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哲学,2,今日学习疯狂,未来前途辉煌!,3,马克思简介,马克思:(1818.51883.3)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英国广播公司(BBC)网上评选的“千年思想家”。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马克思哲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4,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什么是哲学1.“哲学”概念起源。 起源于古希腊语“智慧”,英语“philosophy”。汉语“哲学”为音译词,日本西周、百一新论。2.内涵:实践的追问 智者的思考 爱智之学3.一般定义: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自然和社会
2、)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5,一、唯物论:包括物质观、实践论、意识 二、辩证法:包括两大总特征(即联系观、发展观)、三大基本规律(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大范畴 三、认识论:包括认识的产生和本质、发展过程、真理观及辨证思维方法四个部分 四、唯物史观: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历史问题和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6,第一节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内涵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 世界观、方法论的概念 (2)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2.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
3、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哲学指导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促进着哲学的进步。)(2)哲学研究的对象(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普遍的、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来回答世界观的社会意识,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7,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1.哲学基本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的最高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为派生的问题。(一元论、二元论) 此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
4、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此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8,3.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可知论三、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特点:运动变化、直观性和整体性、对物质抽象能力较低(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特点:辩证的、彻底的、科学的,9,2.唯心主义其历史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本原是与个人主体相关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 (2)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本原
5、是独立于个人主体之外,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10,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看问题的方法) (1)辩证法 概念: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只是量的变化,而且有质变和飞跃;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主要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性。(从正反面看问题) 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辩证法;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11,(2)形而上学 概念: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
6、虽然有时也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但否认事物的根本质变和飞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在于外力的作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12,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物质经济条件 生产力生产方式剥削程度矛盾激化社会精神文化条件 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 无产阶级对革命理论的需求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13,1
7、马哲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1)旧哲学的研究对象:科学之科学、知识的总汇 (2)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社会、人类思维2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理论(理论体系) (1)在历史观上的变革 (2)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 (3)认识论上的变革 (实践、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4,3马哲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本质属性)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 :自觉地实践性、彻底的科学性(最根本)、坚定地革命性 (3)马
8、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立场: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4)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特性:实践性、阶级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理论品质:与时俱进。,15,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哲学民族性的要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优秀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3.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16,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或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
9、。 (3)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17,2.旧唯物主义物质观主要缺陷: (1)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有形实体,如:原子、金木水火土等,不可分。 (2)把物质的某种属性看成是物质的绝对不变的一般属性。 (3)把物质结构概念等同于物质范畴,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的物质范畴的界限。 (4)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18,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观点,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内涵:此句话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本原性。 揭示了物质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物质具
10、有可知性,人的认识本质上是对物质的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19,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的概念: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事物运动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 (赫拉克利特、克拉底鲁)2静止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1)静止的概念:静止亦称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即相对稳定的状态 。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
11、的 ; 运动与静止相统一。,20,(3)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存在的哲学意义: 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只有事物的相对静止,才可能使其完成量上的积累,实现由一个阶段向更高阶段的质的飞跃。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21,三、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 时间、空间及其特性 (1)时间、空间的概念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3)时间的特性: 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4)空间的特性 : 三维性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
12、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时间、空间的绝对性。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绝对的) (2)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时空随着物质运动状态变化而改变) (3)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22,四、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运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内在要求: (1)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 (2) 要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用僵化的思想观点看待事物。 (3)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
13、,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23,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因此,通常简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深刻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24,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的物质器官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反映特性是自然界反映特性长期发展的结果。 2
14、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使猿脑进化为人脑,提供了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2)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成为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 (3)劳动提出了产生意识的客观要求和提供了产生意识的物质资料。,25,二、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2)从意识的内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概括: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源是客观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是人脑的产物。,26,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1)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是
15、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要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 c.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控制、调节人体生理过程和活动。,27,2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1)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条件。(物质) 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2)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途径。(实践)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
16、要条件。,28,四、意识与人工智能,1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指以机器(主要是指电脑)模拟人脑的某些思维功能。因为电脑等机器是人造的,电脑对人的思维功能的模拟是人工的产物,所以我们称它为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的意义 (1)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 (证明了物质第一性) (2)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 3.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关系 (1)智能活动的机制不同 (2)智能活动的性质不同 (3)智能活动的创造性程度不同,29,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联系、发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1)联系的概念(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17、多样性 (条件多样,具体分析),30,2.系统(1)系统的概念(2)系统性与联系的关系:系统性是普遍联系的重要表现(3)系统的特点:整体性(首要) 有序性 优化性 3.整体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1,二、世界的永恒发展,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联系产生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变化表明事物运动。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2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1)发展的概念 (2)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概念,32,3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
18、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吸取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提高。 (3)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反映社会生活进步的要求。,33,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规律及其特点 1.规律的概念: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的特点有:客观性(最根本)、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1.矛盾的概念: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34,2矛盾的根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根本属性 a、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的相互依
19、存和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以矛盾双方为条件。 b、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只要矛盾双方存在,斗争性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h11,35,(2)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 联系: 区别: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互相吸取对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加快自己的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36,矛盾斗争性作用: 第一,矛盾的斗争,
20、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矛盾的斗争,促进旧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实现矛盾的转化,促成事物的质变。 结论: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生量变和质变的动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 的对立同一性。 nn2,37,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2)和谐并非否定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统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是实现的。 (3)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补,
21、推动事物的发展。,38,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关系(1)内因、外因的概念(2)内因、外因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事物的矛盾性,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区别: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性与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般性和个别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一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39,(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应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需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22、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概念(矛盾的多样性)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同一矛盾) (4)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运用 两点论、重点论,40,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含义:(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41,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1质、量、度的含义 质:是一事物自身区
23、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根据。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结构、次序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标志着事物质量统一的哲学范畴。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界限。 度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关节点。,42,2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1)量变 量变形式: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场所的变更和结构的变化 (2)质变 形式:突变性的质变、渐进性的质变 (3)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43,四、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1肯定因素、否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1)肯定因素、
24、否定因素(2)事物是否定因素和肯定因素的统一体。 2否定观 (1)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否定是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2)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内容:从外因论出发 ;认为否定是全盘否定 ;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 。,44,否定之否定规律含义:在事物内部矛盾的推动下,事物由自我肯定到达自我否定状态,进而再进入到新的否定状态的过程,这一规律称为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肯定否定;否定否定之否定,45,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发展的曲折性 两次转化:从肯定阶段向否定阶段的转
25、化;否定阶段向否定之否定阶段的转化,表现出“正反合”的发展趋势 。 (2)发展的前进性 否定是质变,是新质代替旧质,这就决定了事物是向上发展的。 发展是否定,是扬弃,即克服消极的因素,吸取积极的因素,并补充进了新的积极因素。这样,就把事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6,4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对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要有充分的准备。坚持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反对循环论。(封闭、不上升的) 反对直线论。,47,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8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