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运用课件.ppt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运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运用课件.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运用,冯五金,经方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共计178方,用药151味。经方是“医方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消化性溃疡,1 概述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上消化道,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相关的溃疡性病变。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室内。中医关于本病的论述,散见于“胃脘痛”“痞证” “心
2、痛”。,2 经方运用,2.1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始见于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条。药用黄芪、桂枝、芍药、饴糖、甘草、生姜、大枣。全方建中补虚,调和阴阳,缓急止痛,是治疗由脾胃虚弱所致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证之良方。,黄芪建中汤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而著称,对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等引起的胃脘部疼痛属于脾胃虚寒者疗效肯定。何氏等用黄芪建中汤为主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服药2周后,其中41例自觉症状消失,有效率91 ,36 例经胃镜检查溃疡已愈合。陆氏等用黄芪建中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67例,与单用奥美拉唑治疗的作比较,服药2周后,两组愈合率分别为94.
3、2、75.1,差异有显著性。周氏用黄芪建中汤合左金丸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服药1月后,治愈3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7.7 。,2.2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系伤寒论为误汗后伤及阴血而出现的脚挛急不伸而设,但临床运用并不局限于此,可延伸应用于临床各科病症。芍药甘草汤由白芍药、甘草两药组成,该方药少而力专,当属治痛第一方。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草有镇静、抑制末梢神经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和骨骼肌使其弛缓,消除挛急,白芍药则对疼痛中枢和脊髓反射弓有镇静作用,与其他方药配伍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痛症。但在应用时需注意,此方在发挥其缓急止痛功效时应用大剂量,白芍药可用至3060g,甘草用至1530g。,芍
4、药甘草汤具有补虚敛阴、缓急止痛之功,还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平滑肌张力,抑制胃肠运动和镇静中枢性疼痛的作用,故以本方为基本方治疗消化道溃疡能收到良好效果。脾胃虚寒型加党参、黄芪、茯苓、干姜;胃阴不足型加沙参、麦门冬、当归、生地黄;气滞血瘀型加乳香、没药、丹参、川芎;肝胃不和型加柴胡、白术、陈皮、茯苓。,2.3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脾胃不足、寒热错杂、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的寒热夹杂痞证。又见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后则条文是对前者的具体补充,二者有着相同的病机,即脾胃阳气虚弱,寒热互结,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5、。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七味中药组成。其方配严谨有据,精炼得体,并包含了仲景治疗脾胃疾病的基本辨证思维规律。,中国中医药杂志报道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81例,药用半夏、黄芩、木香、白芷、枳壳、槟榔、炮姜、炙甘草各10g,黄连6g,川楝子、元胡、乌贼骨、党参各15g,白芍、煅瓦楞子各20g。 常用加减:胃脘痛甚加细辛3g、桂枝10g、田七粉5g(冲服),以温中散寒,活血止痛;胃中嘈杂加焦山栀10g、竹茹10g、吴茱萸3g等,以辛开苦降;胃脘痞闷、呃逆、嗳气者加代赭石25g、炒莱菔子30g,以降胃除痞、止噫;大便稀软或泄泻者加山药30g、赤石脂15g、田七粉5
6、g(冲服)以涩血止血。14天为一疗程,一般25个疗程。 治疗结果:81例病人治愈58例占70,好转21例占26,无效2例占3,总有效率为97。,2.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系仲景为伤寒八日,误用攻下致变证而设,方药为:柴胡四两,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龙骨各一两半,大枣六枚。本证以“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病邪内陷,弥漫全身,表里俱病,虚实错杂而至少阳枢机不利为主要病机。有研究证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较强解痉、镇静作用。运用该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有报道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消
7、化性溃疡39例。基本方药:柴胡12g 、黄芩lOg 、法半夏1Og 、茯苓15g 、党参12g 、桂枝10g 、大黄5g 龙骨30g 、牡蛎30g 、生姜lOg 、大枣15g。 临床运用时,增白芍、炙甘草以缓急止痛,而舍有毒之铅丹,若疼痛较剧者加川楝、延胡索;虚寒便溏者去大黄,炒白术、干姜;胃阴虚明显者加沙参、麦冬、石斛;久痛挟瘀有刺痛感者加丹参、五灵脂;胃酸过多者加瓦楞子、乌贼骨;嗳气频作者加旋复花、代赭石;解黑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者加白及、地榆炭,每日1剂,煎服2次,4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忌饮酒受生冷、酸辣等刺激食物。 治疗结果:在本组39例中,临床痊愈为24例(占61.5),显效8例(占2
8、0.51),有效5例(占12.82),无效2例(占5.13)。,2.5 理中丸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各9g)组成,上四味, 捣筛,蜜和为丸,温服或改为汤剂,水煎服。在伤寒论中为治太阴病腹痛下利之主方,主治中虚有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所致的脾胃虚寒症。 本方对实验性胃溃疡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用治消化性溃疡(虚寒性胃脘痛)疗效肯定。,以理中汤治疗虚寒性胃脘痛,临床报道较多,其中包括溃疡病,浅表性胃炎等多种疾病。郎氏等以理中汤加黄芪、陈皮、茯苓、草蔻等治疗虚寒性胃脘痛30例,胃痛一个月内消失者5例,三个月内消失者20例,其余5例胃痛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临床
9、加减:寒盛者可加附子、肉桂,兼气虚者可加黄芪,兼瘀血者可加丹参。,2.6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是仲景的名方,全方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在伤寒论有多条论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02条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5条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综观诸条,伤寒论论述以小建中汤治疗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者,虽为外感而设,但究其病机,则为中焦虚寒,营卫不足,又感受少阳之邪所致。,舒彤等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为脾胃虚寒、肝木横强的患者,以本方加木香,砂仁,服用6剂后胃痛已止,食欲增而愈。赵美兰等治疗胃十
10、二指肠溃疡,辨证为中焦虚寒者,以本方原方治疗;辨证为阴虚火旺者,虽应是本方的禁忌症,但作者以桂枝、生姜辛温故减量,去饴糖,少佐黄连制其辛温,并加乌贼骨以加速创面愈合,5剂后疼痛均可缓解。,2.7 黄连汤 黄连汤出自伤寒论,是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之名方。 谓: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由黄连、甘草、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组成。依其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之功效,用治胃肠诸种疾患,疗效满意。,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医院将10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黄连汤(黄连、干姜、法半夏、桂枝、党参、炙甘草、大枣)加减,对照组应用果胶铋胶囊加吗丁啉,均以30天为1疗
11、程。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及胃镜检查判断疗效。 结果:2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除泛酸、黑便外,治疗组其他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胃镜下胃黏膜改善情况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对照组为72,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黄连汤加减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之一。,2.8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伤寒论中是治“心下痞,按之濡”用麻沸汤渍之,温服。以取其气之轻扬,清泻中焦无形之邪热,薄其味之重浊,而防直下败胃之弊,治疗热在气分,中焦气机闭塞、升降失常的“火气痞”。方中有大黄、黄连2味药组成,主治无形邪热聚于心下之痞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辨
12、证治疗胃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均可收到良好疗效。 并有报道用此方治疗HP相关性胃病68例,痊愈26例,好转3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1.38。结合现代医学,大黄、黄连能清除和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增强胃粘膜屏障,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愈合。,反流性食管炎,1 概述 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主要见于“吞酸” 、“嘈杂”。,2 经方运用,2.1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见于伤寒论397条:“伤寒解后,虚羸(li)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
13、之。”原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组成。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以去热邪;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以补正虚;甘草、粳米和中养胃,半夏降逆止呕。 在临床上运用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有效解除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且治疗费用经济,值得临床应用。,基本处方:生石膏20g,竹叶15g,半夏12g,太子参30g,麦冬15g,煅瓦楞20g,公英30g,白及15g,黄连5g。 随证加减:伴气虚而症见气短、倦怠乏力者,加黄芪以补气;气郁而见情志不舒者,加柴胡以疏肝解郁;胃脘胀满午后尤甚者,加木香,厚朴以行气除湿,芳香化浊;胃痛恶寒喜暖者,加木香,香附,良姜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2.
14、2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呃逆或干呕的著名方剂,该方的药物组成为:橘皮、竹茹各两升(12g), 生姜半斤(9 g),甘草五两(6g),人参一两(3g),大枣三十枚(5枚),(以上括号内剂量为目前中药汤剂用量)具有清而不寒,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药性平和的功效特点。,黑龙江大庆市中医院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9例,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甲组34例用橘皮竹茹汤(中药组)治疗,乙组35例用胃复安和甲氰咪胍 (西药组)治疗.2周后复查胃镜,观察病变好转情况。 治疗方法:中药组给予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各20g,大枣5枚,党参、生姜各15g,甘草l0g.水煎日服2次。西药组胃复安l0mg,日3次口
15、服,甲氰咪胍200mg,日服4次 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88.2),明显高于西药组(65.7)。,2.3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阳明篇中。本方为汗、吐、下后热扰胸膈而设。由栀子、豆豉组成。方中以栀子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导火下行。豆豉气味俱轻,既能清表宣热,又能和降胃气。二药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之良方。,福州儿童医院将门诊1995年3月2003年10月共184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栀子豉汤和奥美拉唑,对照比较其疗效,症状体征的变化。 治疗组用栀子豉汤加味,即栀子、淡豆豉、丹参各10g,蒲公英、茯苓15g,水煎小量药液频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16、。对照组用奥美拉唑,每天每公斤1mg,分2次给药,1周后改为每天每公斤0.5mg,1次给药,维持2个月。结果:治疗组的烧心、反酸烦闷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4 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由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组成,为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而设。 方中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大枣健脾养胃、安定中州,代赭石敛浮镇逆,旋覆花降气涤饮,半夏蠲(jun)饮于上。浊降痞硬可消, 清升噫气自除,故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收到明显疗效。,实用中医药杂志报道 ,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0例。方用:
17、旋覆花10g,代赭石30g,生姜3片,半夏9g,人参、炙甘草各6g,大枣5枚。胃虚有热加橘皮l0g,竹茹l0g;胃气虚寒加丁香5g,柿蒂10g;呕吐酸腐宿食加神曲l0g,鸡内金10g;反酸明显,加瓦楞子15g,乌贼骨15g;嗳气明显加沉香5g。水煎服,每日1剂。8周为一疗程。 以多潘立酮10,每日3次口服;雷尼替丁150 ,每日2次口服。8周为一疗程为对照组。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胃炎,1 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
18、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变,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主要见于“胃脘痛” 、“吐酸”。,2 经方运用,有报道用经方辨治慢性胃炎70例临床总结,取得了较好疗效。,2.1 肝胃不和型(胃脘胀闷,攻撑作痛,每因情绪波动时疼痛加重):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郁金、百合各10g,香附、广木香各6g。),2.2 寒热夹杂型(脘痞胀痛,头身困重,口干而粘,嘈杂暖气,肛门灼热。大便不爽):治以清化湿热、和胃消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2g,黄连、黄芩、党参、香附各l0g。厚朴、炙甘草、干姜各6
19、g,大枣6枚。,2.3 脾胃虚寒型(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形寒肢冷,神疲乏力) 治以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小建中汤加味:党参、蒲公英各15g,白术、炒白芍各12g,全瓜萎10g,干姜、桂枝、广木香、砂仁各6g 。,2.4 胃阴不足型(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敢食,口燥咽干,溲赤便秘,舌红少津) :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加味:麦门冬15g,半夏、太子参、生地、石斛、乌梅、白芍、陈皮各10g,麦甘草6g。 对伴有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者,在原方基础上加丹参、莪术各10g,白花蛇舌草15g。以上诸药,均水煎内服,1日1剂,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70例经治疗15个疗程
20、,总有效率为7857。,功能性消化不良(FD),1 概 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上腹饱胀或不适,早饱,厌食等为主诉,排除与症状有关的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FD的发病机制涉及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知过度、胃肠激素、神经元,神经递质、精神心理因素、胃酸分泌、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多种因素。属于祖国医学“胃痛”、“痞证”、“纳呆” 、“嘈杂”等证的范畴。,2 经方运用,2.1 枳术汤 枳术汤源于金匮要略,其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由枳实、白术二药配伍而成,为行气消痞之良剂。,陕西中医报道:用枳术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4例,疗效较好。
21、组方为:枳实、党参各15g,白术、茯苓、白芍各30g,麦芽20g,柴胡、陈皮、法半夏、菖蒲、草豆蔻、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口服,每次200ml。疗程为4周。 结果显效68例,有效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2。,2.2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汤出自金匮要略,治“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全方组成: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该方药物分量及配伍十分微妙,倍生姜温中散寒通下,与桂枝相合则其无解外之功,而有温里之用;与厚朴用量相等,更主导生姜功用不在解外而在温里,并使桂枝作用走里而不走表,与温里药物的共同作用,致使大黄、枳实之性去,用其功不用其性。,有报道用
22、厚朴七物汤观察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4 例,处方:厚朴、生姜各25g,炙甘草、大黄、枳实各l0g,大枣l0枚,桂枝l0g。加减:呕吐加半夏,便溏去大黄加白术,热滞重则生姜减半,气虚加黄芪,腹胀甚加木香、苏梗,泛酸加左金丸,夹瘀加田七。每天1剂,水煎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 以口服吗丁啉l0mg,每天3次,饭前半小时服,2周为1个疗程为对照组。 结果显示:以厚朴七物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不比吗丁啉差,且无不良反应,不易反复,尤其对便秘者更好。,2.3 四逆散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的名方,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
23、之”。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味组成,柴胡舒肝解郁,条畅气机,透达郁阳;枳实行气散结;芍药柔肝敛阴,调和肝脾;甘草和中缓急,四药合用,共奏舒肝解郁,调和肝脾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四逆散具有促胃肠运动功能。,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变部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胃受纳腐熟而通降的功能尤需依赖肝气疏泄条达,若肝失疏泄而郁结,则胃气壅滞为病,故肝郁犯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基础。临床常以肝郁为核心进行辨证施治,以四逆散为基本方。 肝郁气滞型:胃脘痞满,饱胀,疼痛,苔薄白,舌淡红,脉弦。治以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合小承气汤加味:柴胡5g,白芍l0g,枳壳15g,木香5g,延胡索l0g,厚朴5g,制大黄6
24、g,生甘草3g。若见嗳气、呕吐、反胃之肝郁气逆者,上方去柴胡,加半夏9g、代赭石15g、沉香片5g以降逆和胃。,肝郁湿阻型:口腻,纳呆,胃脘痞闷,苔白腻脉濡。治以疏肝化湿。方用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减:柴胡5g,枳壳15g,白术或苍术5g,厚朴5g,半夏5g,陈皮5g,生薏仁30g,白蔻仁3g。苔黄腻者加川黄连3g。 肝郁脾虚型:多食脘胀,不知饥饿,神疲乏力,大便易溏,舌淡,苔白,脉濡缓。治以疏肝健脾。方用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党参l0g,白术l0g,茯苓15g,半夏5g,山药或芡实30g,炒薏苡仁20g,柴胡5g,枳壳l0g,木香5g,生甘草3g。,2.4 半夏泻心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
25、痞证”的范畴,多由误下伤中,饮食停滞,痰气壅塞,七情失和,脾胃虚弱等引起,出现上腹部不适,痞闷、嗳气、呕恶、腹胀、腹泻等症状,病机为中阳受损,寒热错杂,蕴积中焦,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 伤寒论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半夏泻心汤主之”。故功能性消化不良治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益中土。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中黄连、黄芩苦寒燥湿清热,半夏、干姜燥湿化痰,降逆消痞,温中散寒,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脾。,有报道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药组以半夏泻心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化系统 疾病 运用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