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地下矿山机械通风课件.ppt
《非煤地下矿山机械通风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煤地下矿山机械通风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属非金属井下矿山机械通风,2007年10月,一、井下空气二、自然通风不能取代机械通风系统三、矿井机械通风系统四、主扇工况测定五、关于局部通风六、注意的问题,一、井下空气,矿井通风是把新鲜空气送入井下,对象是空气。 作用 要求 表征 人员呼吸 品 质 组成成分井下空气 排稀污物 流动能量 压 力 安全舒适作业环境,1、井下空气主要成分 地面空气(新鲜空气)按体积计算的组成成分: 氧 20.90%(17) 二氧化碳 0.03%( 2) 氮 78.13% 其他稀有气体 0.94% 另外有一定量的水蒸汽、微生物、粉尘。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规定:6.4.1.1 井下采掘工作面进风流中的空气成分(按
2、体积计算),氧气应不低于20,二氧化碳应不高于0.5。6.4.1.2 入风井巷和采掘工作面的风源含尘量,应不超过0.5mg/m3。,2、空气压力,物体(物质)具有能量。空气属于流体物质,也具有能量,体现为压能,或称之为压力。1)静止空气压力静止空气具有静压能(静压):空气的静压能 是该处空气上部空气柱的重量,静压能的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 。海拔高度越高,上部空气柱的重量越小,空气具有的静压能就越小。这种静压能即通常说的当地的大气压(力)。一般垂直高度每降低100m就要增加910毫米水银柱(1.22 1.36kPa)的压力。矿井中空气的静压大小也服从这样的规律。静压在任何方向上测量都相等,没有方向
3、性。,2)流动空气(风流)压力,由于气象等原因或者人为提供动力,静止的空气发生流动。对矿井来说,气象原因造成的风流即自然风流,使用扇风机等动力设备而使空气流动即机械通风。流动的空气不仅具有静压,而且还有动能(即动压)。动压大小取决于空气流动的快慢。人可以感觉到动压,逆风行走困难顺风被推动。 动压具有方向性,我们只关心对着风流方向的最大风速值v的最大动压。动压与风速 v 之间成正比平方关系。静压与动压之和称全压,即全压=静压+动压。矿井中风流的静压、动压是能够通过仪表检测出来的。,3)风流压力的表述方法,根据比较的基准不同,压力可以用绝对压力和相对压力表示。绝对压力是以真空状态绝对零压为比较基准
4、,即以零压为起点表示的静压。绝对静压、绝对全压始终是正值。如大气压(力)就是绝对静压。相对压力是以当地大气压力p0为比较基准的压力。即某处绝对压力与大气压力p0之差。相对压力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如果井巷中某点的绝对压力大于大气压力p0就叫正压(压入式通风系统),反之是负压(抽出式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中,基本上使用相对压力,如相对静压、相对全压,通常简称静压、全压,一般用 H 或 h 符号表示。,动压恒为正值。(伯努利方程压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压力单位:国际法定的单位是 pa(帕、 帕斯卡、N/m2)。它与矿井惯用的单位“mm水柱”之间的换算如下: 1mm水柱=9.8 pa(N/m2)一个标
5、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101.3kPa,二、自然通风不能取代矿井机械通风系统,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规定:6.4.2.1 矿井应建立机械通风系统。对于自然风压较大的矿井,当风量、风速和作业场所空气质量能够达到6.4.1的规定时,允许暂时用自然通风替代机械通风。 1)矿井自然风流的形成 由于矿井两侧空气温度不同,较低温度侧的空气密度大、压力大(空气较重),较高温度侧空气的密度小、压力小(空气较轻),则空气由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因此而产生的流动空气称自然风流。两侧的压力差即自然风压。 在机械通风时,矿井两侧也有温度差,所以自然风压同时存在于机械通风系统之中。,2)平硐竖井开拓的自然风流,夏
6、季时,左侧空气温度高,空气的密度较低,自然风压使空气按双线箭头方向流动。此时竖井进风,平硐出风。冬季时,左侧空气温度低,空气的密度较大,自然风压使空气按单线箭头方向流动。则平硐进风,竖井出风。,矿井进、回风侧空气温度差越大,造成的自然风压越大 ,自然风流也越大。,如图平硐竖井开拓矿井夏季的自然通风风流方向(双线箭头),冬季时风向则为单线箭头所示,基准线,3)竖井开拓的矿井夏季时的自然风流 0 0 热空气侧 冷空气侧 1 分析基准线 2 3 影响矿井进、回风侧温差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说有 地表气温变化、矿岩温度、矿井深度、地面大气压、湿度和矿内空气成分等,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就形成自然风压,3
7、、动压 自然风压使空气流动,流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并以动压的形式表现出来。 空气动压使逆风行走困难、田径赛顺风出成绩。 所以,流动空气(风流)除了具有静止空气的静压能和位压能外还有动能:静压能+位能+动能,在流体力学中通常说成静压、位压、动压,即某处风流的能量总合由静压、位压和动压3部分组成,并且总能量高的空气总是流向低处。,4)矿井自然风流的特点风量大小不稳定:直接受季节气温变化影响,春秋季节自然风压很小,通风效果较差,甚至会出现零风量的情况。 这种情况甚至发生在白昼和夜间。风流方向不稳定:夏冬季节风流方向相反。矿井不能实施强制反风:在矿井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蔓延的情况下,自然通风不能反风控
8、制。风量很难满足生产需要,也难以增阻按需调节。,鉴于自然通风存在这些严重的问题,所以只宜在一年的部分时段即自然风流较大的季节采用自然通风,而且必须设有机械通风作为矿井通风系统的主体。 利用自然通风时还需要考虑到:1)所利用的自然风压 尽量与主扇工作时的压力方向一致,以便有利于污风控制,和减少机械通风时的主扇能耗;2)条件许可时,调整进、回风井空气的温差,旨在增大自然风量。一般是在进风井巷设置水幕或者淋水,同时也可净化进风流;3)“暂时用自然通风替代机械通风”不是凭感觉,而是要建立在测定的基础上 ,分析停开风机后 整个周期内 风量够不够,风质满不满足要求。,4)降低风阻:清理回风道堆积物,尽可能
9、采用并联风路,尽可能在上风季节利用采空区回风等。例:年产2万吨*铅锌矿 A、A1采场 自然通风4条竖井a 无设计先后开凿 4条自然通风井 b 规划好一条即可 (抵消、混乱)c 应设主扇 (规程要求、 A1更经济可靠) A,1,2,4,3,三、矿井机械通风系统中国冶金百科全书(采矿卷)概括通风系统为: 矿井通风系统即矿井供、排风工程设施体系。解释为: 根据井下各作业地点需风要求,用通风动力设备将地面新鲜空气通过进风井巷和通风控制设施输送到需风点,并通过回风井巷将作业时形成的污风排出矿井。则矿井(机械)通风系统主要包括3部分,即:通风动力设备(扇风机)、 矿井通风网络、 矿井通风构筑物。,1、机械
10、通风的发展: 国外1556年有用手动风箱通风的记载,我国明崇祯1637年用竹筒排放矿井有毒气体,欧洲17世纪有火炉通风的记载, 19世纪中叶开始风机通风;冶金矿山建国初期在东北夹皮沟矿开始介绍机械通风,50年代金属矿山逐步建立机械通风系统,60年代已有主扇统一通风、分区通风的经验,80现代末节能风机研制成功、引入多级机站通风,目前矿井已经普遍采用机械通风。 (费寇) 武钢矿山不断完善和健全矿井机械通风系统:1960年程潮铁矿快速通风,上世纪70年代大冶采用爆堆通风,80年代快速密闭,90年代使用空气幕密闭,近几年来大冶铁矿针对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特点,有效地建立了多级机站通风系统。,2、矿井通风系
11、统的称谓,1)统一通风与分区通风 统一通风:一个矿井构成一个整体的通风系统。 分区通风:一个矿井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通风系统,且风流互不干扰。有独立的进、回风井。 柴河铅锌矿水平分区通风系统,西华山钨矿中段分区通风系统,2)按进风井与回风井的布置称谓,中央式通风:进风井与回风井均位于矿体走向中央,风流在井下的流动路线是折返式的。非煤矿井少用。,对角式通风:进风井在矿体一异,回风井在矿体另一异(左图),称单异对角式通风; 进风井在矿体中央,回风井在矿体两异(右图),称两异对角式通风。风流在井下的流动路线是直向式的。非煤矿山大多采用这种方式通风。,单异对角式通风 两异对角式通风,中央对角混合式:当矿
12、体走向长,开采范围广,采用中央开拓,可在中部布置进风井和回风井,用于解决中部矿体开采时的通风,而在矿体两异另开掘回风井,解决边远矿体开采时的通风。如下图所示:,中央对角混合式通风一般所说的通风系统,都是按进风井与回风井的布置来称谓的,3)主扇工作方式和安装地点,主扇工作方式有3种:压入式、抽出式、压抽混合式 压入式:可直接把新鲜风流送入井下,污染少,风质较好;但漏风问题突出。 抽出式:污风易于迅速排出,也便于安设风量调节控制装置,这是他能广泛应用的优点;但也有容易造成短路吸风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崩落采矿的矿山。 压抽混合式:具有压入式和混合式两者的优点;但所需设备较多,通风动力消耗也大一些。主扇
13、安装地点:可安装在地表,也可安装在井下 安装在地表:安装、检修、维护比较方便,火灾事故时扇风机比较安全,井下发生火灾时便于停风、反风;但井口密闭要求较严格,漏风较大。 安装在井下:一般与安装在地表的优缺点相反。常在下面的情况采用:地表险峻,有山崩、滚石、滑坡等危险因素,威胁主扇安全时;矿井深部开采,工作面距地表主扇越来越远,且沿途漏风增大时;采用多级机站等。,多级机站通风系统 由几级进风机站以接力方式将新鲜空气经进风井巷送到作业区,再由几级回风机站以接力方式将作业时形成的污风浊空气经回风井巷排出矿井的通风系统。其风机工作方式属于压抽混合式。对进风段、需风段、回风段均设有风机,有均压的作用,可有
14、效地控制漏风(特别是对露天转井下的矿山,如大冶铁矿),节省通风电能,风量调节较灵活;但通风设备多、管理较复杂。,进 提 需风巷 回 风 升 风 井 井 井,1,2,3,4,多级机站反风是个问题!如图所示,需8处风机都要协调反风,否则即或单台风机反风量在60%,也达不到全系统反风量60%的效果。另外,火灾发生在图中的红线范围,1站风机将很有烧毁的可能,这种情况下反风量非常微弱,很难控制火灾生成的有毒有害物质和火势向工作区域漫延。,进 提 需风巷 回 风 升 风 井 井 井,1,2,3,4,3、矿井通风机械:扇风机 1)矿用扇风机分类 作用:提供空气运动的能量 分类 按其构造原理可以分为轴流式与离
15、心式两大类。 金属非金属矿山大多使用叶片式轴流扇风机。 矿用扇风机按其在井下使用的功能分为: 主扇、辅扇和局扇(见下页图)。 为全矿井或者矿井某一翼通风的风机简称主扇,主扇外配 扩散器,厂家经常有配套的扩散器供选用; 为矿井通风网路进行风量调节的风机简称辅扇; 借助风筒为矿井局部地点通风的扇风机简称为局扇。,主扇 1 2 辅扇 3 局扇,轴流式主扇结构动轮(工作轮)1、叶片2、圆筒形外壳3、集风器4、整流器5、前流线体6、机内环形扩散器7,2,3)扇风机的特性,扇风机是应用电动机提供的能量使叶片(动轮)转动,以一定的效率转变为空气的压能,并造成流动空气。评价扇风机的性能有2个基本的特征参数,即
16、压力(风压)和风量,通常标记为 H 和 Q ,常用单位分别是 Pa 和 m3/s 表示。此外,扇风机性能还有两个特征参数,即:功率 N 和效率。这4个特征参数可以用曲线描述,(1)风量-风压特性曲线 扇风机的风量和压力不是定值。不同工作压力对应不同的风量 风 压 A(HA-QA) H B(HB-QB) H-Q 风量Q,风量-风压特性曲线,驼峰,90-95%,究竟在哪一点工作(工况点K)由负荷(矿井阻力)决定 R 矿井风阻特性曲线风压 H A(HA-QA) B(HB-QB) H-Q 风量Q,风量-风压特性曲线,K,轴流扇风机的叶片可以调整,不同的叶片安装角有不同的 Q-H曲线,所以一台扇风机有一
17、组 Q-H曲线(2)风量-功率、风量-效率特性曲线 为了便于选择电动机,因此备有所需电动机功率的曲线一组(Q-N曲线) 有了扇风机的 Q-H曲线和 Q-N曲线就可以算出不同风量时的效率,因此附有一组效率曲线(Q-曲线) 轴流扇风机的 Q-H曲线、 Q-N曲线、 Q-曲线见下页,Q-N,Q-H,Q-,4)金属非金属矿井常用的主、辅扇型号,(1)K系列扇风机: K-40、 K-45、 (K-54) (对旋的有 :DK-40、DK-45) 叶轮直径: 0.72.6 m 反转反风(2) 2K56、2K60扇风机 叶轮直径: 1.8、2.4、2.8 m 反转反风(3) BDK、FBDCZ(防爆对旋轴流式
18、扇风机) 叶轮直径: 1.22.8 ; 反转反风(4) TAF扇风机 叶轮直径: 2.8 m; 调节叶片反风,扇风机铭牌符号,5)主扇选择及其参数计算,(1)主扇参数计算 选择主扇风机的基本参数:风量Qf、风压Hf , 然后计算功率 Nf 和效率f 。主扇风机风量Qf表示单位时间流过扇风机的空气量,其计算依据是矿井风量和扇风机装置的漏风系数。计算公式: Qf = Kf Qk ,m3/s, 式中 :Kf扇风机装置的漏风系数,也称扇风机装置 备用系数,一般取1.11.15; Qk矿井风量m3/s,根据矿井需风量计算得到。,矿井最基本的需风量,其计算方法在安全规程中已明确给出,6.4.1.5 矿井所
19、需风量,按下列要求分别计算,并取其中最大值: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供风量应不少于每人4m3min:按排尘风速计算,硐室型采场最低风速应不小于0.15ms,巷道型采场和掘进巷道应不小于0.25ms; 电耙道和二次破碎巷道应不小于0.5ms; 箕斗硐室、破碎硐室等作业地点,可根据具体条件,在保证作业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接触限值符合GBZ 2规定的前提下,分别采用计算风量的排尘风速;有柴油设备运行的矿井,按同时作业机台数 每千瓦每分钟供风量4m3计算。,主扇风机全压Hf为扇风机提供的全部压力。它等于矿井通风总阻力、反向自然风压、扇风机装置的通风阻力以及空气流入到大气的出口动压损失之和。计算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下 矿山机械 通风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