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课件.ppt
《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顺序控制设计法 用经验设计法设计梯形图时,没有一套固定的方法和步骤可以遵循,具有很大的试探性和随意性,对于不同的控制系统,没有一种通用的容易掌握的设计方法。在设计复杂系统的梯形图时,要用大量的中间单元来完成记忆、连锁、和互锁等功能,由于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它们往往又交织在一起,分析起来非常困难,并且很容易遗漏一些应该考虑的问题。修改某一局部电路时,很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系统的其它部分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因此梯形图的修改也很麻烦,往往花了很长时间还得不到一个满意的效果。用经验法设计出的梯形图往往很难阅读,给系统的维修和改进带来很大困难。 所谓顺序控制,就是按照生产工艺预先规定的顺序,在
2、各个输入信号的作用下,根据内部状态和时间顺序,在生产过程中各个执行机构自动,4 顺序控制设计法与顺序功能图,地有秩序地进行操作。使用顺序控制设计法时首先根据系统的工艺过程,画出顺序功能图,然后根据顺序功能图画出梯形图。 顺序控制设计法最基本的思想时将系统的一个工作周期划分为若干个顺序相连的阶段,这些阶段称为“步”,并用编程元件(例如位存储器M或顺序控制继电器S)来代表各步。步是根据输出量的状态变化来划分的,在任何一步内,各输出量的ON/OFF状态不变,但是相邻两步输出量的状态是不同的。步的这种划分方法使代表各步的编程元件的状态与各输出量的状态之间有着极为简单的逻辑关系。 使系统由当前步进入下一
3、步的信号称为转换条件,它可以是外部的输入信号,如按钮、指令开关、限位开关的接通或断开;也可以是PLC内部产生的信号,如定时器、计数器常开触点的导通等。转换条件还可以是若干个信号的与、或、非逻辑组合。 顺序控制设计法用转换条件控制代表各步的编程元件,让它们的状态按一定的顺序变化,然后用代表各步的编程元件去控制PLC的各输出位。 2顺序功能图 是描叙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功能和特性的一种图形,也是设计PLC的顺序控制程序的有力工具。它是位于其它编程语言之上的图形语言。,顺序功能图主要由步、有向连线、转换、转换条件和动作(命令)组成。 步:如图所示是某组合机床动力 头的进给运动示意图和输入输出信号时
4、序图,设动力头在初始位置时停在左边,限位开关I0.3为1状态,Q4.0-Q4.2是控制动力头运动的电磁阀。按下启动按钮后,动力头向右快速进给,碰到限位开关I0.1后变为工作进给,碰到I0.2后快速退回,返回初始位置后停止运动。根据Q4.0-Q4.2的0/1状态的变化,一个工作周期可分为快进、工进、快退三步,另外还应设置等待启动的初始步,假设分别用M0.0-M0.3来代表这四步,图示右边是描述该运动的顺序功能图。,初始步: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相对应的步称为初始步,初始状态一般是系统等待启动命令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初始步用双线方框表示,每一个顺序功能图至少应该有一个初始步。 与步对应的动作或命令:可以将
5、一个控制系统划分为被控系统和施控系统,例如在数控车床系统中,数控装置是施控系统,而车床是被控系统。对于被控系统,在某一步中要完成某些“动作”(action);对于施控系统,在某一步中则要向被控系统发出某些“命令”(command)。为了述叙方便,将命令和动作统称为动作,并用矩形框中的文字或符号表示,该矩形框应与相应的步的符号相连。 如果某一步有几个动作,可用如图所示的两种画法表示,但并不隐含这些动作之间的任何顺序。 活动步:当系统正处于某一步所在的阶段时,该步处于活动状态,称该步为“活动步”。步处于活动状态时,相应的动作被执行;处于不活动状态时,相应的非存储型动作被停止执行。,有向连线与转换条
6、件,有向连线:在顺序功能图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转换条件的实现,将会发生步的活动状态的进展,这种进展按有向连线规定的路线和方向进行。在画顺序功能图时,将代表各步的方框按它们成为活动步的先后次序顺序排列,并用有向连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步活动的习惯进展方向是从上到下或从左至右。如果在画图时有向连线必须中断,应在有向连线中断之处标明下一步的标号和页数。 转换:转换是用有向连线上与有向连线垂直的短划线来表示,转换将相邻两步分隔开。不得活动状态的进展是由转换的实现来完成的,并与控制过程的发展相对应。 转换条件:是与转换相关的逻辑命题, 可以是文字语言、布尔代数表达式或图形 符号标注在表示转换的短线旁,使用最
7、多 的是布尔代数表达式。,顺序功能图的基本结构,1 单序列 由一系列相继激活的步组成,每一步的后面仅有一个转换,每一个转换后面只有一个步。2 选择序列3 并列序列4 子步 结构图如下页:,单序列、选择序列、并行序列,顺序功能图举例,图示是某剪板机的示意图,开始时压钳和剪刀在上限位置,限位开关I0.0和I0.1为ON。按下启动按钮I1.0后,工作过程如下:首先板料右行(Q0.0为ON)至限位开关I0.3动作,然后压钳下行(Q0.1为ON并保持),压紧板料后,压力继电器I0.4为ON,压钳保持压紧,剪刀开始下行(Q0.2为ON)。剪断板料后I0.2变为ON,压钳和剪刀同时上行(Q0.3和Q0.4为
8、ON,Q0.1和Q0.2为OFF),它们分别碰到限位开关I0.0和I0.1后,分别停止上行。都停止后,又开始下一周期的工作,剪完10块料板后停止工作并停在初始状态。系统的顺序功能图如下所示。图中有选择序列、并行序列的分支与合并。步M0.0是初始步,C0用来控制剪料的次数,每次工作循环中C0的当前值加1。没有剪完10块料时,C0的当前值小于设定值10,其常闭触点闭,合,将返回M0.1步,重新开始工作。剪完10块料后,C0的当前值等于设定值10,其常开点闭合,转换条件C0满足,将返回初始步M0.0,等待下一次的启动命令。步M0.5和M0.7是等待步,它们用来同时结束两个并行序列。只要步M0.5和M
9、0.7都是活动步,就会发生步M0.5、M0.7到步M0.0、M0.1的转换,步M0.5、M0.7同时变为不活动步,而步M0.0或M0.1变为活动步。,顺序功能图中转换实现的基本规则,1转换条件的实现 在顺序功能图中,步的活动状态的进展是由转换的实现来完成的。转换的实现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A该转换所有的前级步都是活动步。 B相应的转换条件满足。 如果转换的前级步或后级步不止一个,转换的实现称为同步实现(如图),为了强调同步实现,有向连线的水平部分用双线表示。,2转换实现应完成的操作 A使所有由有向连线与相应转换符号相连的后续步都变为活动步。 B使所有由有向连线与相应转换符号相连的前级步都变为
10、不活动步。 转换实现的基本规则是根据顺序功能图设计梯形图的基础,它适用于顺序功能图中的各种基本结构。,绘制顺序功能图时的注意事项,1两个步不能直接相连,必须用一个转换将它们隔开2两个转换也不能直接相连,必须用一个步将它们隔开3初始步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因为它与相邻步相比,从总体上说输出变量的状态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如无该步,无法表示初始状态,系统就无法返回停止状态。4自动控制系统应能多次重复执行同一工艺过程,因此在顺序功能图中一般应有由步和有向连线组成的闭环,即在完成一次工艺过程的全部操作后,应从最后一步返回初始步,系统停留在初始状态(单周期操作),在连续循环工作方式时,将从最后一步返回下一工作
11、周期开始运行的第一步。5只有某一步的前级步是活动步时,该步才有可能变成活动步。,两种通用的设计方法:1使用起保停电路的设计方法2以转换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这两种方法很容易掌握,用它们可以迅速地、得心应手地设计出任意复杂的数字量控制系统的梯形图。,返回本章,5 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使用起保停电路设计顺序控制梯形图的方法,根据顺序功能图设计梯形图时,可以用存储器位M来代表步。某一步为活动步时,对应的存储器位为1,某一转换实现时,该转换的后续步变为活动步,前级步变为不活动步。很多转换条件都是短信号,即它存在的时间比它激活的后续步为活动步的时间短,因此应使用有记忆功能的电路或指令(如起保停电路和置
12、位、复位指令)来控制代表步的存储器位。 1单序列的编程方法 起保停电路仅仅使用与触点和线圈有关的指令,是一种最通用的编程方法,可用于任意型号的可编程控制器。下图所示是控制锅炉的鼓风机和引风机的波形图和顺序功能图及梯形图。按下启动按钮I0.0后,应先开引风机,延时5后再开鼓风机;按下停止按钮I0.1后,应先停鼓风机,5S后再停引风机。 根据Q0.0和Q0.1ON/OFF状态的变化,工作周期可分为三步,分别用M0.1、M0.2、m0.3来代表这三步,另外还应设置用M0.0来代表等待启动的初始步。启动按钮I0.0和停止按钮I0.1及定时器延时接通是,各步之间的转换条件。 设计起保停电路的关键是找出它
13、的启动条件和停止条件。根据转换实现的基本原则,转换实现的条件是它的前级步为活动步并且满足相应的转换条件。步M0.1变为活动步的条件是步M0.0为活动步,且二者之间的转换条件I0.0=1。在起保停电路中,则应将代表前级步的M0.0的常开触点和代表转换条件的I0.0的常开触点串联后,作为控制M0.1的启动电路。 当M0.1和T37的常开触点均闭合时,步M0.2变为活动步,这时步M0.1应变为不活动步,因此可以将M0.2作为使存储器位M0.1变为OFF的条件,即将M0.2的常闭触点与M0.1的线圈串联。上述的逻辑关系可以用逻辑代数式表示为:,根据上述编程方法和顺序功能图,很容易画出梯形图。以初始步为
14、例,由顺序功能图可知,M0.3是它的前级步,二者之间的转换条件为T38的常开触点。所以将M0.3和T38的常开触点串联,作为M0.0的启动电路。PLC开始运行时应将M0.0置为1,否则系统无法工作,故,又与启动电路并联了一个常开触点SM0.1,启动电路还并联了M0.0的自保触点。后续步M0.1的常闭触点与M0.0的线圈串联,当M0.1为1时M0.0的线圈“断电”,初始步变为不活动步。 设计梯形图的输出电路部分的方法:由于步是根据输出变量的状态变化来划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处理。 某一输出量仅在某一步中为ON,如本例中的Q0.1就属于这种情况,可以将它的线圈与对应步的存
15、储器位M0.2的线圈并联。 某一输出在几步中都为ON,应将代表各有关步的存储器位的常开触点并联后,驱动该输出的线圈。本例中Q0.0在M0.1-M0.3这三步中均应工作,所以用M0.1-M0.3的常开触点组成的并联电路来驱动Q0.0的线圈。,2选择序列的编程方法,选择序列的分支的编程方法 如右图所示步M0.0之后有一个选择序列的分支,设M0.0为活动步,当它的后续步M0.1或M0.2变为活动步时,它都应变为不活动步,所以应将M0.1和M0.2的常闭触点与M0.0的线圈串联。如果某一步的后面有一个由N条分支组成的选择序列,该步可能转换到不同的N步中去,则应将这N各个后续步对应的存储器位的常闭触点与
16、该步的线圈串联,作为结束该步的条件。选择序列的合并的编程方法 右图中,步M0.2之前有一个选择序列的合并,当步M0.1为活动步(M0.1为1)并且转换条件I0.1满足,,或步M0.0为活动步并且转换条件I0.2满足,步M0.2都应变为活动步,即代表该步的存储器位M0.2的启动条件应为,对应的启动电路由两条并联支路组成,每条支路分别由M0.1、I0.1和M0.0、I0.2的常开触点串联而成。 一般来说,对于选择序列的合并,如果某一步之前有N个转换(即N条分支进入该步),则代表该步的存储器位的启动电路由N条支路并联而成,各支路由某一前级步对应的存储器位的常开触点与相应转换条件对应的触点或电路串联而
17、成。3并行序列的编程方法并行序列的分支的编程方法 上图中步M0.2之后有一个并行序列的分支,当步M0.2是活动步并且转换条件I0.3满足时,步M0.3与步M0.5应同时变为活动步,这是用M0.2和I0.3的常开触点组成的串联电路分别作为M0.3和M0.5的启动电路来实现的,与此同时,步M0.2应变为不活动步。步M0.3和M0.5是同时变为活动步的,只需将M0.3或M0.5的常闭触点与M0.2的线圈串联即可。,并行序列的合并的编程方法 上图中步M0.7之前有一个并行序列的合并,该转换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所有的前级步(即步M0.4和M0.6)都是活动步和转换条件I0.6满足。由此可知,应将M0.4、M
18、0.6和I0.6的常开触点串联,作为控制步M0.7的起保停电路。(梯形图程序见下页) 任何复杂的顺序功能图都是由单序列、选择序列和合并序列组成的,掌握了单序列的编程方法和选择序列、并行序列的分支、合并的编程方法,就不难迅速地设计出任意复杂的顺序功能图描述的开关量控制系统的梯形图。仅有两步的闭环的处理,如果在顺序功能图中有仅由两步组成的小闭环(如右图a),用起保停电路设计的梯形图就不能正常工作。例如M0.2和I0.2均为1时,M0.3的启动电路接通,但是这时与M0.3的线圈串联的M0.2的常闭触点却是断开的,所以,M0.3的线圈不能“得电”。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步M0.2即是步M0.3的前
19、级步,又是它的后续步。在小闭环中增设一步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见图b),这一步只起延时作用,延时时间可以取得很短(如0.1S),对系统的运行不会有什么影响。,选择序列应用举例,液体混合装置如下图所示,上限位、下线位和中限位液位传感器被液体淹没时为1状态,阀A、阀B和阀C为电磁阀,线圈通电时打开,线圈断电时关闭。开始时容器是空的,各阀门均关闭,各传感器均为0状态。按下,启动按钮后,打开阀A,液体A流入容器,中限位开关变为ON时,关闭阀A,打开阀B,液体B流入容器。液面上升到上限位开关时,关闭阀B,电机M开始运行,搅拌液体,60S后停止搅拌,打开阀C,放出混合液,当液面将至下限位开关之后再过5S,容
20、器放空,关闭阀C,打开阀A,又开始下一周期的操作。按下停止按钮,当前工作周期的操作结束后,才停止操作(返回并停止在初始状态)。,顺序功能图如右图所示。 图中的M1.0用来实现在按下停止按钮后不马上停止工作,而是在当前工作周期的操作结束之后,才停止运行。M1.0用启动按钮I0.3和停止按钮I0.4来控制。运行时它处于ON状态,系统完成一个周期的工作后,步M0.5到M0.1的转换条件M1.0和T38满足,转到M0.1继续运行。按了停止按钮I0.4之后,M1.0变为OFF,要等到系统完成最后一步M0.5的工作之后,转换条件 满足,才能返回初始步,系统停止运行。图中步M0.5之后有一个选择序列的分支,
21、当它的后续步M0.0或M0.1变为活动步时,它都应变为不活动步,所以将M0.0和M0.1的常闭触点与M0.5的线圈串联。,步M0.1之前有一个选择序列的合并,当步M0.0为活动步并且转换条件I0.3,或者步M0.5为活动步并且转换条件M1.0和T38满足,步M0.1都应变为活动步,即代表该步的存储器位M0.1的启动条件应为,对应的启动电路由两条并联支路组成,每条支路分别由M0.0、I0.3和M0.5、M1.0、T38的常开触点串联而成。,并行序列应用举例,某钻床用两只钻头同时钻两个孔。操作人员放好工件后,按下启动按钮I0.0,工件被夹紧(I0.1为ON)后两只钻头同时开始工作,钻到由限位开关I
22、0.2和I0.4设定的深度时分别上行,回到由限位开关I0.3和I0.5设定的起始位置时停止上行。两个都到位后,工件被松开,松开到位后(I0.7为ON),加工结束,系统返回初始状态。示意图如右所示。,系统顺序功能图如右。 图中用存储器位M0.0M1.0代表各步。两个钻头和各自的限位开关组成了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在钻孔过程中并行工作,因此用并行序列中的两个子序列来分别表示这两个子系统的内部工作情况。 在步M0.1,Q0.0为1,夹紧电磁阀的线圈通电,工件被夹紧后,压力继电器I0.1的常开触点ON,使步M0.1变为不活动步,步M0.2和步M0.5同时变为活动步,Q0.1、Q0.3为1,大、小钻头
23、向下进给,开始钻孔。当大、小孔分别钻完了,Q0.2、Q0.4分别变为1,钻头向上运动,返回初始位置后,限位开关I0.3与I0.5均为ON,等待步M0.4与M0.7分别变为活动步。它们之后的“=1”表示转换条件总是满足,即只要M0.4和M0.7都变为,活动步,就会实现步M0.4、M0.7到步M1.0的转换。在步M1.0,控制工件松开的Q0.5为1,工件被松开后,限位开关I0.7为ON,系统返回初始步M0.0。 步M1.0之前有一个并行序列的合并,转换条件“=1”表示该转换条件总是满足。所以只需将前级步M0.4和M0.7的常开触点串联后作为控制M1.0的起保停电路的启动电路。M1.0变为活动步后,
24、其常闭触点断开,使M0.4和M0.7的线圈断电,步M0.4和M0.7的线圈断电,步M0.4和M0.7变为不活动步。 并行序列中的各序列分别表示系统的几个独立部分的工作情况,实际上它们的工作往往不是同时结束的。为了实现各序列的同步结束,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在各序列的末尾分别设置一个等待步,结束并行序列的转换条件为“=1”。,(2)如果可以肯定某一序列总是最后结束,它的末尾可以不设等待步,但是其它序列则应设置。(3)各序列都不设等待步。,以转换为中心的顺序控制梯形图设计方法,1 以转换为中心的单序列的编程方法 如图所示是某组合机床动力头的进给运动示意图、顺序功能图和梯形图,从中我们来研究以
25、转换为中心的编程方法的顺序功能图与梯形图的对应关系。 实现图中I0.0对应的转换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该转换的前级步是活动步(M0.0=1)和转换条件满足(I0.0=1)。在梯形图中,可以用M0.0和I0.0的常开触点组成的串联电路来表示上述条件。该电路接通时,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此时应将该转换的后续步变为活动步(用S M0.1,1指令将M0.1置位)和将该转换的前级步变为不活动步(用R M0.0,1指令将M0.0复位),这种编程方法与转换实现的基本规则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用它编制复杂的顺序功能图的梯形图时,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该组合机床的动力头在初始状态时停在最左边,限位开关I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顺序 控制 梯形 设计 方法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9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