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学课件.ppt
《隋唐佛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佛学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隋唐佛学,一、佛教常识二、禅宗中国佛教的代表,一、佛教常识,(一)佛教的兴起与外传(二)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历程,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在社会生活中,佛教势力强大,影响广泛。在思想上,佛学成就代表着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水平。相对来讲,道教次之,儒学最弱。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出现的宗教。,一、佛教常识,佛教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太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一)佛教的兴起与外传,1、兴起,佛教的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公
2、元前566前486年)属于释迦 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说“佛”,佛(Buddha)的本义是悟、觉、知,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后来成为释迦牟尼(Sakya-muni)的尊称,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亦即修行成佛的宗教。,印度佛教的发展历程,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佛教在印度衰落。,原始佛教,原始佛教是指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传教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理论重心是四圣谛说。,部派佛教,部派佛教时期是指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1世纪时期的佛教。,当时佛教系凭口头传说,难免记忆有误,以讹传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于原来的戒律和教义在理解上的歧义,并逐渐分化为上
3、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系。,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指公元1世纪左右,至公元7世纪时期的佛教。大乘佛教思潮形成于1世纪左右,至此印度佛教开始出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历史性分裂。,“乘”,一般解释为“乘载”、“运度”之意,梵文原意有“道路”或“事业”的意思。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贬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只着眼于追求个人的解脱,是小乘佛教。,大乘佛 教,中观学派(空宗 ),瑜伽学派(有宗 ),主张一切皆空,肯定佛教的最高精神本体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密教,公元7世纪至12世纪是密教时期。由于大乘佛教倾向于理论论证,难以为一般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佛教为了争取更大影响,便采用了印度教的方法,使佛教和印度
4、教以及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为密教。,约在13世纪,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佛教在印度衰落.,佛教在印度衰落。,2、外传,公元前3世纪前后,即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传播。 南传和北传两条路线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传: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佛 教 传 播 路 线 图,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部座佛教。,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19世纪末,佛教开始传入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二)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历程,传入早期
5、发展 鼎盛 衰落,传入:两汉,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 。 当时中国人知道西方有佛,一般是通过西方僧人翻译介绍的。,早期发展:魏晋南北朝,佛教经过汉代的初传时期,进入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译经数量增大,质量提高; 其次创立了中国的传戒制度,从此以后有了华籍僧民; 再次,除了佛经的翻译之外已有佛经的注疏,这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再其次,这一时期,不仅各地都有佛教寺院的修建,而且还出现了寺院经济,僧尼人数有很大发展。据唐法琳辨正论卷三的记载;西晋两京,合寺180所,僧尼3700余人;东晋,合寺1768所,僧尼24000人。这标志着佛教的迅速发展。,隋唐是
6、中国封建社会盛世,佛教在隋唐也进入鼎盛时期。隋唐两代皇帝除唐武宗(公元841846年在位)反佛外,其余都是崇佛的,致使隋唐佛教达到了鼎盛期,也是它的成熟期。在隋代,佛教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各派思想均达到了成熟的程度,佛教的各种宗派应运而生。,鼎盛期:隋唐,云岗石窟,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著名的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和禅宗等。其中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要算禅宗。,1、法相宗法相宗又叫唯识宗。其创始人是唐代著名僧人玄奘(600664年)。 2、华严宗华严宗因经华严经为基本典据而得名,又称贤首宗、法界宗。该宗实际创始人为法蔵(公元643712年)
7、,世称“贤首大师”。,衰落期:宋元明清,隋唐时期形成我国的三教鼎立之势,到宋明以后走向三教会同,形成以儒家为中心的儒教,佛、道两教形式上走向衰微,但其宗教精神渗透到儒教内部,成为封建社会思想支柱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四圣谛说,三法印说,(二)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论,、四圣谛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基本价值判断。它认为,一切众生的存在意义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人生皆苦的命题奠定了佛教超脱世俗的基本立场。,苦谛,生苦,死苦,怨憎会苦,老苦,病苦,爱别离苦,生苦,求不得苦,生苦,五盛荫苦,“集”的本意是“招聚”或“集合”,集谛是
8、指造成世间人生苦痛的根本原因。,集谛,贪,嗔,痴,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灭谛是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目的。,灭谛,道谛,道谛的“道”,指道路、途径、方法。道谛是指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途径和方法,“八正道”,正见,正精神,正定,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洛阳龙门石窟,2、缘起论,缘起论是全部佛学的理论基石。所谓“缘起”,即“依缘而起”,是指借着各种条件而产生现象的原理。因缘是指构成事物的因素和条件。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没有独立实在的自体。生命的流转就不会停下来,轮回就生生世世不断。,人为万物之一,也是因缘和合的表现。整个人生可以
9、分为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即“十二缘起”,它们构成三世二重因果业报轮回。,、三法印说,涅槃寂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世间一切现象,包括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和形式概念,无一不是迁流转变,故它们都称为“行”。,1,诸行无常,诸行无常,法,指世间存在的事物。我,是主宰、自性、实质和实体。世上没有单一独立的、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和、相对和暂时的。,诸法无我,“人无我”:人与万物一样,也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生的,会随五蕴的离散而消失,不能自己主宰自己。 “法无我”:对事物来说,时刻在变,也就没有一定的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隋唐 佛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1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