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四纪地质作用及第四纪沉积物课件.ppt
《第三章第四纪地质作用及第四纪沉积物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第四纪地质作用及第四纪沉积物课件.ppt(1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第四纪地质作用及第四纪沉积物,地质年代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地质年代的分类及确定方法我国地史概况第四纪地质第四纪沉积物风化作用及残积物河流地质作用及冲积物暂时性水流地质作用及沉积物海洋地质作用及海积物风的地质作用及风积土,本章提要,地质年代以及其确定方法,我国地史概要。 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及地质作用类型。 各类沉积土的物质组成、结构特点、工程地质特性。,3.1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
2、绝对地质年代)。,地质年代表使用不同级别的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对应关系如下。,宙,隐生宙:距今6亿年以前仅有原始藻类出现的时代,显生宙:距今6亿年以后称为显生宙,是地球上生命大量发展和繁荣的时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再分为六个纪,中生代分为三个纪,新生代分为两个纪。纪下面次一级的地质年代单位是世。详见表3.1。,各个代、纪延续时间不一,总趋势是年代越老延续时间越长,年代越新延续时间越短。年代越新者保留下来的地质事件的记录即地层越全,划分越细。地质年代单位的划分也考虑到生物进化的阶段性,年代越新,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反映出地质环境演化的速度在加快。,3.2 地方
3、性岩石地层单位,地方性岩石地层的划分,首先是调查岩石性质、运用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研究它们的新老关系.,然后对岩石地层进行系统划分.,地方性地层单位,群,组,段,段是组内次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代表组内具有明显特征的一段地层。,组是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岩石性质比较单一,以同一岩相或某一岩相为主,夹有其它岩相或不同岩相交互构成。,群是岩石地层的最大单位,常常包含岩石性质复杂的一大套岩层,它可以代表一个统或跨二个统,群以重大沉积间断或不整合界面划分。,举例:南京附近的象山群往下分出栖霞组,栖霞组又分出臭灰岩段、下硅质岩段、本部灰岩段等。,但是,组不一定都划分出段。层是指段中具有显著特征,可区别于相
4、邻岩层的单层或复层。总之,在每一个地质年代中,都划分有相应的地层。地质年代和地层的单位、顺序和名称可参见下表。,地质年代单位与相对应的地层单位表,地球从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地史学中,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称为该时代的地层。各地层的新、老关系在地质构造形态的判别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质学中计算时间有两种方法:绝对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发生至今的年龄称为绝对年龄(同位素年龄);相对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相对年代。,3.3 地质年代的分类及确定方法,一、绝对年代的确定放射性同位素(母同位素)在天然条件下发生衰变,自动放射出某些射线而衰变成另一种稳定元素(子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的
5、衰变速度是恒定的,不受温度、压力、电场、磁场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测定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质量P以及衰变产物的质量D,就可利用衰变常数(每年每克母同位素能产生的子同位素的克数),按下式计算岩石的形成年龄t:,目前,世界各地地表出露的古老岩石都已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如南美洲圭亚那的角闪岩为4130170Ma(Ma表示百万年);我国冀东络云母石英岩为36503770Ma。,角闪岩,通常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有:钾-氩、铷-锶、铀-铅和碳-14等。其中,碳-14专用于测定最新地质事件和大部分考古材料的年代,其余几种主要用来测定较古老岩石的地质年龄。,二、 相对年代的确定相对年代法是通过比较
6、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相对年代在地质年代的描述中应用广泛,一般包括下列几种方法:,地层层序法古生物法切割律,1. 地层层序法(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岩层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层序倒转,未经构造运动改造的层状岩层大多是水平岩层。沉积顺序是下老上新。,当岩层因构造运动而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倾斜面上方的岩层新,倾斜面下方的岩层老。,当构造运动使岩层层序颠倒时称为地层倒转,此时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之上。,一个地区在地质历史上不可能永远处在沉积状态,常常是一个时期下降以接受沉积作用为主,另一个时期抬升以产生剥蚀剥蚀作用为主。因此,现今任何地区保存的
7、地质剖面中都会缺失某些时代的地层,造成地质记录不完整。故需对各地地层层序剖面进行综合研究,将各个时期出露的地层拼接起来,建立较大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地层顺序系统,即标准地层剖面。通过标准地层剖面的地层顺序,对照某个地区的地层情况,就可排列出该地区地层的新老关系。,2. 古生物法,沉积岩中保存的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称为化石。,不同地质时代的岩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地质时期的相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则都含有相同的化石,这就是生物层序律。,在某一环境阶段,能大量繁衍、广泛分布,从发生、发展到灭绝的时间越短,并且特征显著的生物,其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例如,寒武纪的三叶虫,侏罗
8、纪的恐龙等等,在每一地质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标准化石。,注意寻找和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尤其是标准化石,就可以依据古生物地层学方法确定岩层的地质年代。,寒武纪的三叶虫,侏罗纪的恐龙,3. 切割律,不同时代的岩层或岩体常被侵入岩侵入穿插,就侵入岩与围岩相比,侵入者时代新,被侵入者时代老,这就是切割律 就包裹者与被包裹者来说,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此方法还适用于有交切关系的地质体,砾岩与石灰岩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面以下的石灰岩年代较老,不整合面以上的砾岩年代较新。,花岗岩中含石灰岩的捕掳体,说明花岗岩为后期侵入,石灰岩的形成早于花岗岩;砾岩中砾石的形成年代比砾岩早。,1-石灰岩,最早形成;2
9、-花岗岩,形成晚于石灰岩,并有石灰岩捕掳体;3-硅卡岩,形成时间同花岗岩;4-闪长岩,晚于花岗岩形成;5-辉绿岩,晚于闪长岩形成;6-砾石,早于砾岩形成;7-砾岩,最晚形成。,运用切割律确定岩石形成顺序,3.4 我国地史概况,太古代,中生代,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元古代,新生代,(1)太古代(界) 太古界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为各类片岩、片麻岩。在冀东迁西地区发现了同位素年龄为34.336.7亿年的变质岩,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老地层。太古代时地球上可能已有原始生物,但至今尚未发现可靠化石。太古代末有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五台山运动,表现为元古界以不整合接触方式覆盖于太古界之上,同时有花岗岩
10、侵入。,(2)元古代(界) 元古界主要分布于华北及长江流域,此外还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及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地。元古界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的下元古界为浅变质的沉积岩或沉积-火山岩系;上部称震旦系,为未变质的砂岩、石英岩、硅质灰岩和白云岩组成。早元古代末期的地壳运动称吕梁运动,使震旦系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3)古生代(界) 古生代是地球上生物繁盛的时代,从寒武纪开始就可以利用古生物化石来划分地层。古生代的地层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碎屑岩等海洋环境的沉积。中、上石炭统和上二叠统在一些地区含煤。二叠纪末部分地区上升成为陆地。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世界上称为加里东运动。在我国南方表现为泥盆系与前
11、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二叠纪末期地壳运动影响广泛,内蒙、天山、昆仑山都发生强烈褶皱上升成山,并伴有岩浆活动,称为海西运动;古生代末,海水消退,中国大陆雏形出现。,(4)中生代(界)中生代意为“中等生物”的时代,以陆上爬行动物盛行为特征。中生代时除南方部分地区和西藏等地为海洋环境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陆地。三叠系、侏罗系都是主要含煤地层。中生代多次发生强烈地壳运动,主要有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并伴随有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奠定了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的基础。,(5)新生代(界)新生代为近代生物的时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非常繁盛。新生代包括古近纪(即原来的早第三纪)、新近纪(原
12、来的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原第三纪仅台湾和喜马拉雅地区仍被海水淹没,我国原第三系主要为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并含有丰富的岩盐。原第三纪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它使台湾和喜马拉雅地区褶皱上升成为山脉,并伴有岩浆活动,在我国其它地区则表现为断块活动。,新生代最晚的一个纪,也是包括现代在内的地质发展历史的最新时期。最重大的事件是二百多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壳有过强烈的活动,为了与第四纪以前的地壳运动相区别,将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气候多变,曾多次出现大规模冰川。沉积环境极为复杂,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成岩作用不充分,常常成为松散、多孔、软弱的土层(土体)覆盖在前第四纪坚硬岩层(岩
13、体)之上。,3.5 第四纪地质,第四纪特点:,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第二纪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法国学者Desnoyers(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对应的时代为第四纪,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保留下来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保留有第四纪的名称;国际地层委员会2013年1月公布的最新国际年代地层表如下所示。,第四纪的划分,新生代(界),第四纪(系),新近纪(系),古近纪(系),全新世(统),更新世(统),晚(上)新世(统),中新世(统),渐新世(统),始新世(统),古新世(统),更新世晚期(上阶),更新世中
14、期(中阶),卡拉布里雅期(阶),杰拉期(阶),第四纪的下限 关于第四纪的下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在大约160-200万年间,支持较多的有1.8Ma和2.6Ma。由于2.6Ma是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反映了气候和地质环境的明显变化,第四纪地质学家基本都采用此时间作为第四纪的下限。,第四纪的研究意义,第四纪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地质和其它方面的变化非常显著,如气候的变冷和变暖,冰川的形成和消失,构造运动、生物界的演化等。第四纪与以前其它时期地质纪相比较的特点:,第四纪冰川的出现和消失(最明显),第四纪沉积物覆盖于地表,并且大部分是松散的,生物群与现代生物群联系密切,最突出的特征是人类的出现等等,
15、第四纪地质现象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密切,因而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分和岩相资料能够提供寻找和评价地下水、工程建筑原料和工程地基的依据。,第四纪沉积物的含水性与其粒度密切相关,如砂砾石层可作含水层,粘土和亚粘土层作隔水层;新构造运动、地形和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例如,冰积物基本上是不透水的。,地震,也需要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地形和第四纪地质现象上的各种表现。,为正确评价水文及工程地质环境,还需要研究地形形态、第四纪沉积物和新构造运动的发展历史,对一些常用的水文及工程地质措施而言,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地形、第四纪沉积物和新构造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大约在
16、二百多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第四纪时期地壳有过强烈的活动(水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作用等),为了区别,将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第四纪气候多变,曾多次出现大规模冰川。,一、第四纪地质概况,“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第四纪冰川不仅规模大而且频繁。根据深海沉积物研究,第四纪冰川作用有20次之多,而近80万年每10万年就有一次冰期和间冰期。,1. 第四纪气候与冰川活动,冰期:寒冷时期,冰雪覆盖面积扩大,冰川作用强烈发生。在晚新生代冰,间冰期:气候温暖时期,冰川面积缩小,期中规模最大,中国大陆在冰期时,海平面下降,渤海、东海、黄海均为陆地,台湾与大陆相连,气候干燥、风沙盛行。,2. 板
17、块构造,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于军事目的和对石油资源的需求,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底地质调查,获得了大量成果,导致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1915年德国魏根纳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约距今1.5亿年前,地球表面有个统一的大陆,联合古陆周围全是海洋。从侏罗纪开始,联合古陆分裂成几块并各自漂移,最终形成现今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对大陆漂移学说作了进一步推论,认为古大陆是两个,北半球的一个称为劳亚古陆,南半球的一个称为冈瓦纳大陆。195060年代大量科学观测资料支持大陆漂移说重新抬头。1960年代末形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六个大的地壳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
18、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各板块边缘结合地带是相对活动的区域,表现为强烈的火山(岩浆)活动、地震和构造变形等,而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区域。,板块构造学发展历程:,相邻板块间的结合情况,岛弧和海沟,表现为大洋地壳沿海沟插入地下,构成消减带,并引起火山作用、地震以及挤压应力作用,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情况。,洋中脊,是地壳生成的地方,变现为拉张应力,如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转换断层,是横穿过洋中脊的大断裂,表现为剪切应力作用。板块间的结合带与现代地震、火山活动带一致,地震带及火山分布,3.6 第四纪沉积物,新构造运动强烈,海平面变化频繁。因而第四纪沉积环境极为复杂,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大陆沉积
19、环境:第四纪冰川的出现和消失,在大陆地区内形成了三种沉积环境(冰川环境、冰缘环境和非冰川环境)。在每一环境中,都会出现一些特定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的共生组合。,海岸沉积环境:第四纪的海面曾经发生过反复的大幅度上升和下降。冰川控制海面上升和下降的交替,在海滨地区产生了海滨及浅海沉积物和陆地沉积物互相交替的顺序。,海洋沉积环境:在深海和洋床中的一些地区内,地质事件记录是连续且保存得相当完整。当然,在有些海洋地区,第四纪沉积作用受到大陆棚、崩塌、地滑和剥蚀等,也会造成沉积顺序不连续现象,使沉积物分布和类型也会变得较复杂。,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发展历史,是第四纪地质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受着整个第
20、四纪地质历史的控制。第四纪沉积物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1)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大多数情况下都与下伏的前第四纪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关系。(2)第四纪沉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联系密切。(3)由于第四纪时间短暂,第四纪沉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及构造变形比较轻微,大部分基本上没有构造变形,保留着与地形密切联系的原始产状。(4)第四纪沉积物的厚度与第四纪构造运动和地形起伏有关。,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分类,3.7 风化作用及残积物,风化作用(Weathering),水、空气、有机物的化学作 用而使矿物分解,形成各种新的矿物。,大气温度的改变、水及生物的作用,使地壳的岩石在原地崩裂成为石块、细砂
21、甚至泥土。,被风化的岩石圈表层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沿着某些张性的长大断裂深入到地下很深的地方,形成所谓的风化囊。,一、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在气候和温度变化等条件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崩解作用,使岩石裂开或崩解成大小不等的碎块,在成分上未发生显著的变化。,化学风化在大气、水和水溶液的影响下发生的岩石的分解作用,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都发生显著的变化。,生物风化 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的岩石的破坏作用。,物理风化的主要方式有:,(1)温差风化由于太阳辐射,使得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变化。岩石是不良导热体,温度变化使岩石内部发生不均匀的胀缩,如此反复,致岩石表层产生裂缝以致呈片状剥
22、落,例如在干旱的北非撒哈拉沙漠。(2)冰劈作用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使岩石被撑裂崩解的过程。主要发生在高寒地带和高山地区的雪线附近。(3)盐类的结晶和潮解在干旱半干旱地带,蒸发量较大,充填在岩石裂隙或孔隙中含盐分溶液易过饱和而结晶,体积膨胀,使孔隙扩大以致破裂。如明矾。(4)粘土质岩石因干湿变化产生的龟裂多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干湿交替使粘土质的岩石表层产生龟裂以致崩解。,化学风化的主要方式有:,(1)溶解作用化学风化常从溶解作用开始,矿物的质点(离子、分子)脱离到水中被带走。决定矿物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矿物所含元素的特性(电价、离子半径和化学键等)、水溶液的温度、二氧化碳的含量等。一般
23、说来,随着温度升高,矿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也会增加。从卤化物硫酸盐类矿物碳酸盐类矿物硅酸盐类矿物,溶解性变难。,(3)水化作用指水按一定比例加入到矿物晶格中的作用。有些矿物和水接触后,其离子与水分子互相吸引结合得相当牢固,形成了新的含水矿物。(4)水解作用指水中离解的H+、OH-与矿物在水中离解的离子间的交换反应。水解作用的强度与水的解离程度有关,通常与水溶液的温度和CO2的含量有关。,(2)氧化作用氧化作用是指在大气和水中的游离氧与矿物合成为氧化物的反应过程。氧化作用是地壳表层最普遍且最重要的化学风化方式。氧化作用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矿物中的某种元素与氧结合形成新矿物;二是变价元素在缺氧条件
24、下形成的低价矿物,在地表氧化环境下转变成高价化合物,原有矿物被分解。,二、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气候因素气候对风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温度、降雨量以及生物繁殖状况来实现。温度的变化频率,比温度的变化幅度更为重要。炎夏的暴雨对岩石的破坏更剧烈。温度的高低对矿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生物的新陈代谢、各种水溶液的浓度和化学反应的速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降雨量的大小在化学风化中非常重要的地位。,2. 地形因素不同的地形条件(高度、坡度和切割程度),影响着风化作用的强度、深度和风化物保存的厚度及分布情况。在地形高差很大的山区,风化的深度和强度一般大于平缓的地区;但风化层一般都很薄,颗粒较粗,粘粒很少。在平原或低缓的
25、丘陵地区,风化层容易被保存。强烈的剥蚀区和强烈的堆积区,都不利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沟谷密集的侵蚀切割地区,因剥蚀强烈,所以风化层厚度并不大。山地向阳坡的昼夜温差较阴坡大,故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层也较厚。,3. 地质因素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直接影响风化的速度、深度和风化阶段。岩石的抗风化能力主要是由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决定的。它们在地表环境下的稳定性是有差异的。从结构上看,粗粒的岩石比细粒的容易风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比单一矿物岩石容易风化,粒度相差大的和有斑晶的都比均粒的岩石容易风化。就构造而言,不连续面在岩石中的密度越大,岩石遭受风化就越强烈。,化学风化时造岩矿物的相对稳定性,三、 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第四纪 地质 作用 沉积物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1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