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企业的性质、边界与产权资料课件.ppt
《第七讲企业的性质、边界与产权资料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企业的性质、边界与产权资料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企业的性质、边界与产权,企业的性质、边界与产权,企业的性质、边界与产权的研究概述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投资的专用性、资产的专用性与企业边界的决定新产权理论:所有权的成本与效益,2,企业的性质、边界与产权的研究概述,3, 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从这种意义上,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4,现代企业理论的框架,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5, 开创企业的主流
2、契约理论先河的是科斯,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 茨、威廉姆森、克莱茵等、詹森和麦克林、利兰和派尔、罗斯、张 五常、格罗斯曼和哈特、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哈特和莫尔、阿根 亚和博尔腾以及其他学者加以拓展。最新的模型是杨小凯和黄有光 提出的。这一派理论的共识: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文字 的和口头的,明确的和隐含的),但是,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 同。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前者的重点仅限 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 的代理关系。下面分析中将交易费用理论分为两类:一类为间接定 价理论,另一类为资产专用性理论。,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间接定价理论
3、, 间接定价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约市场中的 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科斯、张五常、杨小凯 和黄有光的论点基本上属于这一类。 科斯:“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 - 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非人格化的价 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两 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之 间的平衡关系。当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扩大到等于市场组织 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达到其最大边界。,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间接定价理论, 张五常:“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 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合约取代
4、另一种合约”。张五常 关于企业的本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的观点,意味着企 业能消除机会主义的论点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企业可能把机会 主义从商品市场带到要素市场。,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间接定价理论, 杨小凯和黄有光:基于科斯和张五常的原旨,借助消费者生产 者、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这三方面因素,杨小凯、黄有光( 1993、1995)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的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型。该 模型的特点是,把企业所有权的内部结构与定价成本相联系, 同时把企业的均衡组织形式与交易效率相联系。在他们的模型 中,选择不是在市场和企业之间,而是在自给经济、市场与企 业三者之间。他们认为,企业作为促进劳动分工的一种
5、形式, 与自给经济相比,也许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但只要劳动分工经 济收益的增加超过交易费用的增加,企业就会出现。,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间接定价理论, 在企业存在的情况下,所有权结构变得更为重要,不同的所 有权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 一种非对称的剩余索取权结构能够改进交易的效率,且通过排除 直接定价和贸易中交易效率最低的活动,促进劳动的分工。 管理者剩余索取权结构出现的原因:用于提供管理服务的劳动的 交易效率远远低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此情况下, 管理服务只是一种中间投入。因为度量从事难以捉摸的管理活动 所付出的努力及其产出水平,要花费极高成本。管理者对剩余的 索取权体现了管
6、理服务的间接价格。,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间接定价理论, 科斯与杨小凯和黄有光之间一个重要区别是: 按照科斯的理论,交易费用的增加将缩小市场的范围,加大企业 规模; 按杨小凯和黄有光的理论,如果经济个体之间的交易效率存在差 异,交易费用的增加将同时减少市场的交易及企业形态的交易。 从历史观点看,杨晓凯和黄有光的论点更为有力。亚当斯密认为 劳动的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交易费用的下降可以扩大市场 范围,同时鼓励劳动的分工,并使企业扩张。,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科斯企业理论的另一个部分由威廉姆森(1975,1979,1980)和 克莱茵等(19
7、78)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又在泰勒尔(1986)、格 罗斯曼和哈特(1986)、哈特和莫尔(1990)、瑞奥登(1990) 及道(1993)那里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派理论将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 纵向一体化实体,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当合约不可能 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至少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 会主义问题(扼制问题)。,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威廉姆森和克莱茵等与科斯持有相同的观点,即认为企业是用来 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但是,与企业产生的原因相比, 他们似乎更关心一个企业是应该买进还是制造出一种特殊
8、的投入, 或企业究竟应该有多大。他们把资产专用性及其相关的机会主义 作为决定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 其思路大致如下:如果交易中包含一种特殊的专用性投资,则事 先的竞争将被事后的垄断或买方独家垄断所取代。从而导致将专 用性资产的准租金据为己有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 在一定意义上使合约双方相关的专用性投资不能达到最优,并且 使合约的谈判和执行变得更加困难,因而造成现货市场交易的高 成本。,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当专用性投资变得更为重要时,用传统现货市场去处理纵向关系 的交易费用就会上升。因此,纵向一体化可用以替换现货市场。 因为在纵向一体化组
9、织内,机会主义要受到权威的督察,在威廉 姆森的早期文献中,他非常强调在现货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 选择,但是,在他晚年的著作以及克莱茵等的许多著作中,却考 虑用长期合约去代替纵向一体化。原因:即使在一个纵向一体化 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也并非无足轻重。如果由于内部生产的不 经济造成纵向一体化的不经济,协调独立交易者之间的交易活动 的长期合约安排将会出现,以节约交易费用。,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当企业决定自己制造而不是从现货市场上购买一种投入时,它必 须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及资本)。这正是张五常所说的用要素市 场代替产品市场。因此,纵向一体化可能将机会
10、主义带入企业。 对市场和纵向一体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市场机会主义和企业机会 主义的选择。 企业内部的机会主义来自“特异性”和“不可分性”两方面,两者与 企业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在分析企业内部结构时,威廉姆森强调 企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以等级结构为基础的权威关系,他强调,在 考察雇佣关系时,和不可分性相比,特异性是更关键的因素。在逐渐 掌握企业生产特殊技能工人与可能拒绝重新订立工作和合约的雇主之 间,特异性造成了一种双边的垄断,从而必然使技能培训的投资无利 可图。通过将工资与明确规定的工作岗位相联系,通过内部提拔和以 长期表现而不以短期评价为依据的自动晋级,长期的雇佣关系能弱化 这一问题。,外在性
11、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以及哈特和莫尔(1990)发展了一个所 有权结构的模型。认为,当由于明晰所有的特殊权利的成本过高 而使合约不能完全时,所有权极具重要意义。他们在剩余索取权 与剩余控制权之间作了区分,同时又将所有权与剩余权力的购买 等同起来。认为当两个参与者进入一种交易关系-在这种关系 中,财产被用来创造收入-而要在合约中列示所有关于财产的特 殊权力又费用颇高时,最合适的做法也许是其中一方将所有的剩 余权力都购买过去,剩余权力对购买方来说是一种收益,对另一 方却是一种损失,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激励机制的扭曲。因此, 一种有效
12、率的剩余权力的配置必须是购买者激励上所获得的收益 能够充分弥补售出者激励上的损失,投资行动最重要的一方似乎 更应该取得对剩余权力的所有权。,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格罗斯曼和哈特以及莫尔对企业的契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他们之前,讨论交易费用的文献强调不完全合约会导致一种非 一体化关系(即市场交易),从而产生一种劣于完全合约之下的 交易效果,这就暗含着一个假定,即一体化能够产生只有在完全 合约下才能有的交易效果,他们的模型超越了这一点,按照他们 的理论,有意义的比较不应存在于非一体化交易和一体化交易之 间,而应存在于一种一体化与另一种一体化之间
13、。 问题不仅仅是一体化是否应该出现,更重要的是谁将一体化谁。 因为剩余权力被一方购买,实际上构成了第二方的损失,所以一 体化虽然能改变机会主义者的动机和扭曲的行为,但他并不能消 除这些激励问题,最优的一体化应该能将控制权让渡给这样的主 体,他们的投资决策相对于其他方更为重要,而在投资决策同样 重要的场合,非一体化也许更为有效。,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阿根亚和博尔腾(1992)在交易费用和合约不完全性的基础上发 展出一种资本结构的理论,在他们的论文中,一个缺乏起家资本 的企业家与一个富有的投资者之间的不完全长期合约被模拟成纵 向一体化;由于企业家对
14、项目的金钱和非金钱报酬都感兴趣,而 投资者只关心项目的金钱收益,因此,双方的目标含有潜在的冲 突。他们考虑的是: (1)初始的合约结构能否以及如何使当事者的目标达到完满一致; (2)当初始合约不能达到这种一致时,控制权应如何配置以取得效率。,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阿根亚和博尔腾指出,一旦某些重要的未来变量因很难或不可能 被初始描述而在合约中遗漏时,控制权的分配就至关重要了;不 同的控制权安排会带来不同的资金收益和私人好处。尤其是: (1)当企业家个人利益与总利益一同增长时,企业家单方面的控制是 有效率的; (2)当投资者的货币利润与总收益一同增长
15、时,投资者单方面的控制 也是有效率的; (3)而当上述双方的收益都不随总收益同时增长时,随机状态控制则 是有效率的。 阿根亚和博尔腾把随机状态控制解释为一种举债筹资条件下的控 制权配置。如果基期信号表示一种违约或不违约的情景,只要履 行偿债业务,企业家即拥有控制权;而投资者则往往是在企业家 拖欠债务的情况下才接管控制权。阿根亚和博尔腾的模型非常接 近资本雇佣劳动的模型。,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资产专用性的实质是一种“套住”效应,费茨罗和穆勒为了论述 企业的内部结构问题,建立了一种与威廉姆森资产专用性理论略 有不同的模型。在他们的模型中,非流动性是
16、企业内部结构主要 决定因素。企业是一种合作契约,即使所有的成员在加入企业时 是可流动的,他们也可能因为退出企业的交易费用或者不可转换 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变得难以流动。一种要素的流动程度可以用 以下两种因素来衡量:一是现有职业与新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 二是变换职业的净交易费用。他们认为企业内权利的安排取决于 非流动性在职员间的分布,当所有成员具有同等的非流动性,权 利将被平等分享,而合作契约也具有高度忠实和自愿决策的特征; 当成员间存在不对称的流动性时,权利就将集中于非流动性成员 的手中。理由是,偷懒的动机因非流动性而减少,而监督的动机 则因非流动性而增加。, 只要能够连续地取得与其机会成本相等
17、的收入,易流动性成员并 不会在乎其他成员的行为,而非流动性成员则不得不承担流动性 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全部成本,因此,非流动性成员希 望对流动性成员的职责有一个更明确地说明,以便于监督。非流 动性成员希望对流动性成员通过退出企业的威胁对其他成员实行 控制,而流动性成员只能依赖于他们的呼声。因此,管理-监 督的权力归之于资本家的事实,可以用资本的非流动性来解释, 虽然费茨罗和穆勒认为他们采用的是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的方法, 但他们更关心的是企业内权力的横向不对称分布,而不是纵向的 等级组织。,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瑞奥登(1990)模型也许是第
18、一个明确论述了受损与信息问题的 市场交易与受损与激励问题的纵向一体化之间的替代关系。在他 的模型里,一个下游企业需要做出选择:即在市场上从上游企业 购买一个非标准部件,还是在自己企业的内部将其制造出来。但 是当他决定制造而非购买时,他不得不雇用一个负责该项生产的 管理者。 这种纵向一体化将前述“所有者管理者”转化为“雇佣者管 理者”。在购买的情况下,委托者不掌握关于生产成本的信息, 但所有者管理者却有积极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如果是决定 自己制造,委托者虽能了解成本信息,但由于难以监督,雇佣 者管理者缺乏降低成本的动机。结果,纵向一体化虽然能够传 递更好的成本信息并产生更小的定量决策,但却不自
19、觉地损坏了 管理者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性。,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非一体化与一体化之间的转换其实就是扭曲的生产决策与扭曲的管 理者激励之间的转换,一种满意的组织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哪种效果 更重要,这又依次取决于委托者对某一部件价值如何评价,取决于 成本函数对管理者激励的敏感性。纵向一体化似乎更多地在部件更 有价值、成本函数不太敏感的场合才被采用。,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研究概述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23,企业的性质、边界与产权,企业的性质、边界与产权的研究概述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投资的专用性、资产的专用性与企业边界的决定新产权理论:所有
20、权的成本与效益,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24, 基本假定 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一家企业有m个管理层次,每个层次对下一级层次都管理s个人。这样, 最高层只有一个人(总经理),第2层有s人,第3层 ,;第m层有 人。只有第m层的 人才真正从事生产活动,其他层次皆为管理者。 设 为“失控”参数,且 。即每往下延伸一个层次,生产率因 控制放松而下降 。这样只有 的生产率才得以保持下来。 工资水平随管理层级别上升而上升。设第m层工人的工资为 ,第m-1 层的工资为 ,最高一层为 。 除工资成本外,每单位产量的平均成本为 。,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竞争性企业的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25,等级
21、控制与企业规模竞争性企业的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 生产函数 假定产量只是第一线工人劳动投入的函数,则生产函数: 即总产量是最终保持下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函数。管理层增加可以扩大 管辖人数,提高总产量。 总成本函数 生产Q的总成本由工资成本和非工资成本两部分构成。非工资成本 , 工资成本如表1所示。,表1 工资与等级,26, 表1显示,总工资成本为 则生产总成本为: 由于 总成本函数为:,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竞争性企业的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27,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竞争性企业的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 利润函数 在竞争性条件下,利润函数为: 公式(5)显示,管理层次增加使企业的边际盈利率下降。原因: 管理层次
22、增加使信号传递易于扭曲和监督力度层层递减,失控程度上升, 从而使 变小( )。 工资水平随着管理层次增加而按 的倍数上升,增加了成本支出。 因此,对一个给定 的企业,必然存在一个最优的 。 如果s给定, 就确定了企业的最优规模。,28,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竞争性企业的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 最优等级 的决定 公式(5)的一阶和二阶条件决定了最优等级: 令 ,衡量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劳动贡献与工资成本的比率。 将Z代入公式(6),得,29, 公式(8)是非线性的,运用试数的方法求解。威廉姆森1967年在其论 文中建议,从经验的角度看,Z应在1.5-3之间,s在5-10、 在1.3-1.6 之间, 约为0
23、.9。对应各种不同参数,利润最大化要求的等级层次数m 的不同最优值如表2所示。,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竞争性企业的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30,30,表2 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的均衡值, 表2显示,在 不变条件下,随着每一级控制人数s 的增加,等级层次 数m总是上升。说明管理者控制能力增强会使管理层面增多;当 时,说明丧失控制的可能性下降,在s不变的条件下,会使m越大。,31,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寡头企业的等级控制与企业规模, 如果将威廉姆森的理论模型进行拓展,即企业不再是价格的接受者, 而是价格的决定者时,企业的内部结构应如何设计?即m如何决定? 市场需求函数 按照古诺模型来拓展威廉姆森的等级设计模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企业 性质 边界 产权 资料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5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