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2012学年生物必修3 第48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课件.ppt
《2011 2012学年生物必修3 第48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 2012学年生物必修3 第48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8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 定性必备知识梳理回扣基础要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理解 (1)循环的对象: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 ,而不是具体 。 (2)循环的过程: 。 (3)循环的范围: 。2特点: ;反复出现, 。,化学元素,化合物,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物圈,全球性,循环流动,3实例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 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通过 关系以 形式流动,CO2,捕食,含碳有机物,(2)循环过程,碳进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生产者的 光合作用和碳出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 、 消费者、 的产生CO2的非生物途径:,化能合成作用,生产者,分解者,呼吸作
2、用,化石燃料燃烧,(3)环境问题:平衡打破会造成 。,温室效应,练一练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C元素究其根源 来自 ()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的CO2 C燃料中的碳 D生物环境中的碳,B,2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 作用是 ()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化能 合成作用 A B C D 解析在碳循环中,碳进入生物群落通过自养型 生物的同化作用才能实现。自养型生物的同化作 用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是一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 回到无机环境中,必须通过异化作用才能实现, 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蒸腾 作用是植物水分代谢的一部分
3、,在水循环中起一 定的作用。,B,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有机物,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同时,分割,载体,动力,CO2,反复利用,全球性,生物圈,物质循环流动,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提醒,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或 自身结 构和功能 的能力。2内容:包括 稳定性和 稳定性,二 者关系往往 。3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4破坏因素 (1)自然因素:火山爆发、 、台风、海啸、 流行病等。 (2)人为因素,相对稳定,抵抗力,恢复力,相反,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地震,保持,恢复,基础,破坏植被破坏 环境,食物
4、链,污染,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 程度,适度利用,不超 过生态系统的 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 的 ,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 的 。 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 定限度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包括生物圈。 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 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 者一般呈负相关。 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高低都呈负相 关,如苔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低。,干扰,自我调节,物质能量投入,协调,提醒,构建知识网络,高频考点点突破考点一 碳循环1过程图解及解读 (1)图示,(2)析图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
5、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判断成分的依据),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2温室效应 (1)成因 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 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 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
6、陆地生 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 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对位训练1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是在细胞内中进 行的;过程主要是在细胞内中进行的。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 _,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进入生物群落;表示的是 关系,表示_ _。(3)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 (至少回答两个方面)。答案(1)叶绿体线粒体 (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者分解作用(3)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绿地;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绿色清洁新能源,考点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7、动的关系1图示,2析图 (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2)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生 产者和分解者;图示中未标出生产者还可以利 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3)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6)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7)上述关系,总体上体现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对位训练2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表 示在该生
8、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请据图分析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的形式被利用。,(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为图1中的_ (填数学序号)。(3)图2中A表示的能量。B比A的能量少,原因是_ _。(4)从图2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5)狼是该生态系统没有的生物种类,现将它引入其中。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上用曲线表示狼的数量最可能的变化情况(纵坐标上的点表示狼的起始数量)。,解析碳循环中碳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被利用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某些自养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到生物群落中,生物群
9、落中的碳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中。摄入到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只能够被同化一部分,且首先要用于呼吸作用,其次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或者被分解者利用。由图2可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引入狼后,短期内狼的数量会迅速增长,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环境的限制,最终狼的数量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答案(1)有机物(2)光合(3)初级消费者同化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见图,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稳定性前提条件 只有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 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10、时才表现 出来。这一阶段就是生态系统的成熟阶段。2稳定性表现 (1)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 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周 期性变化,可用如图曲线表示:,(2)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的,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提醒,3.种类:可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4.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 的关系(如下图),(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量指
11、,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做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提醒(1)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包括:自身净化能力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完善的营养结构自身的反馈调节,维持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相对稳定。(2)抵抗力稳定性高低比较:生物圈海洋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极地荒漠。恢复力稳定性正好与其相反。
12、(3)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4)食物网中营养结构最不容易被破坏的标准先看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对位训练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抵抗力稳定性
13、越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亦然。答案A,4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D,实验强化在平时 12.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的实验探究1制作小生态瓶的目的 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2实习原理 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与 其稳定性密切相关。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为 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广口 瓶中便制成一个小生态瓶。,3制作过程中的要求及目的,对位训练5为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取 500 mL的锥形瓶4个,分别标以1、2、3、4,各加 入约400 mL清水后,向3、4号瓶加入等量河泥, 向2、3、4号瓶中加入等量的金鱼
14、藻,然后,在4 个锥形瓶中各放入1条金鱼,密封瓶口。将1、2、 3号瓶置于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室温不超过25)。 将4号瓶置于黑暗的纸箱中。观察并记录每瓶中金 鱼的生活状况。请分析回答: (1)1号瓶中的金鱼与4号瓶中的金鱼相比,哪些生 活时间长?为什么? _。,(2)哪个瓶中金鱼生存时间最长?为什么?_ _ _ _。(3)本实验所提出的结论是什么?_。解析由题干可获得的主要信息有:生态瓶制作;探究实验;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解答本题时可先分析生态系统的组分、营养结构、制作生态瓶的要求、影响因素,然后分析各小题并,组织答案。(1)4号瓶中虽有金鱼藻,但在黑暗中金鱼藻无法制造氧气,且消耗氧气,
15、因此瓶中的氧气消耗得最快。(2)3号瓶中含有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且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因此维持稳态的时间最长。(3)从实验设置上可以看出,此实验的自变量分别为河泥、金鱼藻、光照,因变量是金鱼存活的时间长短,因此本实验要说明的问题是,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是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基础。 答案(1)1号瓶中的金鱼。因为4号瓶置于黑暗处, 金鱼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进行细胞呼吸,金鱼和金鱼藻的细胞呼吸共用水中溶解的氧气,故金鱼生存时间更短,(2)3号瓶。因为3号瓶置于光照下,有稳定的能量来源,金鱼藻和金鱼的细胞呼吸共同消耗水中的溶氧并产生二氧化碳,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原料,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向水中提供氧,清
16、水、河泥又分别为植物提供水、无机盐,河泥中的分解者将金鱼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供金鱼藻利用,这种状况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故金鱼生存的时间较长(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空气、矿物质和阳光等)、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金鱼)和分解者(腐生微生物等)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缺一不可,思维方法探究思维误区警示易错分析1对碳循环示意图辨析不清 (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2)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依据)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C确定C为消费者,剩下
17、D为分解者。,2对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概念及实例辨析不清,纠正训练1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 图,1、2、3、4分别代表生态系 统的不同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 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 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解析考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相关知识。1代表生产者;2代表消费者;3是分解者;4是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碳元素在1、2、3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1(生产者)是其他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因此含碳元素最多。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
18、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界。答案C,2(2008海南卷)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 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 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 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食藻类浮游动物和藻类构成捕食关系,藻类 减少,导致浮游动物减少,可构成负反馈;当排入 污水后,浮游动物死亡,加剧了污染,又导致更多 的浮游动物死亡,直到所有动物全部死亡,这属于 正反馈。,B,知识综合应用重点提示 通过“治
19、理水体污染等环境方面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的考查,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的能力。典例分析(2009广东卷,32)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1)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2)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请写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两条)。_ _。,(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_ _ _。
20、解析(1)碳循环过程中,植物可通过细胞呼吸放出CO2,又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从而使得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流动。(2)由题意知,轮虫等浮游动物可以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鱼和鸭又可以轮虫为食,鸭还可直接捕食绿藻等,据此可写出相应的食物链。(3)重金属属于难分解的物质,进入食物链后可沿食物链流动,并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随营养级的升高,生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随之升高,产生剧毒生物。,答案(1)(2)绿藻轮虫鱼鸭,绿藻鸭,绿藻轮虫 鸭(任写两条,其他答案合理也可)(3)导致重金属污染,使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重金属含量过高,拓展提升 处理污染水体、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 用特别关注微生物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学年生物必修3 第48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课件 2012 学年 生物 必修 48 生态系统 物质 循环 稳定性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8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