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心肺复苏指导课件.ppt
《国际心肺复苏指导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心肺复苏指导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与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中山二院, 2005指南修订程序及原则,1992年AHA制定1992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诊(ECC)标准和指南。1992年第五次国际复苏会议召开,成立国际复苏联合委员会(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ILCOR)。2000年AHA、ILCOR共同制定2000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诊(ECC)国际指南。这也是第一个国际复苏学指南。2005年,AHA、ILCOR制定2005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诊(ECC)指南。,2005指南修订程序,ILCOR与AHA确定复苏
2、相关的八个课题组和讨论专题,并为各专题确定评估专家。专家检索专题相关文献,评估证据,进行科学总结。2005年1月2330日,国际共识会议上,380名复苏学专家对各项专题证据进行讨论和辩论。根据讨论结果,ILCOR形成2005心肺复苏共识。AHA采纳和拓展ILCOR共识申明,形成2005指南 。,指南修订的原则,科学循证原则对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急性冠脉综合征、儿科生命支持、新生儿生命支持和跨学科领域以及卒中、现场急救等八个复苏学相关领域276项专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证据评估。与2000指南相比,2005指南是在更广泛的证据评估基础上制定。采用了与AHA其它循证医学指南相同的证据水平评估和
3、建议分级系统。,证据水平分级证据水平 定义1 随机临床研究或有确切疗效的多个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2 小样本或无显著疗效的随机临床研究3 前瞻性、对照、非随机的队列研究4 回顾性、非随机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5 系列病例研究、同类病例收集或无对照组的研究6 动物实验或机械模型研究7 由已有的为其他目的收集资料的推断和理论分析8 合理推测(共识);以往的常规,建议分级 I 级 收益 风险 诊疗措施应当被执行 IIa 级 收益 风险 实施诊疗措施是合理的 IIb级 收益 风险 诊疗措施可被考虑 III 级 风险 收益 诊疗措施无益,可能有害,不应实施 不确定分级 刚刚开始研究或正在持续 ,进一步研究前
4、不能作出 肯定或反对的建议,公正原则281名专家参与证据评估过程,来自全球的380名复苏学专家参加国际共识会议,对各项专题和证据进行讨论和辩论。AHA对参与指南制定专家的潜在利益冲突在一新建的工作程序下进行了透明、公开的管理。,2005指南最重要的修订之处,2005指南最重要的修订是改进原有CPR措施使其简单但更为有效。有效的CPR复苏学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是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2005指南致力于从复苏学研究成果中寻求、确定能改善患者生存率的复苏措施。近年一系列研究表明:急救人员对心搏骤停的快速判断与反应、现场早期CPR和室颤发生5分钟内的早期除颤治疗是最重要的改善患者生存率的复苏措施。
5、,0 - 2%,除颤,除颤,除颤,20%,10,8,6,4,2,分钟,患者生存率,无CPR、除颤延迟,早期CPR、除颤延迟,早期CPR、早期除颤,2 - 8%,早期现场CPR对于提高除颤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事实上即使专业急救人员CPR也存在很多问题:过度通气、胸外按压频繁被中断、按压频率过低或幅度太浅。这些可导致心输出量和冠脉灌注压明显下降而影响复苏效果。(证据水平6级)2005指南突出强调高质量CPR重要性,将其定义为 “ 用力、快速胸外按压,以达到每分钟100 次的按压频率,按压时胸廓应充分回弹,同时尽量避免胸外按压的中断”。为达到高质量CPR,指南相关修订:,EMS
6、急救人员对非目击情况下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进行除颤前,先行约5组(包括30次按压、2次通气)或约2分钟CPR,尤其是EMS抵达现场距呼救的反应时间超过4到5分钟时。无脉性心搏骤停患者两次心律检查的间期应给予约5 组(或约2分钟)CPR。电击复律治疗后急救人员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CPR,5组(或约2分钟)CPR后再检查患者心律。,所有急救措施的实施(包括人工气道开放、给药和对患者重新评估)均应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限制无脉性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期间的脉搏检查。治疗VF/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时,于1次电击后(非3次)立即进行CPR。专业急救人员双人或多人复苏时,应每隔两分钟轮换位置以避免胸外按压者疲劳导
7、致按压的质量和频率下降。轮换时要求动作尽可能快(最好不超5秒钟),以避免中断胸外按压。,CPR程序简化CPR能否成功取决于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在许多国家EMS从接到求救至到达现场的时间需78分钟或更长。因此患者能否存活取决于有无非专业急救人员在现场进行CPR。实际情况是只有大约1/3的心搏骤停患者现场接受了非专业人员早期CPR,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复杂的CPR程序难以学习和掌握。2005指南强调简化复苏程序以方便非专业人员学习、记忆和掌握,相关修订:,非专业急救人员开始胸外按压之前不再需要评估循环体征: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简化人工呼吸的程序:所
8、有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辅助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 秒以上,并保证有足够气体量以使患者胸廓有明显起伏。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进行不需胸外按压的人工呼吸。对除新生儿外所有年龄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按压/通气比例统一为30:2。,指南对几个复苏学重要问题的讨论,按压/通气比例,最优的按压/通气比例尚未在临床研究中确定。2005指南相关修订:专业急救人员单人CPR、针对成人的双人CPR和非专业急救人员CPR,按压/通气比例统一为30:2 。 针对婴儿和儿童的专业急救人员双人CPR,按压/通气比例为15:2。,修订依据:尽可能统一针对不同年龄患者的按压/通气比例以便于记忆和掌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复苏 指导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8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