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全套PPT课件.ppt
《《社会学概论》全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全套PPT课件.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内容,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第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六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七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1,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2,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3,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
2、性理解。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4,二、社会学知识与常识,1.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社会学没有大多数自然科学那样先进。不过,社会学还很年轻,它的研究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就“科学性”而言,社会学并不比自然科学有任何逊色。,5,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2.社会学知识与常识难道社会学真的只是转述了常识早就告诉我们的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吗?科学的归纳、解释和预言,靠的是对可以验证的事实进行细心、系统的分析,而非科学的常识性解释则以人们的相信为基础,因而科学方法对现实的解释比常识所作的假象更为可靠。
3、常识是未经系统分析而获得的对某种情况表象的粗浅的感知,而社会学知识是透过社会现象看到社会变迁的规律和真理。,6,下面列出几种关于自杀及其原因的说明,请大家根据一般常识判断一下,哪一条正确?,1、因为妇女具有依赖性,受压抑、受性的因素影响,所以他们比男人的自杀率高。2、年轻人比老年人自杀率高。一个人年轻时,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最强。3、由于历史上的不平等、种族歧视,美国黑人比白人自杀率高。4、很多人在节日自杀,因为这时候一些人最感寂寞、最感沮丧。5、当传媒中不断地谈到其他人自杀时,受其影响,人们更易于自杀。6、当社会高速发展时,会引发自杀率剧增。,一项调查显示的结果是,男性的自杀率总是高于女性的
4、(尽管女性中企图自杀的比男性多)。老年人自杀率明显高于青年人,部分是由于健康原因。美国黑人自杀率相对低于白种人。最近的研究并不支持那种认为节假日是引发自杀风险之因素的流行观点。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虽然那些已有自杀风险的人有可能受到大众传媒中大量的关于自杀报道的影响,但那些没有自杀风险的人,并不会因传媒的影响而发生自杀,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9,一、从经典社会学家社会学著作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2.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和群体生活的科学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的科学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6.其他学者的
5、意见,10,二、从当代社会学家所做的工作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表11:社会学研究题材大纲,三、如何看待社会学的对象问题,1.社会学是有其独特的对象的;2.社会学对象问题的争论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3.在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12,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特点,13,一、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在社会学创立时期,人们把社会学当作一门总体社会科学,具有凌驾于社会科学之上的性质和地位。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随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明确,社会学逐渐摆脱了哲学的怀抱,成为与其他社会科学并列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同时,在庞大的社会科学群中,社会学
6、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而且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14,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运行、变革。2.综合性。首先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现实社会,它必须直接面对社会现实。4.实证性。社会学虽然离不开理论分析,但它的知识主要是依靠对“社会事实”进行具体的经验研究所获得的,是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等实证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出理论知识来。,15,第四节,社会学的功能与意义,16,一、社会学研究的功能,1.描述功能。
7、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客观地、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具体事实、事件和过程的资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图景。2.解释功能。把握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从因果联系上说明社会现象和过程。也就是说,把经验描述得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住影响社会过程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从而阐明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3.预测功能。揭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它是社会学对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发展趋势、前景、可能性和后果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17,二、学习社会学对于个人的意义,首先,社会学不仅是一门知识,它还是一种职业。 1.社会学可以作为教书的职业; 2.社会学可以作为研究的事业; 3.社会
8、学在其他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其次,无论你是学习了社会学的一门专业课还是多门专业课,你都会在许多方面有所受益。 1.培养更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 2.通过设计研究程序、收集资料和分析结果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理解群体活动机制的能力; 4.理解问题并给予正确评价的能力; 5.在更为广大的社会背景下理解我们个人所面对的问题的能力。,18,思考题,1.选择你所熟悉的一门社会科学,谈谈你对社会学的独特视角的理解和感受。2.为什么人们常常认为社会学的科学性往往不如自然科学?你个人是怎样理解的?3.如何看待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如何?5.结合实际,谈一谈社会学的基本功能。,19
9、,第二章 社会与文化,20,第一节,社会与社会结构,21,一、社会的含义,1.语源学上的社会在中国古代典籍中, “社”原指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后来,“社”被引申为志同道合者进行集体活动的共同场所。“社会”一词合用始于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社会”的含义在书中是一个动名词,意为村民集会。在西方,英语和法语中的社会一词源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英语中的society一词是指16世纪以来被广泛使用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母体。而德语中的Gesellschaft在中世纪后期表示为人与人的结合,形成了社会的概念。日语中的社会一词是1875年从英语的society翻译过来的,并将之译为汉
10、语的“社会”。,22,一、社会的含义,2.西方学者对社会的理解社会唯名论社会看成是一群“同心的人”的集合体,是代表许多人的总和,而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唯实论则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黑格尔认为,社会是由神秘莫测、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外在物”。塔尔德认为,社会是具有共同心理的人的集合。帕克认为,社会是一种包括人类行为习惯、情操、民俗在内的遗产。 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3,一、社会的含义,3.我们的理解所谓社会
11、,从外在形态上看,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从内在本质上看,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的产物。,24,二、社会结构,1.含义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即都由有机联系着的部分组成,这样一种结构概念常用于自然科学对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分析。社会学在对人类社会进行描述或分析的时候,发现“结构”一词非常有用,于是就引进这一概念。但对于社会学家来说,“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指的是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虽
12、然这些基本组成部分的特点及内部联系因社会不同而有别,但它们构成所有人类社会的基本框架。,25,二、社会结构,2.构成(1)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在社会上“适合生存”的地点及其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2)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即社会上每一种地位都伴以为社会所期望和要求的、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3)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由两个或更多的人组成的,按照已经形成的和持久的方式相互频繁交往。(4)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它们规定了在社会关系网中每个特定角色的权利
13、、义务和行为方式。,26,三、基本的社会类型,1.从文化的角度,根据有无文字,可以分为无文字社会(或文字前社会)和有文字社会。2.根据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可以分为狩猎采集社会、畜牧社会、园圃农业社会、集约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3.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把社会的基本形态概括为渐次发展、越来越高级的五种类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为其初级阶段)。4.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从社会组织形式上将社会区分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5.1893年,迪尔凯姆以社会的团结类型为标准,把社会分为机械团结社会和有机团结社会。,27,表2-1:五种基本的社会
14、类型比较,资料来源:据尹恩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第122-133页编撰而成。,第二节,文 化,29,一、文化的概念与内涵,1.语源学上的文化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即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在西方,文化一词在拉丁文中为cultura,是指耕耘、栽培;15世纪以后,这个含义被后人推而广之,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为文化,这样就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含义相近了。,30,一、文化的概念与内涵,2.西方学者的观点两位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 L. Kroeber)和克拉克洪(K. Kluckhohn)在分析和考察关于文化的各种界定之后,他们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的定义:“文化存在于
15、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遗留下来的(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31,一、文化的概念与内涵,3.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区别也非常明显。首先,文化比文明的出现要早得多,摩尔根(L. H. Morgan) 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总共约十万年,而文明阶段仅仅只有五六千年,文化则在人类的蒙昧时期就已产生。其次,文明是进步的、有积极意义的人类创造的成果。再次,只有当文化使人类脱离生物体本能和野蛮
16、行动而产生理智行为,并建立起先进的物质或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现。,32,二、文化主要构成要素,1.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2.语言和符号3.规范体系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33,三、文化的一般特性,1.文化是由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生殖系统遗传。3.文化是人类所共有的。4.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5.文化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34,四、文化的基本类型,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
17、、规范、观念等。 2.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subculture)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人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3.主文化与反文化。在这里,主文化指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为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35,五、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3.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的功
18、能。4.文化具有社会导向的功能。,36,六、文化的变迁,1.文化堕距文化的构成总在发生某些变迁。多数情况下,文化变化比较缓慢,文化内部倾向于保守,特别是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更不愿意放弃旧的、熟悉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而采纳自己不熟悉的、新的价值观和规范。威廉奥格本(William Ogburn)认为文化各部分变迁的速度并不一样,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堕距”(culture lag)。一般而言,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而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一般来说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37,六、文化的变迁
19、,2.文化变迁的原因发现和发明传播 涵化革命,38,思考题,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谈谈你对社会的理解。2.什么是社会结构?它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3.什么是文化?它的基本特性有哪些?4.简述文化的基本功能?5.文化变迁有什么基本特点?导致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9,发现和发明,发现,是指客观存在的、但又不为人知的现象或规律变得为人所知。发明,则是人类利用新获得的知识,在实际上予以运用,并且创造出过去不存在的事物。发现发明能使刺激文化变迁的最重要的原因,经过发现或发明而得到的文化因素既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40,传播,除了自身的发现发明,一个社会里新的文化因素的出现也可能来源于另
20、外一个社会。这种从其他社会借用文化因素并且将之融合到自己固有的文化之中的过程,就称为传播。对于先进文化因素的借用,有时可以使一个社会跳越事物发展的某些阶段,或者避免其他人已经犯过的错误。传播的模式有三种:直接接触、媒介接触刺激传播。文化传播有其选择性,并非所有都的文化因素都会被其他社会借用,而传播的途径也不可能是畅通无阻的、均匀的。,41,涵化,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小的社会经常要被迫接受较强大社会的很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假借过程即称为涵化。涵化与传播有相似之处,但性质却并非一样。传播是自愿地、有选择性地对某些文化要素的
21、吸收,而涵化则是在外来压力下进行的、对异质文化的大量输入。,42,革命,对于文化变迁产生最剧烈影响的,是用暴力推翻旧有的统治者,彻底改革旧的秩序传统,这也就是革命。革命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中,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统治者被统治者、征服者被征服者、殖民者土著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当矛盾激化到极点时,最终只有通过革命来解决。,43,第三章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44,第一节,社会角色,45,46,人生舞台上的表演层出不穷、跌宕起伏,它们可以是喜剧、悲剧、哑剧、歌剧、音乐剧、交响乐,不一而足。而我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却以不同的角色出现:主角、配角、编剧、导演、灯光师、甚至观众。,世界是个大舞台,世间的
22、男男女女无非演员而已。他们要么粉墨登场抑或悄然隐去,每个人终其一生无非是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而已。,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一、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人们的多种社会属性与多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社会角色是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47,二、社会角色的分类,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4.功利
23、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48,三、社会角色的扮演,1.社会角色扮演的一般过程角色期待 即社会对某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为了扮演某种角色,人们首先得努力了解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与要求。角色期待是一种外在力量,制约着角色扮演者的角色行为。 角色领悟 或称为角色认识,即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相对于角色期待而言,角色领悟是一种内在力量。 角色实践 即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它是角色扮演者角色领悟的具体表现。,49,三、社会角色的扮演,2.社会角色扮演的失调角色冲突 是指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角色的不同要求,引起人们某一具体角色扮演的矛盾和冲突。 角色不清 是指角色扮演者对
24、该角色的行为规范不清楚,不知道如何进行角色实践。 角色混同 是指人们在其角色扮演中,将不同的角色规范或行为模式混淆了。角色中断 是指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者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方式直接冲突。 角色失败 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角色,实践角色行为,这是一种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50,第二节,个人社会化,51,52,1920年9月19日印度丛林发现印度狼孩,6岁男孩被关进鸡笼成鸡孩,西伯利亚狗孩 土耳其熊孩 葡萄牙鸡孩 撒哈拉瞪羚男孩,中国猪孩王显凤,一、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
25、)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从“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广义的社会化则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53,二、个人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一方面,人的生命中有15%-25%的时间都依赖于父母,它为学习文化意义和生活技能提供了必要的时间,而且它还使人们形成了贯穿一生的与他人和整个社会的社会、情感联系。另一方面,人类是“弱本能”的动物,具备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高度的学习能力。 2.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 概论 全套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82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