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课件.ppt
《骨科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祁门县医院骨科 胡永久,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发生于下肢,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认为是少见病,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广泛开展,国内的相关报道陆续增多。据资料,DVT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可达40%-60%,其中发生致命性肺栓塞为0.5%-2%。DVT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最终结果是不可逆的。DVT临床特征具有隐匿性、不可预测性、表现多样性、预后不可逆性,栓塞大静脉的血栓往往是小血栓栓子聚集所致,一旦发生,常使临床医生束手无策。,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骨折与创伤是骨科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最常见的重要因素之一
2、。骨折、创伤可视为静脉血栓发生的始动因素,它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临床病理变化而促使血栓的形成,而且骨折与创伤本身也可以引起血栓形成,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骨科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与患者的一般情况,骨科手术大小、手术时间长短、出血量大小等有关。骨科大手术在VTE(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分层中,均在高危或极高危层中;在住院患者中,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很高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围手术期问题。,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骨科大手术DVT发生率很高时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围手术期问题。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使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3、,将有很高的DVT发生率。所以骨科手术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文献报道没有采取血栓预防措施,外科手术后发生率高达50%,约50%的DVT在术中发生,其中一半在72h内自行溶解,在危险性大多数会持续数月。,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创面暴露的时间就越长,炎症反应就越严重,产生的炎性因子就越多;其次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延长或者2次使用止血带,造成肢体长时间的血液瘀滞;再者麻醉时间延长、手术创伤、感染机会增大等原因而使DVT的发生率增加,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Wilson等研究结果显示股骨颈骨折后3-7d血液凝固性最高,但早期组病人通常在创伤发生的4
4、8h内采取早期手术治疗;延迟手术组的病人大部分在 2-7d时进行手术治疗,即在血液凝固状态高峰期,势必会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危险性,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手术当中应用止血带可以阻断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使静脉血管内血流缓慢,甚至瘀滞,而使血栓形成。Sharrock、Go研究表明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当止血带充气时血液中血小板因子A、凝血酶原复合体、D-二聚体、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抗原等水平急剧上升,说明DVT的形成开始于手术之始。,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骨水泥可通过多个环节促进DVT的发生,骨水泥凝固时产生的热量可损伤血管内皮进而引发血管局部血栓形成;骨
5、水泥单体吸收入血可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在全髋置换时股静脉可出现扭曲,准备及注入骨水泥的时间又较长,这样静脉淤血时间延长而发生下肢血栓,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在髋及股部手术中经常需要输入库存血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而库存血通过常用滤器后仍有相当数量的血块和碎粒,输入这些碎粒可诱发血栓形成。,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现在可以肯定的认为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其术后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病人。1985年,McKenzie等用静脉造影对术中病人进行研究,结果蛛网膜下腔阻滞组DVT的发生率为48%,全麻组的发生率为76%。1988年Louden也观察到全
6、麻比硬膜外麻醉DVT的发生率要高。,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尸检证明,卧床时间超过一周的患者DVT的检出率为80%。可见骨科病人应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有可能的话尽早进行肢体的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及早下地活动,促进肌肉收缩,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肢体固定是静脉血栓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骨科病人为了减轻其疼痛症状往往需要进行肢体固定,应用最多的就是石膏固定。石膏固定在减轻病人痛苦和促进骨折和软组织愈合的同时,也会对肌肉和血管造成一定的压迫,特别是对静脉血管的压迫,使血液回流受阻,静脉血瘀滞,导致静脉血栓形成。,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
7、机制,解剖学因素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左侧,与其内在的解剖关系有关。左髂静脉行于左髂总动脉、左髂内动脉和L5椎之间,长期受其压迫引起静脉壁的慢性炎症反应而形成血栓,即Cockert综合症。,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年龄、性别、吸烟、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血型及基因突变等各种因素都可以或通过一定的途径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或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或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促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骨科病人中DVT的发生可谓是各种因素相互混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很少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但是国内骨科尚未广泛开展DVT预防,其
8、原因有:(1)常将术后DVT当作一般术后反应,认为DVT发生率很低,而未加以重视;(2)担心应用抗栓药物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3)认为预防性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却很少考虑发生DVT、,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及发病机制,PET所需要较高的额外费用;(4)对DVT、PET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骨科医疗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骨科病人DVT的高危性,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诊断和治疗静脉血栓,分类,根据病情缓急程度分类: 1)急性:发病急,伤后或术后3-14d发生,伴发热,疼痛,肢体呈明显肿胀。 2)亚急性:相对缓慢;往往在伤后或术后2-4周发病,伴低热,疼痛较轻微。 3)慢性:
9、发病在伤后或术后4周,甚至可达半年后发病,常累及髂-股静脉。,分类,根据部位分类 1)中央型:血栓累及腹股沟韧带以上的髂静脉。 2)周围型:血栓位于髂-股静脉、股-腘静脉和下肢肌肉的静脉或肌间隙静脉内。 3)混合型:也叫全下肢静脉血栓,累及整个下肢呈股青肿,如果不及时手术取栓,下肢将不保。,分类,按病理和临床演进分类 1)闭塞型:静脉腔完全闭塞。 2)部分再通行:部分静脉腔再通,一般髂-股静脉不能再通。 3)再通型:静脉腔虽然再通,但缺乏静脉瓣,且官腔也小。,临床表现,在临床上,根据部位的不同及病情的急缓表现不一,70%-80%的DVT不伴有下肢肿胀,只有到股静脉、髂股静脉受累后,才出现症状,
10、且无特异性,尤其在下肢创伤或术后。主要表现为肢体突然肿胀,用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疼痛少见,多以钝痛、肿胀为主,少数病例感觉针刺样痛;发热,根据病情的不同,发热的性质不同,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数日到数周。,临床表现,髂股静脉血栓:全下肢肿胀,腹股沟压痛,皮肤颜色正常或青紫,偶见浅静脉曲张,临床分股青肿和股白肿。一旦发生髂股静脉血栓,说明病程较长。 股腘静脉血栓:病变累及股静脉和腘静脉,大腿以下肿胀,在大腿内侧收肌管裂孔及腘窝处压痛。,临床表现,小腿远端静脉血栓:病人自诉小腿三头肌肌腹处疼痛,压痛,肢体肿胀不明显,仅见局部张力增高。多认为腘静脉的血栓都来自于小腿,所以是发病的最早表现,一般在伤
11、后2-3d出现病症。 全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的血栓广泛形成,上可达髂静脉,下肢肌肉内静脉均栓塞,全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股青肿。一旦发生,须急诊行手术取栓,否则肢体将难以保全。,辅助检查,静脉造影:通过造影剂的走行和深静脉的交通支可了解血栓阻塞的部位和范围,准确率接近100%,是一个有创性的检查。也是诊断DVT的金标准。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首选方法,准确率为86%-90%。磁共振静脉造影:敏感性为90%。核素静脉显像:准确率达90%。,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常能作出可疑诊断,然而DVT诊断凭腿痛、肿胀和Homans征抑或Neuhof征的典型表现是相当不可靠的。血栓形成累及静脉的范围、大小
12、等,手术取栓从哪开始,是不能确定的,还要做进一步的检查。Homans征阳性:肌肉痛在踝背屈并屈膝时最轻或甚至无痛,在踝背屈而伸膝或直腿上举时最重。同理,压迫腓肠肌试验也阳性。,诊断,DVT临床可能性评分(Wells方法)恶性肿瘤进展期(化疗或姑息治疗正进行或已停止个月)3.0分瘫痪、偏瘫或近期下肢石膏固定1.0分卧床大于天或12周内接受大手术1.0分沿深静脉径路局部压痛1.0分腓肠肌、腘窝、大腿肿胀1.0分病侧小腿周径(胫骨粗隆下10cm)较对侧增大cm 1.0分患侧下肢凹陷性水肿1.0分浅静脉侧支循环(无浅表静脉曲张情况下) 1.0分有与DVT同样可能性的其它诊断- 2.0分预测可能性分级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骨科 静脉 栓塞 肺栓塞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