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课件.ppt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课件.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本章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三大支柱理论之一,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城市经济活动类型与城市发展,国内外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优缺点,为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 展第二节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第三节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作 业,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分类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三、影响基本和非基本比率的因素四、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分类,(一)部门分类 1、经济活动的两种基本类型:农业非农业 农业活动的主体分散于广大的“面”,而服务于“点”。一般要以分散聚居的形式来
2、组织生产和生活。 非农业活动的主体必须集中于“点”而服务于“面”。一般以集中聚居的形式组织生产和生活。,2、按社会生产活动发展顺序对经济结构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这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又从中划分出第四产业甚至第五产业。,3、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分类: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等; 第二产业:工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 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各业都属于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内部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
3、一层次是流通部门; 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 质服务的部门; 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在大的产业部门下面,国民经济又分为若干行业,各国的行业分类也不完全相同,中国经济(包括城市经济)的行业分类目前分为15个门类: 1) 农林牧渔业(一产) 2) 采掘业(二产) 3) 制造业(二产) 4) 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二产) 5) 建筑业(二产) 6) 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二产),8) 批发零售贸易业(三产) 9) 金融保险业(三产) 10) 房地产业(三产) 11) 社会服务业(三产) 12) 卫生体育福利业(三产) 13) 教育文化广
4、播影视业(三产) 14) 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三产) 15) 机关和社会团体(三产),4、衡量不同部门经济活动量的指标: 物质生产部门产值、净产值 非物质生产部门纯收入 货币形式的资料常常不容易收集。考虑到所有的经济活动无不通过劳动力来进行,城市劳动力的数量大小是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劳动力在各经济部门的数量是更加常用的衡量城市各部门经济活动量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指标,如就业岗位、就业人员比重、居民收入等。,城市按各经济部门本身的特点而进行的部门分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部门分类只能说明城市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不能说明这些产品和劳务的消费在什么地方。(服务的对象是本地、外地? 产品销售到
5、哪里?本地、外地?) 而城市经济活动的另一分类,基本与非基本部分的划分则既包含城市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又包含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的区位因素。,(二)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认为:按照服务对象来划分,城市的经济活动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非基本活动部分和基本活动部分。两部分必须保持必要的比例,否则,城市就像一台机器一样出现运转不良。,1. 城市的基本活动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基本活动部分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发展的内部机制 城市怎样由小
6、到大发展起来。(外部机制 城市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发展而非别的地方,即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基本活动分类:,1)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2)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2. 非基本活动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它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如宝鸡市政府、市人民医院、市电视台等。 非基本活动也有两种: 1)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 如银行、保险、供电、水、暖,运输、仓储等。 2)为了满足本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如商业、歌舞厅、
7、影剧院、公园、体育馆等.,(三) B/N,1、B/N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一个城市,如果它的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的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这是一切城市成长发展的机
8、制。这就是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一个城市的经济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就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部分。,举 例,一个家庭的经济活动类似于一座城市经济活动。 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得益于家庭的工资收入为家庭以外服务的部分。 而为家庭内部服务的部分家务劳动(义务劳动)不挣钱,但不可缺少,决定着家庭是否和睦幸福,是否能维持下去,是属于支持系统。,2. B/N的求取办法:(1)部门B/N的求取办法:a. 可按该部门产品在外地和本地消费的比例来求取。 例如:一个城市的钢铁工业,它产品的80供给外地, 20在本城市消费,则钢铁工业部门在本市的B/N 是10.25,或10025。b. 也可以按该部门产品从外地和本地获得的收
9、入来求取B/N。c. 折合成劳动力来表示B/N 。,(2)整个城市B/N的求取: 如果城市各经济部门把从业职工划分成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即可得到整个城市的B/N。 现代城市的每个经济部门都可能既为外地服务也为本地服务.把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二、划分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1、普查法 2、残差法 3、区位商法 4、正常城市法 5、最小需要量法,1.普查法(直接调查法),方法: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和单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到整个城市的B/N。优点:结果比较准确。缺点:调查过
10、程非常繁琐、冗长和乏味、费时费力。当城市规模较大时,工作量浩翰异常,如果想同时对比研究几个城市,简直就无法靠个人的力量得到第一手资料。,2.残差法霍伊特,方法:首先,把已经知道的以外地消费和服务占绝对优势的部门,作为基本部分先分出来。然后,从基本活动不占绝对优势的部门职工中,减去一个假设的必须满足当地人口需要的部分。他假设的比例为1:1。 例如:一个城市中有10万劳动力,其中2万明显属于基本活动占优势的部门,那么,余下的8万,按霍伊特的假设1 1分为B(4万)和N(4万)两部分,则该城市的B/N(24):43 : 21: 0.66 我国城市规划在调查基本人口时,为了简化过程也有采用这一方法的。
11、不过为了准确起见,常常是分别和有关的主管部门共同讨论,估计出每个部分的B/N的合适比例。,3.区位商法马蒂拉和汤普森,方法:认为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因此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劳动力行业结构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低于这一比重的部门,城市需从外地输入产品或取得服务。当城市某部门比重大于全国比重时,认为此部门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存在基本活动部分。大于全国比重的差额即该部门基本活动部分的比重,把各个部门和全国平均比重的正差额累加,就是城市总的基本部分。,城市中i 部门职工人数;城市中总职工数;全国i 部门职工人数;全国总职工数;区位商。 大于1 的部门是具有基本活动部分的部门。,i=
12、1,2,3n (1),式中:,Bi为剩余职工指数。Bi小于0,则此部门只为本地服务;Bi大于0,则为i部门从事基本活动的职工数。,B为城市中从事基本活动的总职工数。,优点:区位商法大大简化了区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复杂过程。适宜于对若干个数量不多的城市进行经济结构的对比研究。对大城市按中等尺度进行部门分类的对比研究效果较好。这一方法也可推广到省区级地域单元的城镇研究,用省区的平均结构作为标准来揭示省区内各城镇的经济基础的差异。,缺点:区位商法的假设只有在国家没有外贸出口和全国各城市都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对于重要的出口部门(纺织品、服装、机械、石油、日用工业品、化工产品、
13、茶叶、大米),用全国比重去衡量城市满足本地需要的部分,显然标准就偏高了。城市之间在同一部门生产率的实际差别和消费习惯的不同(海南不需要皮衣)也会影响计算的准确性。,4. 正常城市法 阿历克山德森,瑞典地理学家阿历克山德森在评价区位商法时,举例道:美国汽车工业职工占全国的1.5,但只有12的城市能有这么高的比例,最高的底特律为20,而70的城市只有0.2甚至更少。因此,1.5的全国平均比重很不确切。为此,阿历克山德森在1956年研究美国城市经济结构时企图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基本部分的标准。低于这一标准的部门,只为本地服务,在这标准以上的部分,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14、,阿历克山德森收集了美国864 个1万人以上城市的职工资料,按36个部门计算了每个城市的职工构成百分比。分别把每个部门的864 个城市按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据此画成各部门职工百分比的累积分布图。 经过大量的对比,最后确定选取第5个百分位(即第43位城市)作为各部门序列中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要的正常比重,并称之为K值。超出K值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举例:以美国城市批发业为例。在864个城市中,批发业比重最低的城市为0.01,第2 位是0.2,第43位是1.4%,第863 位是16.9%,最高的一个是18.7。阿历克山德森即把K值定为1.4,第43 位以后的城市,批发业都具有为市外服务的
15、作用,大于K 值的部分即该市批发业的基本活动部分。 不是所有部门都象批发业那样存在于所有城市。有20以上的城市就没有采矿业,这时K 值等于0。,36个部门的K值加起来一共是37.7(表61)。意味着美国城市当时为本市服务的“正常的”职工比重应该在 37.7%左右,即 B/N 约 1:0.6。,优点:阿历克山德森在大量的城市中寻找一个所谓“正常城市”的思想颇有新意。缺点:选用了第5个百分位,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决定。在实际上,具有37.7非基本部分的所谓标准结构的城市,都是人口为15万的小城市。这样选择出来的K值是否适合于内部交换比小城市大得多的较大城市?,1958年,莫里塞特(I.Morris
16、set) 在阿历克山德森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工作,从原来864 个城市中删去了123 个部门结构比较特殊的城市,余下的741 个城市分成美国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地区,又把每个地区中所包括的城市分成7个规模组,分别找出了36个部门每个规模组城市的K值(表62)。,表6-2 美国各部门职工比重、阿历克山德森的K值和莫里塞特的K值比较表,注解:原表中36 个部门这里归并简化为7个大部门。,分析得到以下重要结果:(1)K 值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是有差别的。 经济发展较早,制造业高度专门化的美国东北部城市,除了耐用品制造业以外,其它部门的非基本部分的比重(K值)都比发展历史较晚、城市密度相对较小的南部
17、和西部(K值)低。,(2)各部门的K值以及K值的和,无论在美国东北部或南部和西部地区,都随着城市规模级别的上升而提高,进一步证实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城市的非基本部分一般也相应增加。 (3) 这也就说明,阿历克山德森对864 个从1万人到数百万人的庞大城市体系,统统使用第5 个百分位的“正常城市”作为标准划分基本/非基本活动是不可取的(因为接近于阿历克山德森想象中的具有37.7%非基本部分的所谓“标准结构”的城市,都是1-5万的小城市)。,5. 最小需要量法厄尔曼和达西,基本内容: 认为城市经济的存在对各部门的需要有一个最小劳动力的比例,这个比例近似于城市本身的服务需求,一个城市超过这个最小需
18、要比例的部分近似于城市的基本部分; 把城市分成规模组,分别找出每一规模组城市中各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以这个比重值作为这一规模组所有城市对该部门的最小需要量。 一城市某部门实际职工比重与最小需要量之间的差,即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把城市各部门的基本部分加起来,得到整个城市的基本部分。,优点:按城市规模组来确定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部分,又向前跨出了一步。缺点: 所选城市的代表性受到了怀疑。假如被选城市,经济结构恰恰很特殊,不能代表一般状况,那就会影响一大片城市的计算的准确性。 具有最小需要量比例的城市能满足自身需要,其余城市都有输出,那么就会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输出,却没有一个城
19、市需要输入。,(1) 穆尔和吉布森对其第一个缺陷作了弥补性研究,使最小需要量法趋于完善。 穆尔(C.L.Moore)把城市按规模分成连续的14个等级,从每一个规模级的城市样本中,找出每个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和中位城市的规模。然后将两者进行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方程可以求到任何规模城市某部门相应的最小需要量。数学表达式如下:,Ei为i 部门P 规模城市的最小需要量,ai和bi为参数。ai,bi 用下式求得:,穆尔对1970年美国333个城市的分析结果表明(表64),大多数部门的城市规模级别与最小需要量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零售业相关性不强。建筑业、健康服务业和农业则没有相关性,故没有包括在图表中。所有部
20、门都表现出最小需要量随城市人口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其中以耐用品制造业最显著。,(2)为了克服厄尔曼等方法中的理论缺陷,吉布森和沃登改用各规模组中第二位最低的城市职工比重作为每个规模组城市的最小需要量。 为了从各种方法中找出最佳区分基本/非基本的间接方法,吉布森和沃登曾经对亚利桑那州的20个小城镇(人口从1838到15000)用普查法、三种不同比例的抽样调查法、两种不同标准的区位商法和四种不同的最小需要量法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证明:用穆尔建立的最小需要量的回归模型所得的结果最接近于普查结果。用第二位最低职工比重的最低需要量法效果也相当好。,总之,为了避免用费时、费事又费钱的实际普查法,促使许多简单
21、的间接方法的诞生,这些方法可用一个表达式来概括: 某城市i部门的基本活动部分的职工 某城市i部门的职工 某城市的全部职工 a 需要寻找的系数,据这个表达式可看出,虽然各种方法思想出发点各有差异,但在实际应用中,只是a 的取值不同而已: 在区位商法里, a取Ei/Et,即全国某部门比重; 在正常城市法里,取第5个百分位的城市职工比重; 在最小需要量法里,取所在规模组里职工比重最低或次低的那个城市的比重或建回归模型取得。 总的来讲,区分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方法在不断完善。,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计量单位的选用:无论哪种方法,当区分B/N时取用的指标不同,所得的结果是不同的。 从经济基础理论的原意讲
22、,以产品指标或收入指标比较理想,但常常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无可比性。经常使用的劳动力指标,好处是资料易得,但它隐含的前提是同一部门的职工生产效率一样,人们的工资水平和消费结构一样,这一前提实际上并不存在。,2) 地域单元的确定:基本/非基本活动的划分以供给外地或本地消费为标准。如果把地域缩小到每个企业单位,则它们的经济活动几乎全部是基本的;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全球,则几乎全部是非基本的。对城市也一样,使用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地域界线,会取得不同的结果,相互间也无可比性。,3) 部门单元的划分:部门划分的粗与细,所得的B/N不同。一般说来,部门划分的越细,区位商法的结果越准确。而最细的分类
23、,却使各部门的最小需要量几乎都为零,结果城市就没有了内部需求,因此最小需要量法就适合于比较粗的部门分类。4) 上述方法的所有作者,对于他们为什么分成36 个部门(阿历克山德森)或14 个部门(穆尔)等都没有加以解释。,这些问题的提出并非贬低研究城市B/N的巨大意义。而是说明城市研究的特殊性,要求绝对的严密和准确是极为困难的。在城市地理学里,所谓可比性是相对的。上述任何一种方法,包括普查法,所得的结果只是近似于实际而并不等于实际。,城市地理学运用这一概念,也并不主要为揭示某一城市的基本/非基本活动的实际数量,主要目的是对比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里城市B/N 的差异规律和变化趋势,解释城市的发展、预测
24、规划城市未来,并为城市职能分类、性质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只要研究者注意使用同样的指标、同样的城市概念、同样的部门划分,吸取前人方法的优点,是能达到上述目的的。,三、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1、城市规模 ;2、在规模相似的城市,B/N与城市职能、城市发展历史长短、是否独立等有关 ;3、城市经济的B/N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变化; 4、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结构也都有影响。,1. 城市规模:大城市N高,小城市B高 莫里塞特和穆尔的研究都证明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城市越大,城市内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
25、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城市内的交换量越多;城市居民对各种消费和服务的要求也越高;城市也越有可能建立较为齐全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和设施。 而小城市一般只有很小一部分的生产和服务是维持本身需要的,基本活动部分比重较高。,2、在规模相似的城市,B/N与城市职能、城市的新老、是否独立等有关 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 B/N大,地方性的中心城市一般B/N小。 卫星城,依附于母城,可以从母城取得本身需要的大量服务,N可能较小;远离大城市的独立城市,有必要建立自己较完整的服务系统,N就较大。 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建立了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城市 职能 分类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475652.html