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课件.ppt
《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论,讲授者: 国教院 李丽丽课时: 5 课时 时 间: 2010 年 1 月E-mail:,第三讲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语言习得的一般条件和共同规律 第三节 L1习得与L2习得第四节 对比分析与对比分析假设 第五节 : 偏误分析与过渡语(中介语理论)第六节 学习者策略,第一节 导论,L2习得的一般概念L2习得的研究领域研究L2习得的意义L2习得研究的发展与现状我国的L2习得研究,L2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SLA这一术
2、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学问。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做心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L2习得的研究领域,SLA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R.Ellis(1986)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Language Acquisition中提出了一个研究SLA的框架,他称所列因素为SLA的“key issues”,这些因素是:情境因素、语言输入、学习过程、学习者的差异、语言输出。除了如上关键问题,SLA研究还较多地关心如下两个问题:1.第一语言的作用;2.正规训练的作用。,研究L2习得的意义,SLA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理论
3、上,它可以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重要的实践意义概括如下:1.有助于改进L2教学;2.有利于促进L2学习者的学习;3.有利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研制.,SLA研究的发展与现状,SLA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范围2个时期。1.对比分析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至今)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2.心理语言学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 【理论基础】: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 LSA是一条“自然”的途经,不是简单的模仿。 【标志理论】: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和语言习得理论。Corder的偏误分析理论及随后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当前,SLA的
4、研究出现了多学科、多种训练辐合会聚的局面。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我国的SLA语言习得研究,在我国,SLA研究起步较晚,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开始重视SLA的研究。研究基本上是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汉外对比,主要目的是发现汉语与外语的异同,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犯错误和难点,改进外语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起步更晚,对外汉语与教学理论最初偏重的是汉语本体的研究。,第二节 语言习得的一般条件和共同规律,语言和脑语言与认知语言习得的阶段,语言和脑(1/2),大脑左半球侧面观,人脑的大脑半球与语言大脑半球的单侧化现象(动物的大脑是左右对称的,而
5、人类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却不对称。左半球与语言活动有关。),语言和脑(2/2),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语言与认知(1/2)语言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大脑左半球侧面观,Chomsky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结构的理解,而且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语言与认知关系这一传统课题的兴趣。主要观点1.语言中的句子有两个结构层次: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They are flying planes.2.语言具有深层的一致性,即深层结构对所有语言来说是共同的元素,可以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与生成。3.语言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一种生成的系统。这是因为一种深层结构可以转换为不同的表层结构(如各种句式
6、的转换)。,语言与认知(2/2)语言对认知的影响,人的语言受到认知的影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语言对认知的影响,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几个方面:(见下页),1.语言相对论的假设:1956年Whorf提出,语言本身的性质可以导致对现实观察的不同方式。掌握不同语言的人由单词所联想到的事物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可能得到对事物共同的认知。如汉字“牛”同英文中的各种相似单词的对比。2.语言与思维:语言对人的思维活动有影响。对正常人而言,语言的物质特征是引起思维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借助于语言还能巩固和表达思维的成果。3.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语言理解先于语言产生,这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一
7、条最普遍的定律;许多证据也表明,语言的发展依赖于认知的发展。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但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也有极大的反作用。 随着儿童语言的逐渐发展,成人就有可能利用语言向儿童传授社会历史经验,这无意会对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而且,随着语言的发展、概括力的增强,儿童认识事物的水平将不断提高。,语言习得的阶段,大脑左半球侧面观,1.语言准备期(从出生到1周岁左右)2.语言发展期(1岁以后)句法的发展:单词句-电报句-完整句-复合句-句子理解的发展语用能力的发展:2岁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巧妙的交际能力。,第三节 L1习得 & L2习得,L1、母语、L2和外语L2习得与L1习得的共同特点L2
8、习得与L1习得的不同点,L1、母语、L2和外语,第一语言:人出生后首先获得的语言,特殊情况L1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母语: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族语或外国语对应。对多数人而言,母语就是出生后最先习得的语言。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第一语言都是母语。第二语言:人们获得第一语言后所习得和使用的语言统称为地了如语言。外语:有人认为是母语之外的外国语言;有人认为是非目的与环境下学习的母语之外的语言。,L2习得与L1习得的共同特点,习得者都必须具备习得语言的条件和能力。(认知能力、视听、发音器官)都必须有语言习得的环境(家庭、社会、课堂)都需要习得语音、词汇和语法(哑巴语言、聋子语言)都需要习得语用规则和文化:
9、语用规则是关于如何使用语言的规则。它涉及到某个语言集团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点等。一种语言的语用规则也与该语言的文化密切相关。,L2习得与L1习得的不同点,学习者不同:主要表现在年龄上,而年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的差异上,成人与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是造成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差异的重要原因。语言关键期假设(列宁伯格)习得环境与习得方式不同:儿童基本的第一语言的听说能力是在自然习得时期获得的,学校时期的语言学习更多是书面语言的训练。多数第二语言的习得者是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下学习的,课堂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不相符。习得的目的和动机不同:幼儿习得第一语言是出于人的本能,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0、;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需要并非是天然的、原发的,不是为了满足认知和生存的需要。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习得的具体过程不同:,第四节 对比分析与对比分析假设,对比分析的历史发展(contrastive analysis)对比分析假设对对比分析假设的修正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分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对比分析的历史发展(contrastive analysis),20世纪50年代,Lado开始对比分析的研究,与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密切关系,并以行为主义的迁移理论为基础。这是后来对比分析遭到严厉批判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范式的对比分析到20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20世纪60年代末,在Chomsky理
11、论的强大攻势下,对比分析的模式开始改弦易辙,不得不采用新的理论观点,美国对比分析从纯结构主义方向转至转换生成理论方向。后来,主要在社会语言学的冲击之下,Chomsky的观点开始失宠,他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行为的观点受到许多人的诟病,研究者们也逐渐将注意力从语言结构转向语言生成和语言运用的环境。因此,交际能力的研究开始取代语法能力的研究。在社会语言学的影响下,L2习得中的对比分析研究开始对比两种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成分,并认为,只有同时习得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才能具备L2的交际能力。,对比分析假设,主要内容: 是根据行为主义的迁移理论和教师的教学经验,针对外语教学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已形成的L1习惯
12、会迁移到学习者的L2中去。当L1与L2的习惯相同时,将有益于L2习得,这种现象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叫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学界的批评:60年代后期,在新理论影响下,人们开始对对比分析理论产生怀疑。通过调查,展开了批判,批判的重点集中于如下几方面:1.对比分析对错误的预见性差;,2.理论方面遭受到的批评: 1)Chomsky对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的抨击动摇了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2)对比分析假设对语言习得过程中迁移现象的理解也不正确; 3)对比分析假设认为,学习者学习L2的难度与两种语言的差异程度密切相关,而后来的研究表明,学习难度与两种语
13、言的差异程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4)对比分析假设也没能说明第一语言干扰产生的条件,只是笼统地提出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会产生干扰。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同一种错误,在一种情况下是干扰造成的,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另一种原因造成的。另外,对于不同阶段的二语学习者,第一语言干扰的程度也有差异。 5)对比分析只限于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而忽视对学习者所生成的实际语言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因此不能揭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心理过程,所得出的结论也不符合第二语言过程的实际。因此,它只能隔靴搔痒,研究很难深入,很难抓住问题的实质。,对对比分析假设的修正,在受到批评之后,对比分析调整了理论观点,开始向心灵主义靠拢。L2学
14、习者不再被看成是言语刺激的对象和言语的输出者,而是被看做L2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其研究也不再是纯粹的两种语言间的对比,而是转向研究干扰产生的条件和错误产生的原因。我们称这种对比分析的研究范式后为后期的对比分析。 具体理论如下:,1.弱式和中式的对比分析假设: 针对对比分析假设预测学习困难和学习者的错误的局限性与单一性,有人提出了弱式的对比分析假设(weak form)。弱式的对比分析假设否定强式的对比分析假设把一切错误都归于L1语言干扰的观点,认为对比分析假设不可能预测全部困难,也不可能预测学习者所犯的全部错误。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利用对比分析的结果和语言对比的知识去理解L2习得中学习者的部分
15、困难和错误。弱式的对比分析假设承认L1对L2习得的影响,认为教师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将有助于L2的教学。 另有些研究者对强式和弱式的对比分析假设都持有异议,因而又提出了中式的对比分析假设(moderate form)。该理论认为,L2习得的难易程度不取决于两种语言结构的实际差异程度,而取决于学习者对语言结构差异的主观感觉。学习者在学习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是两种语言在意义上和形式上的细微差别。语言之间在结构形式上的差异大时学起来不一定困难大,而细微的差异学起来往往更难。另外,目的语内部的一些因素也会导致语言上的困难。 中式的对比分析假设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也比较符合L2习得过程的实际。它注重学习者心
16、理的作用,从学习者的角度去考察学习上的困难,这是SLA研究在理论上的一大进步。,2.对迁移研究的深入: 在SLA的研究中,针对早期的对比分析在理论上存在的弊端,人们开始对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Selinker率先对迁移的问题进行了统计研究。 他在1969发表的语言迁移一文中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1)什么会被迁移? (2)语言迁移是如何发生的? (3)所发生的迁移有那些类型? 他还总结除了不会发生语言迁移的两种情况(1)在母语中不重要但在过渡语中重要的语言项目;(2)在母语中重要但在过渡语中不重要的语言项目。 他还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言迁移:正负中三种语言迁移。 Dulay 和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语言 习得 研究 概论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88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