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血液病课件.ppt
《老年血液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血液病课件.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老 年 血 液 病,随着时代的推进,医学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日趋延长。在我国平均寿命由解放前的30余岁增加到目前的70岁左右,超过60岁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在1982年为7.6%,预测到2025年将增加至19.2%。,随着老年人的寿命延长,老年人在 人口所占的比例逐 渐增大 ,因此老年人血液病 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老年人定义,老年人定义: WHO: 60周岁以上的人群 我国:60周岁以上,称60周岁为“花甲” 西方发达国家: 65周岁以上.社会老龄化日益加重。2013年底我国60岁老年人已突破2亿.,4,.,5,老年人血液系统的生理性改变,老年人血液系统的特点,1
2、.骨髓中造血的红骨髓容量减少,造血功能的应激能力下降2.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发生功能变化,免疫功能减低,易发生感染和肿瘤3.血液循环中丙种球蛋白增加,可使血沉加快4.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加,6,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的生理性改变,红骨髓:参与造血的骨髓,造血干细胞. 黄骨髓:脂肪组织为主的骨髓.骨髓中的造血组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造血干细胞数量、质量脂肪组织替代造血组织增加,黄骨髓 红骨髓网状骨质减少,7,老年人造血生长因子的生理性改变,老年人造血干、祖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其他造血生长因子减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小板生成素,8,老年人血液成分的生理性
3、改变,1.红细胞 男性:Hb 121 - 149 g/L 女性:Hb 117 - 138 g/L2.粒细胞: 计数和分类无明显变化, 65岁后有减少趋势3.血小板:PLT数量无明显变化, 功能衰减 凝血因子: 活性增加4.血液中营养物质:RBC摄入Fe减少, 叶酸、VitB12减少,9,老年人淋巴系统的生理性改变,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但淋巴系统免疫功能衰老降低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易感染、易患肿瘤,10,老年人常见血液病,老年人贫血老年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老年人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12,一、老年性贫血,老年性贫血,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RC
4、)和(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最低值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中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最为重要。,老年性贫血,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胃肠功能低下、偏食、限制饮食以及免疫器官及其活性趋向衰退等原因,贫血在老年血液病中并不少见。,老年性贫血,老年性贫血是指老年人的血红蛋白量(HGB)、红细胞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健康老年人的正常值,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是HGB低于130g/L(男性)和 120g/L(女性)。,老年性贫血,该标准是基于健康老年人的平均血红蛋 白水平确定的,且有有力的生理学实验依据,如HGB120g/L时,体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上升。 我
5、国健康老年人RBC及HGB的正常值 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老年人HGB 110g/L即可确定诊断贫血。,.,17,老年性贫血的分类,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1.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证实 ,随着年龄增长,贫血的发病率增加,60岁后增加更为明显。且除年龄外,性别也是老年人贫血的影响因素之一。,1.流行病学特点,新近的研究提示,55岁之前,男性贫血发病率较女性低(男3;女6),而65岁时则相反(男21;女16)。,2.发病机制及病因,衰老本身似乎不是贫血的直接病因,研究发现60岁与98岁健康老年人的血红蛋白水平并无差异。但实验及临床资料均显示,老年人的造血能力下
6、降,故容易发生贫血。,2.发病机制及病因,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干细胞数量下降,造血生长因子水平下降,且造血祖细胞对生长因子的敏感性下降。,2.发病机制及病因,老年人贫血的常见病因在住院患者中依次为慢性疾病、原因未明贫血、缺铁性贫血、失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血液病和肿瘤,在社区中则为原因未明、感染、慢性疾病、缺铁性贫血。,2.发病机制及病因,老年贫血通常是再生不良性的,提示外周血丢失时其造血系统无法代偿。原因未明贫血的发病率较高,其原因很多,如检查手段不足、EPO相对或绝对缺乏等。,2.发病机制及病因,总之,由于贫血常见于老年人,其发生缓慢,症状隐匿、不典型,或被其他疾病所掩盖,且老年人反应性
7、较差,有一定耐受性,故常易漏诊。,2.发病机制及病因,如长期未能纠正,既危害老年人的一般健康,又影响病情、加重恶化,甚至导致神经系统、认知障碍或心血管等器官功能的衰退。 另外,贫血的出现可能提示严重疾病的存在,如胃肠道肿瘤等。 故应重视老年性贫血,尽早诊治。,.,26,老年性贫血的分类,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病史询问二、体格检查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涂片、网织红细胞 骨髓检查 贫血病因检查,老年性贫血诊断,27,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各种原因造成的体内储存铁缺乏而引起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所发生的贫血。 典型的缺铁性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在老年人中常见。,
8、铁代谢,铁分布 功能状态铁 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 70% 肌红蛋白铁(占15%) 转铁蛋白铁(0.12%), 含铁酶(0.2%) 贮存铁:男性1000mg,女性300-400mg 30% 铁蛋白 含铁血黄素,29,铁代谢,铁总量:3-5g 成年男性 5055mgkg 女性 3540mgkg铁来源:每天造血需Fe 20-50mg 释放铁-衰老的RBC释放的铁 摄入铁-每天从食物摄入的铁11.5mg 动物食品中铁吸收率高(20%) 植物食品中铁吸收率低(1%7%),30,铁代谢,铁的吸收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影响铁吸收因素: Fe3+需还原成Fe2+才易被吸收 胃酸利于铁的吸收
9、体内铁贮存量少则吸收 VitC利于铁吸收(使Fe3+还原成Fe2+),31,铁代谢,铁的运转: Fe2+血液 Fe3+ 组织、骨髓铁的排泄: 排泄途径:主要粪便(通过肠粘膜脱落细胞) 少量尿液、汗夜、乳汁. 成年男性排铁约 1mg/d 月经期妇女约 2mg/d,铜蓝蛋白氧化,转铁蛋白结合,32,缺铁性贫血,病 因慢性失血: 消化道,泌尿系,咯血,阴道出血摄入不足:含铁低的食物,吞咽困难吸收不良: 胃粘膜萎缩、胃酸减少、胃大部切除,33,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血象:小细胞低色素 MCV80fl MCH27pg,MCHC32%,血涂片RBC形态不一,小细胞多见,中心淡染区扩大.Ret骨髓象:增生活
10、跃,幼红增生明显活跃,早中幼红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细胞系正常,“老核幼浆”现象. 铁染色:铁粒幼细胞(细胞内铁)极少15、细胞外铁缺乏 血清铁蛋白: 12ug/L血清铁、总铁结合力: 血清铁 8.95mol/L(50g/dl) 总铁结合力64.44mol/L(360g/dl).,34,IDA,35,血象,骨髓象,缺铁性贫血诊断,诊断: 根据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血清铁蛋白4.5ug/gHb,36,缺铁性贫血治疗,治疗病因治疗 铁剂治疗 1.口服铁剂:首选疗法 2.注射铁剂,37,口服铁剂,方法: 无机铁硫酸亚铁 0.1-0.3g,tid 有机铁右旋糖
11、酐铁 50mg,tid 琥珀酸亚铁 0.1-0.2g 富马酸亚铁 0.2g,tid 多糖铁复合物 150mg bid 葡萄糖酸亚铁 山梨醇铁注意事项: 餐后服用,以减轻对胃肠刺激 茶、乳类、谷类可减少铁的吸收 肉类、鱼、vitc可增加铁的吸收疗效观察: 口服铁剂5-10天Ret达高峰 二周后Hb开始 二个月左右Hb可达正常 Hb正常后再服铁剂4-6个月(以补足贮存铁),38,注射铁剂 副作用多,方法: 右旋糖酐铁:首次50mg im 以后100mg im qd/qod 补铁总量mg = (Hb量150-患者Hb)体重kg0.33指征: 口服不能耐受者 口服不能吸收者,39,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1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指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老年人发病率为5.7%-6.5%,男性多见, 男女之比2.3:1,40,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病因叶酸缺乏:摄入量不足;吸收不良; 叶酸利用障碍;需要量增加维生素B12缺乏: 摄入量不足; 吸收不良-主要原因; 药物影响; 需要量增加,41,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表现:贫血表现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腹胀、腹泻、舌炎等,以舌炎最为突出,舌质红、舌乳头萎缩、表面光滑,称“牛肉舌”,伴疼痛神经系统症状:Vit2缺乏: 四肢麻木,软弱无力,共济失调,行走困难,感觉障碍,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年 血液病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