态下无法长久共处,不得不限制各自的一部分自由,求得一种妥协。在这种状态中,人类的自然秉赋才能够充分发展。康德比喻说:犹如森林里的树木,正是由于每一株都力求攫取别
13、的树木的空气和阳光,于是就迫使得彼此双方都要超越对方去寻求并获得挺直美丽的姿态那样;反之,那些在自由的状态之中彼此隔离而任意在滋蔓着自己的枝叶的树木,便会生长得残缺、佝偻而又弯曲。康德得出结论说,一切为人道增光的文化和艺术,最美好的社会秩序,就都是这种非社会性的结果。,事实上,野蛮的自由状态是包括卢梭和恩格斯在内的许多作家的逻辑起点。这样一种状态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野蛮人那里的限制并不少于文明社会,甚至更多。我们在猴子的世界里和狼群里都能看到类似法律的东西。在群聚的昆虫世界里,这种秩序固定为一种本能。而上述的人类的公民社会却是产生于人类的理性。,设想一个小的人类团体,团体内互相有一些约定,他们
14、自发的选举自己的领袖,制定小团体的规则,这需要其他人的认同,而他们总是认同的,这些规定虽然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却使得人们之间的冲突变得最小,最终使每个人都获得了便利。这也符合这个团体的习惯习惯,又是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只是这个问题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经解决了,这是一个自组织理论的问题。,命题六,这个(建立公民社会的)问题既是最困难的问题,同时又是最后才能被人类解决的问题。 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希望有一条法律来规定所有人的自有界限,以便大家可以和睦相处,但是他身上自私自利的动物的倾向性又诱使他要把自己除外,这就需要一个主人,迫使他去服从一个可以使人人都可以自由的普遍的有效的意志。但是这样的主
15、人只能在人类中去寻找,无论是一个人或者是为此选出的若干人组成的集体也好,他们都具有人类特有的弱点,具有那种动物性,其中每一个人,当其没有另一个领导者对他行使有效权力的时候,是倾向于滥用自己的自由。,康德说,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不可能的。大自然向我们所提出的,只是向这一观念的接近而已。但是康德认为,人类在经历了多次徒劳无功的尝试以后,可以获得对一部可能的宪法的性质的正确理解,有了经历许多世事的磨练的伟大经验,具有准备接受这一问题的善意,从而使这一问题获得最终解决。,这里,作为逻辑的出发点,康德对最高领导的期待接近中国的圣王或柏拉图的哲学家国王本身必须正直的人,这样的领导在康德看来是不可能的,
16、尽管他曾经生活在伟大的腓特烈时代。他指出的最终解决办法并不是找到一位圣人,而是找到一部宪法,完美的公民宪法。我们说,即使这样的宪法也不可能是真正完美的,它应该永远具有继续得到完善的可能性。 在康德的时代里,先后发生了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美国宪法已经付诸实践,路易国王又被处死,这一切对于康德的思想不可能不发生影响。,命题七,建立一部完美的公民宪法这个问题,有赖于国家合法的对外关系这个问题,并且缺少了后者,前一个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 在这里,康德把他前面关于个人与公民社会的论证扩大到了国家之间。国内的有序与国家间的无序终究会被一个合乎理性的,各民族的联盟所取代,纵使是最小的国家也不必靠自己
17、的力量和法令,只须靠一种联合的力量和意志和合法决议,就可以指望自身的安全和权利获得保障。,这里再一次提到了无法律的自由和盲目的偶然性,它扼制了人类的自然秉赋,把人类推入灾难中,迫使他们脱离这种状态。这回是战争起了作用,各国之间的军事斗争和永不松懈的备战,也就是军备竞赛,最终在经历惨痛的破坏之后,会迫使他们理性地找到解决争端的办法,那就是建立一个超越国家的更高一级的联合体。这个更高的共同体之间于是又展开新的竞争,以此类推,最后会达到一个包括整个人类的共同体。在达到这最后的一步之前,人类就要在幸福的欺骗假象之下忍受着种种最无情的灾难。只有到了最后的那一步跨过之后,我们才可以说是真正的道德化了。,命
18、题八,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为的是要奠定一种对内的、并且为此目的同时也就是对外的完美的国家宪法,作为大自然在人类的身上充分发展其秉赋的唯一状态。 康德说,哲学也有其千年福祉王国学说。这种建立人间天国的努力在人类的不同社会,不同时代里,有过种种的形式。孔子和老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卢梭和马克思,他们的理论都在于建立一个终极的永久和平的社会。他们的理论被后继者们付诸实践,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康德在这里用他的目的论哲学,也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是通过无数次的失败的努力后建成的。这如何成为可能?从康德描绘的人性中无法推导出来,康德只是告诉我们,需要
19、无数代人的努力,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这一天终究会到来。无论希望看起来多么微弱,未来的年代多么遥远,对我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今天的努力不会白费。,康德说,现在各个国家彼此之间已经处于这样一种人为的关系,以至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降低其内部的文化水平而又不至于丧失它对于别的国家的权威的影响;至少大自然的这一目的的保存是由于国家野心计划的本身而很好地得到了保障的。公民的自由现在也就不可能真正受到损害而又不致使得一切行业(特别是商业)遭受损失,然而由此也会使得国家对外关系的力量遭到削弱。对公民的自由的限制妨碍了一般事业的生命力,从而也妨碍了整体的力量。,普遍的宗教自由,夹杂着幻念和空想的的启蒙运动必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康德 历史 哲学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1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